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信息化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20-10-09任晓琴

甘肃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介入生物教学

任晓琴

【关键词】 生物教学;数字信息化;介入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08—02

教育信息化无疑是眼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其实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新的技术支撑下,数字信息化介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已成为常态。不少教师利用这一“神器”,或聚焦兴趣,或自主合作,或探究延伸,已演绎了多姿多彩的生物学习新时空。不论是希沃7软件,还是教育云平台,不论是电子白板,还是校园智慧云,不论是教育信息化2.0计划,还是沉浸式互动数字化3.0,都在更多的细微处渗透着、交叉着、融合着,发挥着它们独特而又深刻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数字信息化是仅仅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知识帮手,还是成为技能、过程、情感等保驾护航的“多面手”?为此,生物教师需要反思,需要特别的警觉,需要不一样的耐心,既要注重数字信息化的高效介入,同时也要注重介入的时机与路径,打造生机盎然、情理俱进、厚重多姿的高中生物学习新时空。

一、趣味引入,聚焦兴趣

“教育当有诗性[1]。”这种诗性首先应该表现在知识呈现的趣味性上。就高中生物学习而言,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彩色挂图、一个幻灯机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见面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点老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费时低效。现在不一样了,真实的生物图片、耀眼的生物微视频、快捷的互动方式、方便的呈现平台等等,给予师生更多新奇感、丰富感和现实感。高中生物教师应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将枯燥的知识变成趣味连连的动画,将刻板的静态变为逼真的动态,将呆板机械变为摇曳生姿,活泼地聚焦高中生的热情、兴趣和注意力,正所谓:“多一些技术支撑,有能力深入;多一些动态呈现,有能力聚焦;多一些兴趣勃发,有能力深入。”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以下教学环节: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你能想象这些二氧化碳分子的去向吗?小草、大树、动物等死后去哪了?是直接消失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还存在?以此引出“循环”的概念。然后利用数字信息化展示南方热带雨林和北方油菜花田的对比图,引领学生思考:前者不需要所谓的“营养”,而后者为什么要施肥才能长势喜人?进一步播放一组图片:葱葱郁郁的森林、无边无际的草原、广阔无垠的大海……然后追问学生:其中的氧气来自于哪里?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样的新课引入远胜于静态介入,远胜于教师的苦口婆心,远胜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填鸭式”灌输。可以发现,生物形象的“死去”、能量的“流动”、诗意的“循环”,最大限度地打开了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之门,使学生在“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境界中获得了学习的快感。实践证明,趣味引入比干巴巴的介绍好,动态呈现比静态灌输好,摇曳生姿比平铺直叙好。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数字化技术与新课伊始的深度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

更多生物知识的引入均需要数字信息化的保驾护航,比如分子与细胞的清晰呈现,遗传与进化方面的微观变化,稳态与环境方面的细节等,无不需要新技术的介入、支撑和融合。对此,生物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糅合者:一个生物资源的高效收集者——利用数字信息化将各种最有用的、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收集起来“为我所用”;一个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利用新技术使之成为唤醒学生的源动力,成为聚焦心智的催化剂,成为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活力源。

二、借助网络,自主合作

有专家说:“自主合作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2]。”的确,数字化技术快捷、高效、方便的特点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打开了无穷的空间。只要你想,你愿意,就可以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环境中大面积地自主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满堂灌”的学习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个性化得以体现。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由“教”转变为“导”,即进行引导、诱导、疏导、辅导与指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航、导法、导疑与导思。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而更多的是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探索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提高了师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信息化能力。或许,自主合作了什么内容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的萌生、合作技能的提高、协作精神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提升,才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目标。为此,教师需要重构生物学习的框架与路径,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更大舞台与空间,线上线下充盈着自主的活水,课内课外充盈着合作的细流。

仍然以《生態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为例,可以分组让学生借助网络探索碳元素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知识:碳循环组探索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探索其循环方式和更多相关知识,其他如水循环组、氮循环组、硫循环组等探索温室效应、光合作用、酸雨等等,或图片,或文字,或音频,或视频,以此加深印象,突破重点。之后每组选一个代表,代表小组汇报,自我展示,博采众长,互补互鉴。

无论哪个组均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自主合作活动,恰恰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更为多样,对碳循环平衡失调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理解到温室效应的一系列连锁关系;恰恰是在合作学习中,众多关于低碳生活和环境污染的看法渐渐趋于一致,而这不得不归功于数字信息化的丰富、快捷和方便。有时,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甚至不用见面,利用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同步工具和异步工具,如音频会议、网络会议、视频会议、聊天、即时消息、电子白板、BBS讨论系统、Email、课件等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互为添加等。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因为新技术而打开的生物资源的版图越广,学生越能受到多方面的培养。

三、有效延伸,拓展探究

“理想的教学不拘囿于课堂[3]。”高中生物学习更不能拘泥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中而暗自得意。基于教材而拓展于课外,基于教室而延伸于更大时空内,应该成为高中生物学习中应有的风景。课堂教学是我们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而课外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包罗万象,涵盖万千。从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来分析,生物其实更像文科,它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熟悉了这个知识体系之后,细细推敲才能察觉其中的趣味。而我们当前的课内知识只是这个庞大知识体系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仅仅从课程内容入手,就像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课外知识,更多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就会逐渐融入生物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也就会逐渐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而这一切也需要数字信息化的高效介入。古今沟通也罢,前后贯通也罢,深挖细节也罢,跳脱在未来也罢,数字信息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捷径。关键就在于,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如何汲取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如何睁大“火眼金睛”对“互联网+”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甄别、高效选择、适时提炼,从而真正为学生的生物学习助力,为生物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结束了,但更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上网了解全球变暖究竟为何,北极熊同类相残与天气变暖有没有关系,海冰融化将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效应,如果你是一个环保者,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有效预防全球气候变暖?能否就此写写论文、调研报告或建议书什么的,能否以此播撒一颗环保的种子?能否将自己的所想所获做成微视频发布在抖音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欣赏、点赞、评论、转发甚至批评,形成一个更大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对关于碳的存在形式、循环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等等,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了整体把握,并且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局意识等等在学生的心田悄然生根。这样的拓展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实践行为和道德层面的由此及彼,因而显得意蕴十足,值得师生迈出建设性的步伐。而一旦邁出,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借助数字信息化的“神来之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做到更多。比如,利用微课再次学习课本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利用翻转课堂了解更多生物的真相、奥秘和博大,利用创客教育打造自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等融为一体的生物学习新时空,利用数字信息化,排练生物情景剧、撰写生物微作文、生物主题队会……

综上所述,数字信息化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然。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建生物知识学习网站,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一特点正契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可见,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与高中课堂的最佳融合方式,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冷学宝.教育当有诗性[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9(05).

[2] 吴永华.高中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育,2018(09).

[3] 江华州.理想教学的支撑点[J].新世纪教育,2019(02).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介入生物教学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