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渔俗的文化内涵

2020-10-09李勇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李勇

摘   要: 太湖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制了许多“渔俗”:渔船制作之程序、风报(风信、报头)、禁忌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他们敬仰神鬼、英雄。这些渔俗既有科学成分,又是鲜活的渔文化。

关键词: 太湖渔民   太湖渔俗   渔文化

一、渔船制造及船家之宝

渔船是太湖渔民的“住宅”和捕鱼、储藏补给的仓库,渔船制作是渔民生活中的大事,仪式十分隆重。渔船制造有很多“讲究”(民俗文化)。造渔船时不仅要事先选择吉日,还要配合船主的生辰八字,以图吉利。

太湖船身要以有几百年树龄的柏树为材料,因为这样的树木质地细密结实,耐腐蚀,不容易开裂,不易变形。太湖渔民每造一条船,船主一般要置办三次酒席:第一次是“开工酒”,宴请造船工匠;第二次是“定星酒”,造好船底,上船梁时设宴,如同农村造房屋;第三次是“下水酒”,渔船下水。最后一次酒席最隆重,宴请的亲友客人最多。届时,在新船的船头上钉上一排4只“利市钉”,挂上红绿绸,贴上书有吉祥寓意的红对联。有的说在新船下水时,船头钉4绺红绿布条,称为“喜钉”①(17)。选好吉日良辰,供奉猪头、猪尾、鲤鱼、鸡蛋(绝对不用鸡,因船民生病时医疗不方便,常采取杀鸡祭神的办法驱除病魔,所以认为供鸡是不吉利的)及馒头、糕点等物品。此外,还有一个聚宝盆,一般由脚炉代替,盆里堆放用米粉捏成的鲤鱼、石榴、佛手、桃子、万年青、竹筍等实物,以祈求生活幸福万事如意。在爆竹声中徐徐推船下水,来吃酒水的亲友都要送馒头(取其发)、定胜糕(意为安定如意)、甘蔗(取其节节高)、米花团(寓意眯花眼笑)、赤豆糯米饭(取其甜甜蜜蜜)等礼物祝贺,船下水以后,便宴请宾客②(285)。

太湖渔船有五桅、六桅、七桅三种,古称“罛船”。七桅大渔船是太湖中最大的渔船,太湖渔船中的“巨无霸”。

渔民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过着水上生涯。他们都自称是岳飞水师的后裔,最崇拜岳飞,结婚拜堂前都要先敬南元帅(岳飞元帅)。相传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冤死,岳家军目睹朝廷官员的昏庸无道,纷纷解甲归田。其中,有的水师便进入太湖继续抗金,后来粮草断绝,水师将士无房无田,仍严守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纪。他们将战船改作渔船,撒网捕鱼度日,从此繁衍了下来。今天的太湖渔民中,金、蒋、张三姓的占太湖大船渔民总数的73%,就是岳飞水师的后裔。渔船虽经历八百多年的改装,但仍有战船的特征,特点是船型头方低平,船身浅宽,使得渔船能够多装桅帆,增加船速拖力,以适应太湖的气象水位湖盆实情。渔船船头上有一道隆起的横板“铺面头”,俗称“箭板”,宽度正好一箭宽,是弓弩手射箭时放箭镞的。舱堂宽,船帮高,人站在舱堂内,船帮齐胸,万一遇到突发事端,船员攻战或守备时,弯腰行走可以代盾避箭。在船尾的墁艄,三面都是一人高的挡板,是指挥和掌舵的掩体。

太湖渔民捕鱼作业时有4船为一帮的,这也是古水师的军事建制,非常相似,前面的两只船牵着粗大的绳作前导,用来排除湖中石块,后面的两只船牵网随之,分别使用着樯缆网、丝网、虾拖网等用具,主要捕捞鲢鱼、鳙红鱼、白鱼、梅鲚、银鱼等不同的鱼类。这样结帮,效率很高,集体最多时一天能捉5,000多千克鱼,一网可打3,600千克银鱼。“农民牵三日三夜砻,不及大船渔民一枷风。”意思是说,只要太湖里来一个风讯就能捕到很多的鱼虾,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超过农家丰收的粮食,因为渔民“耕作”水域,基本无须预先投入。太湖渔民的渔船开捕后日夜生产,出没在太湖水面深处,西太湖、南太湖、北太湖是常去的地方。因为东太湖水浅,所以大船不能去,他们住泊无所,风止则下锚停在湖中。因船大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只能暴风时行船。

