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10-09张荣法

江苏陶瓷 2020年4期
关键词:窑炉木柴宜兴

张荣法

0  前  言

柴烧是一种以木柴为燃料烧成陶瓷制品的中国传统烧成工艺,柴烧在古代是一种陶瓷生产的方式。而到了现代,窑炉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燃料也改为清洁能源电、天然气等,柴烧已从陶瓷生产领域退出,但出于文化传承及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柴烧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柴烧目前已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现代陶艺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受到环保、材料来源及成本的制约,柴烧也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问题。同时,柴烧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我们要主动地去认识这些规律,现代条件下的柴烧,应该尽可能地体现掌握规律后的进步。

1  宜兴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发展历史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制陶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宜兴地处苏南山区,有着丰富的竹木柴炭资源,因此竹木一直是陶瓷烧制最主要的燃料,可以说到解放前一部陶瓷生产史就是一部柴烧的历史,只是窑炉结构在这过程中不断在进步。

从宜兴境内多处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归径的骆驼墩、丁蜀的涧众等地所挖掘的陶瓷残器和碎片说明,那时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陶的技艺,由于烧成温度在1 000 ℃左右,其气孔率较高,窑炉结构简单、封闭不严,陶土中的铁被氧化,产品大部分呈现红色或红褐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窑技术有所改进,烧成温度达到1 100 ℃以上,并能利用还原气氛烧制出精美的几何硬陶和原始青瓷。也使宜兴成为了当时南方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到秦汉年间,宜兴窑同时生产釉陶和青瓷,窑炉也有不同程度改进,窑墙中已有通风槽,呈圆形升焰窑结构,窑顶设有排烟孔,采用钵形窑具。西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宜兴青瓷的鼎盛时期。烧成温度达到1 200 ℃以上,产品接近瓷质,断面呈灰青色,釉质匀净如玉,釉色青绿、茶绿、翠绿。唐中晚期在涧众出现了龙窑,在烧成过程中,陶工们已掌握了高温取样的方法来控制烧成状况,龙窑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产量,窑炉温度也有了提高,产品烧结情况改善,外套钵的应用提高了产品釉面光泽,也有利于还原气氛的控制,故产品呈色更青翠可爱。宋元时期,宜兴主要烧制日用陶器,形成大量龙窑群烧制陶器。北宋中期,宜兴紫砂和宜均陶器开始形成,而宜兴紫砂是无釉陶,均陶是窑变釉陶,紫砂和均陶是宜兴陶瓷中二个有代表性的品种,窑变釉的出现是宜兴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生产集中在丁蜀一带,大小龙窑有四五十座,蜀山窑、欧窑、宜兴窑分别作为紫砂陶、均陶、日用陶的三大名窑著称于世。一直到解放后,宜兴逐步出现倒焰窑、推板窑、隧道窑,燃料也先后由煤、油、天然气及电代替木柴,宜兴的柴烧逐步退出历史。但近年来,出于文化传承及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柴烧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  宜兴传统柴窑烧制产品的风格与特点

宜兴历史上柴烧产品可分有釉与无釉两大类,青瓷、均陶为有釉的产品,紫砂为无釉产品。

对于有釉的青瓷、均陶来说,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由于柴火与产品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很不均匀,也常出现在釉面上落了灰或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陶标准中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然而从现代陶艺的视角来看,木灰烬与釉的自然结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紫砂等无釉产品柴烧时,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结果。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质地粗犷有力,自然而无粉饰之气。其道法自然,具自然无为的美,有返朴归真、法天贵真之奇。

柴烧对烧成过程的掌控性差,因此烧成的效果很随机,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彰显,很好地迎合了现代陶艺追求个性自由的艺术理想。

3  宜兴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柴烧在古代是一种生产的方式,而当今,出于文化傳承的需要及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柴烧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柴烧目前已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现代陶艺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但受环保、材料来源及成本等制约,柴烧也有与时俱进的可能与必要,也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窑炉结构及燃料的利用方面,在保证达到柴烧传统效果的前提下可不断尝试改进。比如采用天然气与柴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烧成控制操作更便利,也缩短了烧成时间,减少了污染,节约了成本。

