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作曲技术理论学科论文写作的论证逻辑与表述修辞

2020-10-09王贝贝

艺术大观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修辞逻辑

王贝贝

摘 要:理查德·巴斯的《李斯特“叹息”:八度对称均分的早期实践》是一篇典型的90年代美国音乐理论学术论文,该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本文以论文写作技巧为切入点,从逻辑与修辞两个方面,分析这篇论文原文的写作逻辑与表述技巧,试图为国内音乐理论学术论文的写作提供一个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理论学术论文;作曲技术;论文写作;逻辑;修辞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9-0-02

在进行作曲技术理论学术写作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某课题有研究之后,在试图转化为文字、写成论文的过程中,却遇到表達上的困境,诸如怎样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将研究内容有条理地进行组织,以及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进行证明类似的难题;换而言之,就是心里有想法,却不知怎么写出来。面对这些困惑, 我在学习翻译西方英语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也对文章的写作技巧产生了兴趣,在研读了西方发行量较大、采用率较高的几部优秀英语论文写作教程后[1],获得了启发性的思考:一篇行文通顺,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学术论文,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同,文章风格和结构各有特色,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连贯完整的逻辑和恰当合适的修辞。

基于以上思考,当我在学习翻译美国音乐理论家理查德·巴斯(Richard Bass, 1953- )发表于《美国李斯特协会期刊》(1992)的 《李斯特“叹息”:八度对称均分的早期实践》 (Liszts Un sospiro: An Experiment in Symmetrical Octave-Partitions)之时,发现这篇学术论文的原文,既在内容上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性,又在表述上有通俗且不晦涩的可读性。其“提出观点-实例分析-论证说明”的严密逻辑,与谨慎但又不失作者立场的鲜明修辞风格,体现出较典型的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论文写作习惯,也包含了高质量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具体细节特征,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从写作角度对巴斯《李斯特“叹息”:八度对称均分的早期实践》展开分析之前,笔者将首先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与介绍。然而,该论文的写作十分精简,全文没有一句可以删减的重复句或词,哪怕是一个形容词,都承担着连接前后文的重要作用。

首先,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它包含了两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八度内对称均分”这一作曲技法,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音乐中该作曲技法的表现形式及其性质。第二部分则是以李斯特钢琴音乐会练习曲《叹息》 (Un sospiro) 为分析对象,研究该曲中所体现出的“八度内对称均分”的具体运用方式与特点。这种以特定时间段内某一写作现象为切入点,进行纯技术类的深入研究,这个过程中不包含美学感受、音响效果以及其他人文社会背景,几乎完全避免了主观感受的评判,而更像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全部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与归纳,以及建立在事实例证基础上的逻辑推导。

其次,作者的观点和研究立场表达明确。全文中开篇段落就明确介绍了将要研究的主题与研究范围,并且提前表明了作者结论性的观点。而每一个自然段内,中心句或主旨句,作者也都会直接写出。这个中心句,通常位于段落的第一句,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或结论。

最后,从文章写作上来看,它篇幅不长,结构层次分明。原文英语词数约为3千词,篇幅不长,采用西方学术论文中“绪言-论证-结论”三个部分的典型谋篇布局。

一、逻辑衔接与论证推理

逻辑衔接(Logic Flow)[2],在西方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正如国内也强调,无论什么研究内容的学术论文,都必须要“有逻辑”。然而,我们所说的“有逻辑”较抽象,究竟“有逻辑”在文章写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而什么样的“逻辑”又是属于合理的、完整的?在西方学术论文写作中,逻辑衔接明确要求,每个句子的内容,甚至每一个词的出现,都是要有事实的根据、有推理的过程,有一个明确的线索将其进行串联。如巴斯文中,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先提出八度对称均分的现象、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然后对其性质、意义和特点以及与调性关系进行研究,再以某一部具体作品为切入点,最后得出结论,与观点相互呼应;而从文章细节来讲,逻辑衔接要求句与句之间,从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的连接、过渡,都是相互有关系的。

巴斯一文之所以给读者的体会是理性的逻辑,就是体现在即呈现了研究的推理过程,也包含了文字写作中每一个的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衔接。