在奉贤,新船或新修的渔船下水前,渔民在船舱中举行祭海仪式,点香烛,焚“元宝”,撒祭品,祈求太平。同时,选择渔船下水的必经之路,烧香祭祀,把拌有香灰的白米抛在海滩上,插上竹子,辟为新路,俗称“买路”。祭毕,高升鞭炮齐鸣,船只徐徐下海。入海后,设宴“斋老大”,祭祀渔民祖先;然后大家聚餐庆贺,向船老大敬酒③(1017)。

镇江俗称渔民为“打鱼的”,又称“戈帮”。新船下水,船头要钉4绺红绿绸布,叫“如意喜钉”,取“丁财两旺”意。

船家之宝:在河里穿梭往来的船上往往有一条狗、一只猫、一盆大蒜、一盆葱、一盆万年青,这五样东西成了水上流动的风景线,渔民日常必需。

万年青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在民间被视为吉祥之物,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船民行船操舟最怕怪风和龙卷风,太湖渔民认为万年青和一盆葱能够镇妖辟邪,保佑渔民一帆风顺,万年好运。而且,万年青的种子和根虽然是有毒的,但都是好的药材,有强心的作用,中医常用来急救和治疗毒蛇咬伤,当然这一点鲜为人知②(291)。

猫是老鼠的天敌。水中老鼠又大又壮,常常爬到船上偷食或啃咬物品,危害很大。有了猫咪,老鼠就会逃之夭夭,所以猫狗这两样宠物,渔民特别喜爱,终年陪伴在一起。

大葱和大蒜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杂鱼小虾卖不起价钱,太湖渔民常留作日常的小菜。大葱、生姜和大蒜还能解除鱼腥,是烧鱼煮虾不可缺少的佐料,增加香味。更主要的是,这些烧鱼的佐料还是治病的良药。渔民漂泊江湖,风里来,雨里去,难免受寒挨冻,若用生姜和葱加黄糖煎服发汗祛寒,则治疗伤风感冒效果良好。大蒜是治虫杀菌的“特效药”,还能开胃增加食欲,船民常把它用来治疗痢疾,所以葱和大蒜自然成了治病颇为不便的渔民常备的家庭良药②(290)。

二、太湖渔民日常生活禁忌

太湖渔民禁忌很多,可以说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贫穷、捕鱼工具太轻飘、风险大,所以精神上缺少自信,较“迷信”。

渔民群体中,对于妇女的日常举止禁忌颇多,表现在生产和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女孩一出生都以“只”称呼,谁家添了女婴就说生了“一只丫头”。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都是男人决策定夺,女人不允许参与意见。男人请客吃饭时,女人也不能上大桌,只能凑在小桌边吃便饭。渔民认为,妇女不能当船头主,也不能跨过船头和网架,她们只能在船的横里上下船,否则不吉利。渔船上搁在船头的便于上下自家船只的跳板有两条,其中一条叫“龙门跳”,只允许男人走,女人只能走侧面的那一条。因为每家的渔船后蓬都放着菩萨神像,无论何时,船上的女人进入后蓬,不能冲着“神仙老爷”,只能从左右边入内。即使是在盛夏炎热的天气,女人也不能穿着短裤,否则被视为“不正经”。新婚未满月的女人,不能随意上到别人家的船上,因为她们被认为是“火脚”,容易引起火灾,谁家有这样的女人不意闯入时,船主只能燃放鞭炮以驱散晦气。若是正在生病的船民碰到别人家的花粉娘子(即新娘),病人就会一直病下去。新中国成立前,太湖大船上的妇女一概被称为“后半只”,一般只能在船的后半部活动,否则就犯了“船艄上前”的禁忌,对船主全家都不吉利。

太湖渔民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还有:

渔船船头不能随意大小便,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他们多神信仰。太湖渔民还认为若在船头大小便会吓走鱼虾,影响生产,后患无穷,这是经济原因。

太湖流域的内河渔民,对已经去鳞的黑鱼逃入河中,必捕回方休,疑其变成毒蛇,伤害他人④(487)。

太湖渔民特别禁忌“浮尸”二字,据说渔民看见有人落水也不肯相救,甚至庆幸,他们认为人落水就是替水鬼讨的替身,落水鬼在水中,平时可以替渔民将鱼赶入网内。渔民若是救了落水人,那么,水鬼就找不到替身了,以后就会将鱼从网内赶走,渔民必然捕不到鱼。