同时,柴烧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我们要主动地去认识这些规律,现代条件下的柴烧应该尽可能地体现掌握规律后的进步。抓住传统宜兴柴烧的本质特征,从材质与技艺二个维度,坚持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宜兴柴烧获得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3.1材料研究

广义的材料包括坯釉材质及燃料材质,要充分应用现代陶瓷科技及手段分析传统柴烧坯釉反应机理。黏土本身的特性和它与木柴灰烬以及烧成过程中产生的蒸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作品最终的烧成效果。含铁量少的泥料适于淡色釉的效果,含铁量高的泥土在柴烧时能形成火刺肌理,单一的自然含铁陶土比人工外加氧化铁的混合泥料更能使火焰在坯上留下印记。粗颗粒的含砂泥料烧成中更易吸附灰烬,从而获得灰釉的肌理效果。在泥料中外加一些长石颗粒,可获得白色油滴状效果;也可压入铁质,可在高温时留下锈蚀和光泽的灰色纹理;也可加入可燃性的木屑或谷物,营造丰富的肌理和孔洞;另外加入一些碱性盐类,可强化火焰留在坯上的肌理效果,让产品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质感之美。宜兴的红泥含铁量较高,在高温还原气氛时能形成金属状黑色效果;甲泥高温经还原氧化交替烧成,能形成渗白的斑驳效果;次白泥含铁量不高,在特定的柴烧条件下能形成铁黄与火刺相结合的斑驳效果。

在坯上施釉及泥浆则是泥料效果的延伸,柴烧釉料的选择重在考虑能否与灰烬和火焰产生绝佳的烧成效果。研究表明,施釉的作品有助于釉料与天然灰釉的结合,丰富了柴烧效果。釉料方面应用宜兴特有的矿物原料开发传统矿物釉,把地域特色元素融入柴烧风格中,这是对宜兴传统特色的合理延续及固有风格轨迹的逻辑接续,是更高层次的回归与传承。通过提升釉料的碱性成分及引入变价元素开发易与气氛反应的釉料组成体系,提高气氛的敏感性,可获得独特的窑变效果。

定性研究不同竹木种类的成分对柴烧效果的影响,尽可能掌握内在规律,提高柴烧的相对可控性与稳定性。木柴是柴烧的基本要素,木柴不仅是燃料,更是参与效果形成的重要角色。木柴燃烧形成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 200 ℃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在高温下与坯料熔融反应形成天然灰釉。不同类型的木柴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所形成的颜色与肌理也不同。如松木可以烧制出翠玉色的透明青釉,白杨木可以形成牛仔布一样的蓝色及乳白色,桉木可以形成黄色到黄绿色系列颜色,杉木可以形成淡紫、米黄、粉色和褐色等系列颜色,这种区别主要是它们所含的铁、锰、钙、钾量的不同造成的。

3.2技艺研究

要研究传统柴烧技艺,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柴烧是一项要求苛刻且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操作。烧窑者首先要了解柴窑的特性及烧窑流程,烧成过程中时刻注意窑炉内的变化,细心观察火焰和抽力等因素。加柴的方式对产品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需不断摸索掌握,从每一次烧窑、出窑的过程中认识火焰的运行规律、窑位与效果的关系,逐步掌握柴烧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创新。

现代的柴烧在窑炉结构及燃料的利用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在保证达到柴烧传统效果的前提下在不断尝试改进。比如采用天然气与柴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烧成控制操作更便利,也缩短了烧成时间,减少了污染,节约了成本,装窑也很容易、很环保。

宜兴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发展,需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支撑,二者不可偏废,要重视材质及过程技术的研究,坯釉料及烧成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基础,因此不仅要培养艺术人才,更要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共同支撑发展。

4  结  语

宜兴柴烧,在古代是一种陶瓷生产的方式,而在现代陶艺的语境下,已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方式,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柴烧作品表面可以感觉到火焰触摸所烙下的吻痕,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同时,柴烧也需创新,也需不断地去认识其内在规律,现代条件下的柴烧应该尽可能地体现掌握规律后的进步。

猜你喜欢

窑炉木柴宜兴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燃烧,或者火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邹蕴芳
驮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