从两个既定的事实推出另一个结论,这是典型的推理论证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文中隐去了对事实1的叙述,这是由于对于该文的阅读对象——相同领域内的音乐研究者而言,肖邦和贝多芬这两部作品的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不需要累赘的事实。同样的,文中第一句对于现象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的概括,具有主观色彩。而此处的主观概括也并未进行证明叙述,也是因为这在目标读者范围内已经是有普遍的认可,即“由三度进行构成完整的八度的情况”的确比较少见,没有必要对此进行额外的证明。由此可见,该文对于阅读受众有明确的预设目标,从而在内容上隐去无必要的赘述,在语言上趋向精简。

二、修辞风格与观点表达

除了严密的逻辑衔接,文章在表述技巧上还涉及具体的修辞风格。此处的修辞风格主要指的是在写作中服务于研究内容与论证过程的选词构句。巴斯一文准确表达出研究内容与逻辑过程,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是对形容词的谨慎运用和巧妙的构句。

正如之前所指出的,该文结构紧凑,简明扼要的写作风格,即没有大量堆砌的虚词或连续出现的形容词,也没有同一件事正反强调的重复句。在每个句子都是逻辑衔接的结果下,少量的修饰性词汇也是能找到“根据”和“理由”。笔者将文章中出现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修饰性词汇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观点表达时,起到强调作用,主要是肯定性的修饰词汇,使得观点的表述直白鲜明;第二种修饰则是为了论述的精准度需要,选取中和的修饰词汇,削弱表述的绝对性。第三种则是在句子中却起到逻辑连接的作用,作为内容过渡的词汇。

可以看出,判断性的修饰词汇,在前后文中找得到相应的根据。读者能明确在文中获知,作者为什么在此住用这样的形容词。同时,文中数量不多、但直白鲜明的修饰性词语,也传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与研究立场。就好像在暗示:“我确定这件事绝对是这样”,而不是在折中地说“这件事大概可以这样,或许也会那样,甚至很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不同的结果”。不可否認的是,任何观点都需要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这些限定条件包括如时间、风格或地域。但观点的表述,并没有必要追求“滴水不漏”和“模棱两可”。“滴水不漏”应该表现在接下来严谨与周密的论证。事实上,“模棱两可”的观点,不容易遭到质疑与驳斥,因为“正反面都被你说了”。但是,这样就不是观点,更像是叙述性描述,削弱了说服效果,读者会产生疑惑“那既然结果这么多,你的结论和观点到底是什么?”,这也就失去了学术论文中最重要的“作者观点”的意义所在。

三、结束语

理查德·巴斯一文是90年代美国音乐理论具有典型性的一类学术文章。作为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它并不是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而是以一个作曲技术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分析观念,以历史性的眼光,在历史的纵向时间内对“八度均分”在十九世纪过渡至二十世纪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也在时间的横向范围内,对不同地区、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比较与归纳;在分析方法上,巴斯根据分析需求,运用多种分析手法,包括现代音程级的标识方法、传统调性功能的和声进行分析、申克恩理论、富有特色的直观图式。从选题的角度来看,其研究对象较“窄”——十九世纪为数不多的八度内对称三度均分,但是研究内容却很“深”——即有对该技法在其早期的整体概括,也有它在某一部作品的具体运用;即揭示了该技法的性质,也揭示了它所处的位于十九世纪调性控制向而是世纪中对称思维过渡过程的历史意义。论题大小依情况而定,但是必须要说得透彻,这就是学术研究的深度所在。

从写作方面来看,该文章属于标准化的论文布局,追求谨慎周密的逻辑过程和精准直白的表述风格。具体表现在根据预期读者群体,尽可能“该说的说明白,没有必要说的只字不提”的精炼简洁;从客观谱例到主观观点之间,明确给出具体的逻辑推导过程。文中全部主观性的判断语句、词汇都有根据、有来源、有证明;构句选词的修辞风格为内容与逻辑服务,表达上尽可能隐藏作者的主观性,将主观观点诉诸客观的理性推导。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篇学术论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来自精雕细琢的结果。此处的内容指的既不是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也不是研究的角度或侧重层面。因为即使是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论文的质量也是有“高”“低”。这之间区别很大程度就在于:同一个研究成果,究竟要“怎么说”“什么顺序说”以及“说的是不是完整、透彻”,这是文章内容,也是文章的写作逻辑与研究的论证逻辑;而知道“怎么说”了以后,是否真的能以具体的构句和词汇“说出来”,这就还需要修辞技巧,这就是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1):89-94.

[2]彭莉佳.从音乐论文退稿理由谈选题和学术规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91-98.

猜你喜欢

修辞逻辑
逻辑
2021年高考“集合、简易逻辑”经典问题聚焦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