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精神: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指向

2020-10-09黄健

速读·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人文主义

黄健

摘要:文化精神关涉到人文主义的诸多层面。一是在知識体系方面,人文主义蕴含着文化精神。文化体现为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文明化特征,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文化所体现的人类进步的成果,首先是知识体系的积累。文化是人文科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人文科学以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为根基,关涉到人生和人的社会实践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二是在生命本质方面,文化精神与人文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的。文化具有人类文明进化的属性,在本质上,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及其创造成果的凝聚,坚持人本的人文主义,突出强调“自我”的生命本体性,突出了人的解放、人性自由和生命创造性的精神理想,这与文化的属性相一致。三是在生命信仰方面,文化理想指涉了人的生命信仰,这生命信仰正是人文主义的人本价值准则的理想形态。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既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本体,也是主体,人本身既是生命现象的本源,又是归属,体现了人的生命属性的文化,在至上精神升华方面,与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准则相契合。

关键词:文化精神;人文主义;核心价值指向

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

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人文主义与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关于文化,《辞海》的定义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有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文化体现为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文明化特征,“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由此可见,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是极其广泛的,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生相伴的。自然经过人的生命创造活动具有了文化特征,同时人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于是,自然、个人、社会皆在物质形态中获得了存在与发展,其次,基于物质的精神升华也获得了积累和进化。

人类的文明化进程在人文主义诞生之后步人了康庄大道。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广为传播,然而人文主义概念在西方的出现却要晚一些,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最早适用于1808年德国教育家F.J.尼特哈麦德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地位的一场辩论中,以德文“humanismus”出现的。1859年,由乔治·伏伊格特在其出版的一部名为《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的著作中,将“humanismus”首先用于文艺复兴。尽管人文主义是西方思想史、文化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但也是含义最为混乱乃至模糊的概念之一。英国著名史学家,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圣凯瑟琳学院院长阿伦·布洛克在表述这种现象时写道:“我发现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以及人文学这些名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做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这些名词意义多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使得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伤透脑筋。”

文化所体现的人类进步的成果,首先是知识体系的积累。人文,一般理解为“人”与“文化”,“人”是各门具体科学都要研究的对象,只是侧重点不同。文化是人文科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文化体现为人的生命活动状态及生活形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习惯、思维方式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因此,人文科学对人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个人,也不是局限于个人。人文科学以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为根基,关涉到人生和人的社会实践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学等。与“人文主义”观念联系密切的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这一概念则最早出现于15世纪意大利的学校中。这些学校特别看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观念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的探索和积累,并进一步创建和发展了如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人文学科”。

二、作为生命本质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被改变了并且具有与人的生命相关联的特征;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顺从自然,不违背自然生存的规律。文化具有人类文明进化的属性,文化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而且文化本身便体现着文明进化。英语中的文明一词Civ -ilization,源于拉丁语的Civis.意为公民的、国家的。到了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许多哲人学者以“文明”一词表示他们对人类社会和历史不断进步的信念,把它用作同一个未开化的野蛮状态相对立的一个参照概念。野蛮的不开化应该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单纯的物质文明还不是完善的文明。日本1973年出版《世界文化大事典》认为:“文明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精神的(艺术、宗教、道德、科学)和物质的产生(产业、技术、经济等)、生活的总体而言。狭义的说法,也有对前者的精神产物称文化,后者的物质产物称文明,把两者加以对比而言。”狭义的文明与单纯的物质发展相关,会形成偏执和病态,真正健康和完善的文明,应该是人类进步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文化创造成果,

坚持人本的人文主义,突出强调“自我”的生命本体性,突出了人的解放、人性自由和生命创造性的精神理想。因此,西方的人文主义观念突出强调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与文化的属性一致的。因为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属性,文化都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的存在,离开了人的生命活动就无所谓文化;同样,人的生命存在都体现为文化的存在,文化存在的种种形态和方式,才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具体状态和品性。人的性情、生活方式、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追求,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存在特色,都体现为文化的存在形态。群体的、社会的、个人的文化品性,又都发挥出文化的各种功能。

文化功能学派认为,与人共生的文化是以人的生物體属性为基础的。人是动物,因而他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是满足普通的生物上的需要,即食物、燃油料、住房、衣物等。如此,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创造一个新的、第二性的和派生的环境,使生命的存在和完善得以实现,这个环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体,由各个互相联系的要素所构成,其中每一个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各要素共同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存在与发展的机制。因此,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变化,都取决于人的生命活动,特别是人的创造力。在生命的本质性方面,人文主义的人本价值准则正与此一致。

文化心理学派以人们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个人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来解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把文化看作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都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认为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这一学派将人类的文化完善以及社会的文明进化的根本,归结为人性的进化和人性的完善,认为只有心理素质完善、优越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并拥有高级的文化,而心理素质不完善、不优越的民族则只能创造和拥有低级的文化。他们甚至认为,现代世界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美国生活方式”是最理想的“世纪文化模式”。显然,这种文化观念有偏颇之处,但在生命本质的确认方面,依然与人文主义的生命本体性观念相契合。

三、作为生命信仰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

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人的生命本质性和生命存在特征的文化,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外层次和外显的物质形态,如:自然、生活环境、建筑、劳动的物质产品等;二是中间层次的潜在的形态,如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现代社会体制性相当普遍,包括一般性经济状态,财产权、战争、部落、家庭、集团、组织秩序、民俗等;三是深层的虚幻形态,属人的精神特性,如艺术、宗教、伦理(行为规范、价值观、道德意识)。显然,在形而上的至上精神层面,文化指涉了人的生命信仰,这生命信仰正是人文主义的人本价值准则的理想形态。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将人从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宇宙观和人生观。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确认的立足点,人文主义便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仰方式而存在于西方社会,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根本,发展人的事业。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既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本体,也是主体,人本身既是生命现象的本源,又是归属,体现了人的生命属性的文化,在至上精神升华方面,与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准则相契合,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从哲学上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对立的意义上,人文主义更加强调人本身,即关注主体世界超过客体世界,关注人本身的存在超过关注物质的存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超过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人文主义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地位,把人视为历史的主体;从教育上看人文主义所坚持的一贯原则是追求人的更为全面的发展,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并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力量。”

现代社会中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在基本的文化形态方面确立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意义,而且要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思想倾向、精神风貌、气质修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强化对现代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强化对人文知识体系的深刻领会,并吸取其精华。不断树立人们健康的自然观、社会观、思维方式,以及加强对人们进行道德、伦理、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以文化的综合素养为根基,坚持人本的价值准则,强化人的行为、心理、精神、思维方式等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绪论)[M].三联书店,1997.

[3]王保星著,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