APP下载

论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创新

2020-10-12王欣吴雪萍江琪扬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互联网创新

王欣 吴雪萍 江琪扬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力量,肩负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契机和极大的创新提升空间,本文以上海民办大学为例,探讨“互联网+”形态下推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思维理念变革和具体创新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价值的体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实时交互、超越时空、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体现个性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工作效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应深刻理解、主动顺应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势,从更高的站位,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链接”,不断探索创新,写好民办高校思政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篇文章。

一、融入互联网思维,激发思维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创新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更给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新内容。

其一,激活思维变革,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互联网思维作为网络时代产生的思考方式,有丰富的内涵,包涵着创新思维、包容思维、开放思维、精准思维。把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民办高校思政工作,就必须遵守“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原则,不断抓好理念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注重民主、包容、开放、协作、分享,追求兼容并蓄,精当准确、扎实细致、具体实在。互联网思维还是一种网络思维,包括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高校在推动思政工作创新时,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予以突破和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其二,确立受教育者主体地位,重塑新型师生关系。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强调用户至上,注重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可以說与党的群众路线完美契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以群众为基础的群众路线,这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互补相通。

必须看到,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师生在获取新知识面前处在同一起点,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面临消解,从而知识优势和权威性受到较大挑战。按照用户至上、平等互动的互联网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利益为工作出发点的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地位发生新变化。

一是对师生交流的结构方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积极践行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上海兴伟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借鉴网络平台的话语模式,自己做思政教育的宣讲者,缩短学生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感,激发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二是打破传统教育单向理论灌输方式。互联网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在进行主流价值灌输、文化理念熏陶时,变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模式。双方在彼此的平等信任和通畅的交流讨论中,综合运用“理论结合实践”、“情感互动与交流”、“网络舆论导向讨论”等方法,达到对知识的领悟,对问题的充分认识。

二、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获取、选择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课堂格式化,固定化授课”,同时辅之以座谈、会议、讨论等线下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优势,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无法比拟的。因而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拓展空间,削减教育盲点,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育对接,课内课外互补,为打造课上课下两个课堂和网上网下两种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理论平台。

1、纵向贯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在授课环节,针对民办高校思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缺陷,各民办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建设开放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类“慕课”、“微课”等课程的建设,打造“魅力思政课”,把“中国系列”、“学习强国”等思政、课程思政、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学术讲座列为重要任务,利用名校的优质师资,依托网络进行远距离交互式教学,并在远程网站的支持下进行作品评价、问题讨论和方法交流等协作,同时利用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在全市民办高校予以共享,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如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抖音”、“腾讯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走进名校,聆听名师授课,利用智慧树、尔雅、慕课等网络平台,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发展。

同时,“虚拟体验”、“网络调研"、“网事研究”等虚拟实践教学在广阔的互联网世界中大显身手:“虚拟体验”是学生带着实践任务,在虚拟空间进行参观体验;“网络调研"是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自拟题目进行网上淜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价;“网事研究”是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就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实践成果。

在教学评估环节,推行多元、多层、多样等不同维度评价,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一个检验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无纸化平台。摆脱常规化考核繁琐的试卷建立、分发、考评、阅卷等过程。凭借考核平台与在线学习中心的数据共享,自动获得学生学习的总评成绩。并通过学生对教学模式、方法、进度等问题进行网上评价,提出建议,促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了网上评教,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进行了调整,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满意度和亲和力。

2、全方位覆盖“三全育人”各个方面

将网络科技创新贯穿到“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任务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显著功能,构建大思政大德育体系。

在“三全育人”各项工作中,借助“用户思维、跨界融合思维”,贴合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解决代际鸿沟,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这一多元化的平台来建立长效的活动机制。如在文化育人中,利用网络,开展各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人物评选、网络平台演讲比赛、思想政治小组学习先进单位等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思政管理。如上海建桥学院通过微课、互动直播、自编教学案例、自编教学视频、自编讨论题等方式,把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融入思政课程,让思政课“活”起来。在实践育人中,开辟网上众创空间,鼓励学生校内进行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在服务育人和心理育人工作中,互联网的功能尤其在抗疫期间得到充分显示,上海各民办高校运用网络开展各个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如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抗疫工作,包括防疫政策的宣传、学生动态摸排、学生心理疏导、挖掘、宣传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积极开展云端思政,通过心理热线、公众号等平台,普及特殊时期心理健康知识,一对一地解答学生具体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缓解疫情之下的应激反应。在学生毕业就业阶段,上海各民办高校依托“云就业”,提供就业精准服务,发挥就业创业服务网、“就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作用,开展综合性云端双选会、空中宣讲会,推广线上职业测评等就业服务,组织线上职业能力训练营和一对一就业咨询、生涯指导,助力应届毕业生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三、运用科技发展成果,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呈现方式和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为民办高校思政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其一、民办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浩繁的信息,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分发的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为民办高校思政工作广泛性与精准性的统一提供了“利器”。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在于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实现数据的“精准化”。借助技术平台,进行精确分析,分析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事物的全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如,分析研究“三全育人”有关数据,找出薄弱环节、存在问题,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从而明确思政工作选项、重点,实现精准式、个性化教育。如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各类“云”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云”管理方法,通过“微党课”“云班会”等形式,以及“学习强国”公众号、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接龙,互动传递,生动演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其二、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融文字、音频、视频和图片一体化教学课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用最新新闻、时政、电影、小视频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的形式,创造性地把思政教育的理论精髓、核心要义和思想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动感的现实案例,从而契合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期待,适合学生口味。如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做、创一体化”和“专创融合”为特色,积极进行VR实训基地建设,将文化创意、国学文化、思政教育、红色之旅、国防军事、消防安全等领域与虚拟现实结合,借力科技,360度实景呈现,有效地延伸思政教育空间,提升思政教育的魅力指数和吸引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将“新媒体矩阵”贯穿于“三全三圈十育人”工作,利用矩阵特有的“三圈层结构”,整合其功能特色,提炼、分享、展示各专业特色网课,多维度、全流程、精细化地用于育人工作。

其三、运用点对点方式,促进思想教育精准对焦。思政教育工作不单单是课堂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也需延伸至课堂外。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直连直通广大学生已成为现实可能和必要。移动互联网是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子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从而催生新的应用模式。通过微信、博客、微博、社区、SNS,以个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分享和交友网络。这一社会化网络和传统社会网络相比,具有很高的便携性、私密性和丰富性,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

教師以“亦师亦友”的身份,通过线上线下密切的沟通互动,运用真情感染教育方法、思路与问题同步指导方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具体的需求,从注重受教育者接受知识,转变为注重人生发展、道德教化、行为养成,尤其是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提升、人际交往水平、择业升学等过程中,为他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路线,深入辨析事理,启迪学生心智,进行“滴水穿石”般思想渗透和引导,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正确价值观。

如上海杉达学院的“见信如晤”是网络思政工作的品牌,是一种点对点的精准式思政工作方式,它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凭借移动互联网通道,传递课堂新知,分享人生感悟,渗透价值理念,解答生活困惑,让思想政治教育直抵学生内心,提升教育的“温度”,拓展教育的“深度”。上海立达学院依托云端方式,瞄准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点、当前关注点和情感触发点,通过学校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解疑释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成果,使教育手段实现多维度转换,实现理论课堂、网络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的四级联动,进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刘永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3]《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逻辑》刘波亚、李金玉,《教学与研究》第20194期

[4]《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和对策研究》李帅彪,科教导刊(下旬),2017(11)

[5]《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王诗渊,吴仕金,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2月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政教育互联网创新
善用社交网络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