太湖渔民非常忌讳说“翻”或“翻身”之类的话:他们终年四海漂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渔民希望保平安、图丰收,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活口所依,特别忌讳说“翻”字,他们希望年年岁岁,生生世世,绝口不能说船“翻”的事。渔民整日忙于生产,难得有时间上街买佳肴享用,渔民日常只吃鱼,只有逢不吉利的事及斋菩萨活动时才买肉杀鸡。太湖渔民吃鱼的时候只能按照从上片夹掉鱼骨后到下片顺序着吃,忌讳将鱼翻身,一旦给鱼“翻”身,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翻船”的联想,不吉利。东海近海的渔民虽然素以豪爽、好客闻名于世,但在吃鱼这件事上避免一个“翻”字出口。再者,渔民视船为“木龙”,而龙又是鱼所变,所谓“龙鱼”“鱼龙”之说,就是这个意思。渔船不能“翻”“木龙”不能翻、吃鱼不能随意将鱼“翻身”,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而且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人的生计所在,“吃鱼不能翻鱼身”就成为一道俗定的规矩,被所有太湖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这个习俗不能违反。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礼仪”就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如果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就会对来客更加敬重。如客人不小心将饭碗中东西打翻了,只能说“泼落”,东西翻身只能说“涨身”②(289),盛饭说“添饭”,因为“盛”与“沉”谐音①(18)。吃饭时,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也是因为渔民及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如此都是为了避讳“打翻船”这个不吉利字眼。

太湖渔家吃饭时若鱼端上桌,鱼头须放在老大(舵手)面前,鱼尾放在挡橹(舢板小老大)处,下肩舱(鱼捞手)吃鱼的中段,也有的说看风的吃中段,不能随便放。曾经有发生挡橹因未吃到鱼尾将橹板锯掉的荒唐可笑之事,这种约定俗成的鱼俗是渔民灵魂里收藏的“文化”,是礼仪、是文化黏性、是身份象征、是面子问题。或许,食色,性也,渔民向来生活贫困,食物供给不足,饭前都很饿,渔船上吃鱼的分配无法精确进行,所以会有此类事件发生。

太湖渔民吃饭的筷子不能随意横搁碗上,与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讳,即搁浅不能行走。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若将筷子横搁碗沿上,近似船搁礁状,在渔村形成了筷子不能横搁碗、盆沿口上的习俗。“筷”字的演变和渔民的忌讳很有关系。古代人称筷子为“箸”和“筋”,《韩非子》里记载有纣王用象箸;《世说新语》中有王监田食鸡以筋刺之的记载。因为“箸”与“住”同音,渔民最忌讳渔船停“住”了。明清时将箸改为“快儿”,可能是行动快速的意思,所以与“住”音相反,形成新字。或许渔民没能与时俱进,仍然认为“筷”不能放在吃饭的容器上⑤(71)。

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吴语,“水”与“输”音近。在渔村里特别是在渔船上,漁民洗鱼、做鱼羹、烧饭,总要用打水的小木桶从淡水舱里打水,或往大海里打水。但渔民却称呼这打水的小木桶为“吊亮桶”,忌讳叫“打水桶”。“水”与“输”谐音,渔民只盼望出海年年有盈余,忌讳输,就产生打水桶为“吊亮桶”之俗。

渔民与陆地城乡的一般民众不同,陆地居民可以将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或是鱼吃净了。可是海岛渔村或太湖渔民不能这样说。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家作客,他们在饭店和渔家人一起聚餐,不允许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

太湖渔民有“汆来的船不捞,过路的人不留”的谚语。在动荡的年代,人心叵测,不敢随便捡人家的财物,以防上当。渔民中还有“河底料得够深浅,人心测勿到好歹”的谚语,互不相信。渔民冬天取暖的脚炉被称为“聚宝盆”,取吉利的意思。渔家女儿出嫁,都脚踏脚炉,称为“脚踏聚宝盆”。太湖渔民在虾网开下水时,要在脚炉中放灰和蚕豆,再倒入水下的虾网中,蚕豆似虾,渔民希望捕捞多多之意。

太湖渔民生活中还有一些讨吉利的做法,比如用大鲤鱼表示“大吉大利”,用百合表示“百年好和”,用方片糕表示“平步青云”等。这些都是相沿成例俗的习俗,是太湖渔民追求美好幸福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太湖渔民长期生活在水面上,时刻有风浪之险,经济基础薄弱,对生活的自信心不足。而且渔业生产力直接受气候及节令的影响,渔民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肤浅,所以相当迷信⑥(364)。正因为渔民经济生活的极其不确定性及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脆弱性等,使得他们比其他群体更易于信仰神灵,只能以各种禁忌消极地防止灾难的降临。

注释:

①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J].昆山文史,1994(12).

②马祖铭,何平.太湖渔家风情录[M]//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9辑,1987.

③上海市奉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奉贤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④《浏河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浏河镇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⑤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编.太湖渔业史[M].1986.

⑥洞庭东山志编纂委员会编.洞庭东山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基金:本文为苏州市职业大学2018年科研项目“吴文化遗产——太湖渔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VU2018YY05;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苏南渔文化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 SJB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