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刍论

2020-10-09杨颖

成才之路 2020年26期
关键词:科学课生命教育

杨颖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让人忌讳的,成人总是尽量避免向孩子提及,因而生命教育常常是缺失的。而科学课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让学生理解生命体独特的生存与活动方式,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文章从全面进行生命教育及科学解释两方面,論述如何在科学课上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科学课;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6-0133-02

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成为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学中,生命教育常常是缺失的,虽在德育方面渗透珍爱生命,却少有开展关于死亡主题的生命教育。成人对于“死亡”的回避,只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恐惧和迷惑。在科学课标中,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科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生命体独特的生存与活动方式,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因此,教师要抓住科学课上的契机,使其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载体,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直面死亡,消除无知带来的恐惧。

一、尊重孩子,全面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不能回避,要全面地、有技巧地去进行。一些父母担心孩子有阴影,往往美化死亡,不仅没有告诉孩子事情的本质,甚至还会误导孩子。例如,有的父母说“人死了可以上天堂”,那孩子是否会把死亡理解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呢?实际生活中一遇到不顺,有可能就想到天堂去了,实在是可怕。特别在小学阶段,据调查6岁左右的儿童一般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会简单认为人死亡类似睡觉,还会醒过来;7岁~9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客观地认识死亡。他们随着阅历增多,知识更丰富,认识到死亡是永久的分别,认识到自己也会死亡;10岁~13岁的孩子已经逐渐进入青春期,具备抽象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能力。他们意识到人会死亡,但如何接受死亡的事实及情感的困惑也伴随而来。因而作为科学教师,不能回避“死亡”的话题,要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时,更加全面地解释生命的过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作深刻的思考,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我们的学生会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更好地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时,几乎每课都有室外的科学观察活动。虽然教师会再三强调尽可能做到不要惊动或伤害有生命的物体,但总会有几个顽皮的学生打破规则,他们不仅要看,还要动手采摘叶子和花朵,甚至故意踩死昆虫。有一次,孩子还发现死了的小麻雀,不仅呼朋唤友地来围观,还拿起小木棍戳弄起小麻雀。我只能赶紧发出信号,停止观察活动,带回教室反省室外活动。可反省却很苍白:“我就是好奇……我没有伤害它,本来就是死的……”一些孩子忙着辩解,一些孩子漫不经心地说着自己的理由。显然,孩子们对于周围的生命体比较漠然。这个头疼的问题倒是在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时意外得到了解决。“会呼吸、会长大、会繁殖,需要营养,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这些特征往往会很容易被孩子们找到并且进行归纳,但迟迟没有孩子提到“会死亡”这一特征。为此,笔者进行引导:“刚才死了的小麻雀是有生命的物体吗?摘下的叶子和花呢?”生:“当然是有生命的,不过现在死了。”生:“好像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死嘛。”不知不觉,全班开始讨论起“死亡”的话题,对于所有的生命最后都会死亡,大家好像都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死亡”普遍感到悲伤,恐惧。有孩子突然说:“老师,我害怕自己会死。”于是,笔者决定和孩子们谈谈:“死了的小麻雀,死了的花草树木最终去哪里了,你们知道吗?”生:“会慢慢消失……”生:“我在书上看到,被微生物慢慢分解掉……”“确实,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于大自然,最后还会通过死亡的方式回归大自然,甚至用自己最后的肉体再次滋养大地。冬去春来,获得营养的新生命又会诞生于大地,各种各样的生命得以延续。人类很特别,会为死亡举行仪式,和逝去的生命告别,没有遗憾地说再见,将生命的美好留藏在记忆中,真正敬畏生命的终点。所以,生命的共同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会死亡。”通过师生谈话,孩子们的表情舒缓下来,相信他们对死亡已经不再恐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科学地解释死亡,善用生活与自然的教育素材

死亡和出生一样,是每个生命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但是“死亡”毕竟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家都努力回避这个可怕的、令人绝望的话题。因此,教师在帮助孩子们理解死亡的时候,要注意用平静的语音语调,既要保持科学性,又不能太晦涩冰冷。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就不能再生存在这个世界里了,不能跑,不能说话了。亲朋好友的离去、动物的死亡都是直观的教育素材。但是当遇到这类事情时,教师需要鼓励孩子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不能压抑自己,不与人沟通和交流。若孩子们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感,教师可以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帮助他们抒发宣泄。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生命,在植物的一岁一枯荣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的生死轮回中有所启发和思考。教室里的花朵会死、小猫小狗会死、人也会死。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把想念的人或小动物铭刻在心,自己好好生活下去。教师要明确进行死亡教育并不只是把死亡的概念灌输给孩子们,也不是谈到死就戛然而止,而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死亡教育也要在孩子们心灵上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让孩子们有机会去体验保护生命的艰辛,知道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和美食,懂得时间的宝贵,认识生命的珍贵。

例如,在科学课上归纳完生命的共同特征后,又有孩子想起了课前室外观察时的情形,提出自己的建议。生:“等会儿下课,我要去把摘下来的花草捡起来放进花坛的泥土里。”生:“老师,我们可以为死了的小麻雀举办仪式嘛?”生:“对,挖个坑帮它埋了,让它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这时候的教室温暖起来,死亡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再是恐怖的,而是科学的,顺应自然规律的。笔者希望今后的科学课上能利用更多的机会给生命教育打“补丁”,教会孩子们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更加科学地直面与死亡有关的种种话题。

曾看过一本科学童话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讲述了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生机盎然,到秋天的橙黄,最后枯萎凋零,离开枝头而归于大地的过程。生命教育应与绘本告诉孩子们的道理一致,教师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感知死亡是那么自然,那么平静,就像那片叶子一样。

参考文献:

[1]陈晓梅.小学科学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8).

[2]王晓玲.小学高段科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8(06).

[3]李敏.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7(27).

猜你喜欢

科学课生命教育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谈小学科学课的创新精神及尝试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