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汝窑瓷特色釉的研制

2020-10-09黄春娥徐利华黄梦迪

江苏陶瓷 2020年4期

黄春娥 徐利华 黄梦迪

摘  要  本文以仿汝窑瓷特色釉为研究内容,以中温氧化焰为突破,在乳浊釉与无光釉的基础上进行仿汝窑瓷特色釉的研制。实验中乳浊剂采用氧化钛、硅酸锆、氧化锡、锆英粉等,无光剂采用方解石、碳酸钡、白云石等,研究了釉料组成、不同坯体等对釉面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氧化铜、钒蓝、水绿等不同着色剂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汝窑瓷;乳浊釉;无光釉;中温氧化焰

0  引  言

汝窑是古代五大名窑之首,其釉色莹润柔和、平滑如玉,弥足珍贵。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未能流传后世,制作工艺几近失传,并且传世珍品也是稀若廖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情趣的不断攀升,人们在不断追求日常用品的文化内涵。若把汝窑釉应用在茶具、餐具、花盆、香熏、杂件等陶瓷用品上,也可提升其审美价值和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目前,很多研究者展开了对汝瓷的研究,最终制得外观釉色十分接近于真品的仿汝瓷,但仿汝瓷釉基本为分相玻璃釉,和真正汝瓷的析晶-分相釉和亚光釉的实质外观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受各种工艺条件的限制,仿汝瓷研究一直停留在试验阶段,难以实现稳定化批量生产,并且当前的很多研究都局限于高温还原焰烧制,增大了制作成本,限制其广泛应用。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和资料搜集、分析,本实验以中温氧化焰为突破,对汝瓷釉的制备与工艺进行分析、探究,使仿汝瓷特色釉在陶瓷文化、新产品研发、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实  验

1.1设备与仪器

本实验所用设备主要有喷壶、气泵、箱式电窑炉、快速球磨机、球磨罐、100目筛子、量筒、球石、海绵、刻刀、毛巾、试剂袋、标签纸、黑笔、转盘、喷釉机等,主要设备及厂家如表1所示。

1.2实验原料

实验所用原料有苏州土、钾长石、硼砂、烧滑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碳酸锂、萤石、硼熔块、碳酸钡、玻璃粉、氧化锌、硅灰石、骨灰、氧化锡、锆英粉、氧化钛等原料,主要原料的化学组成如表2所示。

1.3烧成制度

采用氧化气氛烧成,经过预实验之后,根据预实验的效果,制定了较为合适的最高烧成温度为1 160 ℃,温度达到并保温结束之后,随炉自然冷却,炉内温度冷却到100 ℃以内时,将实验产品拿出炉内,具体烧成温度制度如表3、图1所示。

2  结果与讨论

仿汝瓷釉是在乳浊釉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及高温色料而形成的一种乳青釉,其效果主要取决于釉料组成、烧成温度与气氛、冷却速度三个主要因素。本实验制备仿汝瓷的生产工艺与传统汝瓷的工艺有所不同,但釉色效果却达到汝窑瓷器的效果。通过多次实验及合理的配方设计,不仅能克服传统汝窑瓷工艺的局限及原料、烧成苛刻的要求,而且能降低制备成本,实现仿汝窑瓷产品的量产化。

(1)釉料组成:本实验配方大多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料,如:苏州土、煅烧苏州土、石英、钾长石、方解石、硅灰石、碳酸钡、烧滑石、白云石、硼熔块、3#低温透明熔块、硅酸锆、二氧化钛、少量着色金属氧化物组成。通过前期的对汝瓷的了解及合理的配方设计实验,使仿汝瓷的外观釉色与汝瓷接近。

(2)烧成温度与气氛:传统的汝窑瓷工艺是采用1 260 ℃~1 300 ℃高温还原焰烧成,其生产成本较大,烧成周期较长,稳定性差。本实验采取1 160 ℃~1 180 ℃中温氧化焰烧制,烧制过程全程氧化气氛,不产生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硫(煤烧)等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气体,烧成温度也较低,节约资源,成品率较高,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3)冷却速度:釉料在烧成达到最高烧成温度后,采取何种制度进行冷却到室温对于釉料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基础配方,同时研究不同的冷却速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保证在形成仿汝窑瓷釉色的情况下,确定最佳的烧成制度。

2.1蓝色偏无光仿汝瓷釉

2.2青色光泽乳浊仿汝瓷釉

2.3 坯体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分析:坯体为陶坯时,釉面整体更加柔和,更加符合汝瓷釉面,无针孔、无气泡,效果较佳。

3  结  论

(1)中温氧化焰仿汝瓷最佳研究方向为乳浊釉和无光釉复合,乳浊釉占主导,常用乳浊剂为硅酸锆,质量分数在10%左右,可以添加少量氧化钛或者氧化锡复合乳浊;无光剂采用方解石,即钙无光剂,质量分数在13%左右,也可以同时添加碳酸钡或者白云石、滑石促进无光,即形成钡无光或者镁无光。

(2)着色剂主要采用色料或者氧化铜与碱土金属反应进行着色,色料选择有钒蓝、水绿为较佳,其中钒蓝质量分数为1%~3%,水绿为1%左右。

(3)由于仿汝瓷釉高温黏度较大,对于施釉在大件坯体上存在缩釉风险,因此不推荐大件坯体施釉,仿汝瓷釉仅仅适宜小件产品。

参 考 文 献

[1]陆小荣.陶瓷工艺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家驹.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王超.陶瓷装饰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張家铭.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5]祝桂洪,等.陶瓷釉配制基础[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

6]高正耀,朱文立.仿古汝瓷天青釉烧制的穆斯堡尔谱研究[J].科学通报,1992(4):313-316.

[7]杨益民,冯敏,毛振伟,王昌燧,凌雪,龚明,孙新民,郭木森.汝瓷及其仿制品瓷釉的显微结构分析和“汝钧不分”难题的破解[J].分析测试学报,2005(6):16-20.

[8]李融武,杨雷,等.汝瓷着色机理的中子活化分析和Moessbauer谱[J].科学通报,2002(8):572-574.

[9]李融武,赵维娟,李国霞,谢建忠,郭敏,张斌,吴哓力,姚桂芳,高正耀,冯松林,黄忠祥,贾秀琴.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郊坛下官窑与清凉寺汝窑的原料来源[J].核技术,2004(08):576-580.

[10]吴隽,张茂林,吴军明,李其江,李家治,邓泽群,江夏.中国陶瓷釉的多元化起源与初步发展探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2):223-228.

[11]贺可音.硅酸盐物理化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2]徐利华.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3]王焜,陆文聪,陈念贻,李国正,姚莉秀.宋代汝窑古瓷的微量元素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2):191-194.

[14]董健丽.雍正仿汝瓷及其思想背景[J].南方文物,2002(1):59-63.

[15]李国霞,谢建忠,李融武,赵维娟,张斌,高正耀,孙新民,冯松林,贾秀琴,韩松,黄忠祥.用核技术研究古汝瓷的呈色和烧制工艺[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