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语境下当涂“采茶灯”音乐特征研究

2020-10-09鲁齐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民歌方言

鲁齐

摘 要:发源于当涂县松塘村的“采茶灯”,是在“当涂民歌”曲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民间歌舞艺术。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变迁,形成当地复杂的语言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当涂方言特点的分析,总结出复杂方言因素影响下的当涂采茶灯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当涂县;方言;采茶灯;民歌;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当涂县东临石臼,西临长江,属典型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县名源于古涂山氏国。从当涂境域商周时期出现的“龙船号子”,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白纻歌”,到唐宋时期出现的“棹歌”,再至清代《于湖竹之词》中的经典民歌小调,可看出这片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孕育着丰富的民歌文化。号子、山歌、小调、秧歌、舞歌构成了该地区民歌的主要体裁类型,“采茶灯”就是当涂民歌中舞歌的一种。“采茶灯”中有歌有舞,“唱”的部分被称为“采茶灯歌”。

一、当涂“采茶灯”的分布

当涂“采茶灯”发源于当涂县松塘村,是在“当涂民歌”曲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民间歌舞艺术,它不仅继承了当地民歌的音乐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据《当涂县志》记载:当涂采茶灯“原系民间灯会的一种形式,早在清代盛行于松塘。根据当地清明前后采摘茶时的习俗,由10多名年轻姑娘,身着彩衣,手捧花篮,轻歌曼舞,表现采茶时的喜悦心情。后吸收其他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加入马灯舞、云灯舞演出,移植和创作《点大麦》《王妈妈骂鸡》《补大缸》等饶有风趣的小节目,突破单一的采茶灯表演程式”[1]。其因曲调丰富、唱腔独特,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发展中慢慢吸引了周边村镇各地民间艺人学习与关注,并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使得当涂采茶灯在江淮区域一带大放异彩。

截至目前,已被发现的当涂采茶灯曲调共有三十余种,如,“划龙船”“玉莲子”“哭腔”等。由于种类较多,且表现形式多样,采茶灯的表演可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它有“两头红”(从前一天傍晚太阳落山唱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顾曰“两头红”)的美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采茶灯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分部特征:如,姑孰镇、大陇乡继承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在重大节日庙会上,演出完整的采茶灯,将歌舞与地方小戏相结合,延续了“两头红”这一传统;博望与新市镇,则脱离了采茶灯中的“唱”,吸收了“舞”的部分,内容包含跑马灯与采茶舞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茶灯”,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在当地巡演。

二、当涂“采茶灯”流行地的方言特点

方言是当地民歌文化的符号,是民歌极具地域特征的标志,民歌因方言而独具特色。特殊的地域环境,是形成当涂方言复杂的原因之一。而历史变迁带来的人口的迁徙与融合,以及受毗邻方言的影响,也是当涂方言丰富性的重要因素。当涂方言既有吴语的温婉、细腻,又极具江淮官话粗犷的风格特点。当涂方言主要分沿江区、滨湖区、官圩区三个区域。沿江区靠近芜湖、巢湖一带以江淮官话为主。滨湖区是当涂最东面的地区,此区域方言以吴语为主。官圩区处于当涂的中间一带,当涂人习称此区域为“大公圩”,是当涂面积最大、且人口最多之区域,方言风格完美地结合了吴语与江淮官话的特点。加之地理位置特殊,乡镇较多,该地区方言复杂多样,独具特色。当涂采茶灯的起源地松溏便属于“大公圩”区域,因此当涂采茶燈歌既如江南小调的柔美细腻,又似北方民歌的豪迈奔放。当涂语言的复杂因素,使当涂采茶灯歌在音乐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当涂“采茶灯”的音乐特征

(一)丰富的曲牌

通过整理发现,当涂采茶灯大部分曲子都不具有严格独立的形式,多数曲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形成了多种固定的唱腔曲牌,如“叹五更”、“玉莲子”、“划红船”“哭腔”“蓝桥”“小放牛”“点大麦”“卖杂货”等。采茶灯的演出通常有一个主线和支线,主线常以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为主,采茶灯将近三分之二的曲子都是以该故事为中心内容,如,“叹五更”“哭腔”“蓝桥”三个曲牌都以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为剧情发展线索,其包含的曲子,概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如《山伯访友》《杭城求学》《蓝桥相遇》《英台吊孝》《坟前化蝶》。支线则包括“玉莲子”“小放牛”“卖杂货”等,都是采茶灯表演过程中较为固定的曲牌。

