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灭蝗

2020-10-09余显斌

新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姚崇天灾蝗灾

余显斌

1.

这次蝗灾,发生在开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16年。开元是唐朝盛世,是唐朝最为辉煌的时期。可盛世也有灾害啊。这年,也不知怎么的,就引起了蝗虫泛滥。蝗虫黑压压的一层,扇动着翅膀,遮天蔽日,“飞则翳日,大如指,食苗草树叶连根并尽,”史书上,这样郑重其事地记载蝗灾,是很少见到的,可见这次蝗灾的厉害程度,是亘古少有的。

当时,姚崇担任着国家的宰相,很得玄宗信任。姚崇认为,此时最正确的方法,是赶快组织百姓,上下齐心,消灭蝗虫。姚崇灭蝗措施简单有效,唐朝之后,一直作为灭蝗的一条铁律,就是进行火攻。他分析,让百姓捕捉蝗虫,蝗虫会飞,效果不大;让鸡鸭去吃,数量也有限,高处的蝗虫鸡鸭也吃不着。“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撅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蝗虫会飞,深夜见火,一定会如飞蛾一般扑去,这样就会被烧死。在火堆旁挖掘大坑,烧死的蝗虫落在坑中,就地掩埋,十分近便。

玄宗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好,高兴地直点头。

为了取得很好的灭蝗效果,朝廷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条是“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派出一批御史,拿着朝廷的命令,分头赶往各处,督促当地官员,组织百姓灭蝗,不得丝毫懈怠:事情办得利索的官员,升官;胆敢藐视法令,躲在家里祭拜念佛的,马上摘掉乌纱,绝不姑息。另一条则是鼓励百姓灭蝗,“采得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百姓灭一担蝗虫,官府奖给一担粮食,灭掉一斗蝗虫给一斗粮食。百姓既能灭蝗,又有收入,当然高兴,也当然有劲,因此,各地夜晚火光照天,相互掩映。一群群蝗虫见到火光,果然都黑压压地扑过去,化为灰烬。

火攻灭蝗,初见成效,很是不错。玄宗终于吁了一口气,可以放心了。

2.

灭蝗初见成效,大快人心,但在同时,一些反对的声音也出现了。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卢怀慎。

卢怀慎这人,在历史上口碑还是很好的,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同时,有自知之明。任宰相时,知道自己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不揽权,不掣肘,不嫉恨,一任姚崇去干,被当时人讥笑为“伴食宰相”。

可是,这次他终于忍不住了,一甩袖子站了出来,第一个向姚崇叫板。

那天下朝,他专门挡住姚崇,苦口婆心地劝告:“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蝗虫是天灾,是上天的惩罚,人力那可战胜?再说了,如此杀生,也又悖于上天的好生之德,太残忍了吧?

姚崇知道,这不是卢怀慎一个人的想法,是很多人的想法。他不再笑脸相对,而是很不客气地予以批评,现在蝗灾如此厉害,蝗虫遮天蔽地,如能消灭,对百姓不是很好吗?若不加以消灭,任其四处为害,吃尽百姓粮食,那就是对老百姓的犯罪。如果真的上天要归罪,让它归罪我好了,我灭蝗救民,虽死无憾。

卢怀慎袖子一摔,转身离开,急匆匆进了宫,将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希望皇帝收回命令。

玄宗皇帝听了,也有些动摇了,不由得沉吟起来。第二天,他派了宦官请姚崇进入内殿,刚刚坐定,茶都没顾得喝一口,就照本宣科,将卢怀慎的想法说了出来:“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乎?”蝗灾发生,是上天降罪,可能是我治国有误,现在我们不更新吏治,却去灭蝗,是不是和上天作对?

姚崇一听,皇帝耳根子软,想打退堂鼓,这怎么行啊?他告诉玄宗,“《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帝诏曰:‘勉顺时政,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总之,消灭蝗虫,不是唐朝就有的,古人就曾干过,没啥不得了的。

玄宗仍然犹豫着,捋着自己的胡须,举棋不定。

姚崇再次从利害关系上分析,今年蝗灾很厉害,历史少见,其灾害一定也会是少见的。现在百姓积蓄很少,柜子空空,如果再颗粒无收,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到时国家就危险了,皇帝你的位子也危险了。

玄宗一听,一身冷汗,马上点头,灭蝗大事,从此就全权委托姚宰相。

3.

事情本来决定了,可仍有一些官员抱残守缺,不知变通,站出来坚决说不。

其中,有一个名叫韩思复的,是谏议大夫,职责就是劝谏皇帝的。他回到家里,展纸提笔,写了一道奏章,告诉皇帝:“蝗虫是天灾,当修德以攘之,恐非人力可剪灭。”然后,他重弹老调,想要灭蝗,唯一的办法,就是皇帝反躬自省,弥补错误;大臣团结一心,致力政事,清廉守职。这样以来,蝗灾可以免除,百姓安宁,国家安定,四海富足。至于派往各地督查灭蝗的御史嘛,应该马上召回来。

玄宗拿着奏章,看都没看,让人送给了姚崇。他想,朕不是已经说了吗?一切由宰相主持。宰相,你就看着办吧。

姚崇知道,这个韩思复不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倔直。要让他改变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深入基层,去看看蝗灾多么严重,看看火攻灭蝗的办法多么成功。于是,姚崇没有惩罚韩思复,而是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也担任了一地御史,去督导当地灭蝗工作。韩思复无奈,只有坐车挥别京城,风尘仆仆走向地方,沿路所见,灭蝗运动蓬勃展开,蝗灾的危害也是触目惊心的。他才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建议是多么迂腐;姚崇的做法是多么高明。

他不再反对,在地方认认真真開展起灭蝗运动。

朝廷官员反对声没有了,地方的仍然存在着。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他不但不执行朝廷命令,还写了一封信,交给姚崇,他说:“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消灭天灾,应当积德行善,后汉政权遭遇蝗灾,国君刘聪不顾德行缺失,下令灭蝗,结果使得蝗灾更甚,这就是上天的惩罚。姚崇抓住他的话,站在政治高度,大力批驳。刘聪杀戮无辜,德行败坏,上天当然如此;现在的皇帝品德高尚,温良恭俭,一定能一正压百邪的,你怎么能将刘聪和我们的圣上相提并论呢?古书曾经记载,过去有称职官员,蝗灾到来,都会避开他们管辖的地方,现在汴州蝗灾遍地,百姓求告无门,是因为你这个刺史太不称职了吧?最后,姚崇发出警告:“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你身为百姓地方父母官,执掌一方,看着蝗虫肆虐,却坐视不管,让百姓受尽损失,你算什么百姓父母官?

倪若水读了,再也不敢将命令看作儿戏了,当天就走出书房,走向民间,按照姚崇的办法开始灭蝗。大概是姚崇的问责起了作用,汴州灭蝗的成绩很是显著,史书记载:“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这个数字,放在今天也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如果不灭蝗,不知这14万石蝗虫,会吃掉多少庄稼。

姚崇也采用生物灭蝗的办法,史书记载,竟然是用鸟儿消灭的,“贝州蝗虫食禾,有大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时有赤鸟群飞,自东北来食之”。

这白鸟和赤鸟不知是什么鸟,看来是蝗虫的天敌。

玄宗一朝,发生蝗灾后,从未出现高宗时那种“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的惨相,这不只是开元盛世国力上升的表现,也是玄宗和姚崇灭蝗措施得力。

猜你喜欢

姚崇天灾蝗灾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天灾无情 人间有爱
人在何时最清醒
姚崇研究:20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姚崇拒住四方馆
人祸造“天灾”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社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