(二)徵、羽为主的五声调式

现存的三十余首当涂采茶灯中,笔者通过调式梳理,据不完全统计:徵调式十首、羽调式八首、角调式三首、宫调式四首、商调式四首。由此可看出当涂采茶灯的调式是以徵、羽两种调式为主。羽、徵调式都具有柔美、细腻的音乐特征。当涂采茶灯的发源地松塘是鱼米之乡,山水环绕、风景秀丽。科学证明人的生活习俗性格特征是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有直接的联系,也对应了我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语。徵羽调式的柔美特点,恰恰是满足了松塘人民自然形成的温和细腻的审美要求。也因此对应了采茶灯徵、羽调式占比重较大的原因。

徵调式是以“徵”音为主音,其调式音阶是由一个小三度羽-宫,三个大二度徵-羽、宫-商、商-角构成。徵调式的音乐具有较为明亮却又不失柔和的色彩特点,这是采茶灯音乐非常普遍的一个特征。同时,以羽、角音为色彩音,为其浸染上一层柔和的面纱。如作品《十八相送》中,以徵、羽、宫为基音,其中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进行占据主导地位。从音程进行来看,徵调式以级进与小跳为主,加上这首作品运用了由羽-徵同宫系统转调,在音乐特征上呈现出明亮又不失柔和的色彩。第一个乐句用重复的小三度和羽音的重复使用,体现出忧伤离别之意,第二、第四小节运用徵到羽的级进,体现出幽默诙谐之感。

羽调式是以“羽”为主音,其调式音阶主要由两个小三度羽-宫、角-徵,两个大二度宫-商、商-角构成。小三度更能体现出其柔美,温婉的音乐性格特征,与当涂松塘的人文、地理、气候交相呼应。如《英台吊孝》,这首曲子以羽、宫、角为基音,其中小三度、大三度、大二度占据了主要地位,从音程进行看,羽调式和徵调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级进与小跳的进行方式为主。羽音贯穿全曲始终,为该曲的哀怨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全曲通过羽、宫、角三音的小跳进行,表现出祝英台在梁山伯去世后在其坟前悲痛的情感。

(三)规整的节拍与节奏

节拍与节奏是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音乐的风格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涂采茶灯音乐的节拍多为2/4拍、其次是5/4混合拍子、2/4,3/4交错拍子也多有出现。通过梳理发现,现存的30余首采茶灯歌曲,2/4拍有25首,其余几首均是5/4混合拍子、2/4,3/4交错拍子。2/4拍的强弱规律明显,与劳动人民的劳作、走路有密切联系。其他混合拍子与交错拍子占采茶灯歌曲的少数,主要是表达出采茶灯的戏剧性与自由性内容。

采茶灯歌的节奏相对规整,主要以两个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大切分等节奏型为主。这样的节奏型一是和以2/4拍为主的节拍特点相对应,也是与当涂的方言特点相契合。这样朴实规整的节奏型既表现出了当涂采茶灯歌的淳朴优美的音乐特征,也体现出当涂方言的地方特色。

(四)独特的旋法

“旋法”是旋律构成的基本方法,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定脱离不开别具一格的旋法特点。“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2]笔者通过对现存30余首当涂采茶灯的整理与研究,发现当涂采茶灯旋法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进行为主,二是旋律上行与下行交替的波浪形进行。

1.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进行

当涂采茶灯歌主要是以徵、羽调式为主,这两种调式音阶构成的音阶进行大二度和小三度进行为主。多以级进和三度小跳的平稳方式进行,偶尔出现纯五度,小六度大跳为旋律润色。如《卖杂货(之五)》中,多数小节均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出现为主要进行方式,既体现了当涂采茶灯简洁的音乐特点,又表现出卖货郎憨厚,质朴的农民形象。第九小节的六度大跳的点睛之笔,刻画了卖货郎的辛苦与无奈,使其音乐形象深入人心。

2.旋律上行与下行交替的波浪形进行

平稳的上行与下行旋律交替进行,是当涂采茶灯歌的重要旋法特点。旋律线条运动轨迹呈波浪线进行,这与当涂松塘地区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交相呼应。

如《玉莲子》,歌曲内容表现的是玉莲子相夫教子的一位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从曲谱中不难发现每两小节之间的音多以上行与下行的高低音交替进行出现,小节之间的旋律进行则多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平稳交替进行为主。通过这种旋律进行方式生动表现出了玉莲子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同时音乐风格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地域方言文化的影响与深厚烙印。

当涂采茶灯是当涂民歌中的一条支流,题材多样,种类繁多,具有完整的演出体系,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地域化音乐特点。清新委婉的旋律蕴含着当涂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当涂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当涂采茶灯无论是题材还是音乐元素,其对当涂新编民歌和其他音乐領域创作,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是当下珍贵的非遗音乐文化资产。

参考文献:

[1]钱乃正.当涂县志[M].杭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2]玛采尔著.论旋律[M].孙静云,译.天津:音乐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民歌方言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