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潞渊篆刻艺术管窥

2020-10-09陈金杜苏金成

书画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篆刻

陈金杜 苏金成

关键词:叶潞渊;篆刻;署名印;斋号印

叶潞渊是一位沉潜艺事、淡泊名利、儒雅谦厚的篆刻家、印学家和书画家。叶潞渊署名有露园、潞翁、寒碧主人、石林后人、潞翁、叶老等,斋号有且住轩、静乐簃、寒碧居、春在楼,另有石林精舍、小石林等,并且留下了不少署名印和斋号印。这些印章印风不一,变化丰富,取法高古。从印章的风格、布局与边款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叶潞渊的篆刻艺术。韩天衡先生说:“绵延五百年的明清篆刻流派到了晚清臻于极盛,海派篆刻在中国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叶潞渊先生作为海派代表篆刻家,其艺术成就是不容小觑的。

一、叶潞渊社会背景及印风成因

叶潞渊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东洞庭山莫厘村人,为宋儒叶石林后裔,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便喜好读書并对书画篆刻非常感兴趣。叶潞渊幼年时举家搬迁至上海。因父亲、叔父在银行担任要职,曾服务于上海金融界,所以长辈一心要求他从事金融行业。时年13岁的叶潞渊经过友人介绍进入福泰钱庄见习金融,曾任记账、营业等职,在工作上敬业认真;后来便转到四明银行,任出纳主任、副经理等职。然而,此时叶潞渊的志趣仍是在书画和篆刻上。四明银行职员以宁波人居多,他们重视乡土观念,对当时宁波籍书画篆刻家赵叔孺非常敬仰。叶潞渊通过这层关系结识赵叔孺,在20岁时便成为赵叔孺的入室弟子。

清末民初之际,海上印坛以赵叔孺、吴昌硕两家影响最大。赵叔孺书画印俱佳,其篆刻继承汪关,擅长圆朱文和朱白文小玺,圆朱文端庄大方,基本用元明以来细朱旧法,偶尔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新体[1],用笔精到,印风渊雅合度、秀挺绰约。沙孟海在《印学概论》中评价:“鄞县赵时棡,主张平正,不苟同时俗好尚,取之静润隐俊之笔,以匡矫时流之昌披,意至隆也。赵氏所模拟,周秦汉晋外,特善圆朱文,刻画之精,可谓前无古人,韵致潇洒,自辟蹊径。”[2]赵叔孺精通古器且好收藏,所藏商周秦汉精品超过百件。叶潞渊曾说:“叔孺书斋能自由进入者,唯吾而已。”叶潞渊在工作之余经常跟随赵叔孺左右,聆听教诲,不管是眼界还是实践技法都与日俱增,可以看出赵叔孺对叶潞渊极其信任和关照。并且,在年仅26岁时,叶潞渊的作品还被收录于西泠印社出版的《现代篆刻》中,他因此而备受激励,从此他的书画篆刻艺术便一直往前迈进。

赵叔孺的同门师兄弟有陈巨来、方介堪、沙孟海和徐邦达等人,个个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了一片天。叶潞渊则致力于篆刻,初学赵叔孺,到后来深受陈鸿寿和赵之琛的影响,用刀豪迈明快,颇得两家精髓,自成气象,也成为一代大师。叶潞渊作为富家子弟,竟以篆刻书画闻名于世,出乎赵叔孺所料。叶潞渊在篆刻上除了向赵叔孺及同门学习外,还结交了许多书画篆刻界的友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也是促使其书风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陈波、裘国强两位先生所撰的叶潞渊篆刻年表可知,叶潞渊一生为好友治印无数。如吴湖帆、钱君匋、梅兰芳、唐云、朱屺瞻、沈尹默、周慧君、林散之、王蘧常、潘伯鹰等人皆喜好叶潞渊所治之印,可以看出叶潞渊在篆刻艺术上是得到同时期书画篆刻家认可的。赵叔孺过世后的那几年,每到周六傍晚,叶潞渊总跟唐云、钱君匋和符骥良几人到曹家渡状元楼酒楼小酌,谈画论印,鉴赏古物。据朋友回忆,那时只要叶潞渊回到家里,朋友们就会不邀而至,谈话的主题还是诗书画印,或鉴赏古物。如此积累了几十年人脉,叶潞渊与上海艺坛的领军人物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对其印风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叶潞渊能够形成自己的印风,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实践和创新。“十年动乱”中,老一辈文人多身处逆境,随时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冲击或批斗,叶潞渊独能锲而不舍,私下奏刀无间断。自丙午(1966)至丙辰(1976)十年的时间里,叶潞渊篆刻作品少说有近百方。这需要非同常人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做到,也更加凸显出这位学者当年不畏艰险而执着于艺术的献身精神。

二、叶潞渊篆刻艺术特点

(一)渊雅隽永,蕴藉高古

所谓师徒授受,叶潞渊篆刻受赵叔孺的影响极深。赵叔孺在篆刻艺术上走的是集古大成的路,正如张大千在《赵叔孺先生遗墨序》中云:“寓奇诡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可见其篆刻风格取法多样。但是赵叔孺心态平和,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浑厚渊雅的气韵。叶潞渊正是继承了这种古雅文静之趣,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师古求新之路。

叶潞渊曾得到赵叔孺的欣赏与赞扬。叶潞渊在《渊雅闳正,瑰丽超隽—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微》一文中记述:“盖述其师之生平与艺术造诣者,至详至当,如谓赵公篆刻‘干实中寓生动,秀雅中见雄劲,绝无板滞之失,更无妄怪之嫌,不啻夫子自道。赵氏门下数十人,真能得此妙艺而具儒雅气象者,余最佩潞翁。”叶潞渊谨守师法,由于对汉印研究很深,所以篆刻较之赵氏似乎更显苍茫。如其汉印《吴郡叶丰》,根据边款“潞渊戏仿王西泉意,壬申”可知此印仿王石经,刻意表现出其“万红丛中一抹白”的意味,所镌刻的线条“起毛粒”,带有残破感,空间布局紧结,疏密和谐,风格苍茫而古雅。又如朱文印《洞庭山人》,章法善于汲取赵之谦大疏大密的手法,线条间残破并笔尤为一绝,使平稳的印作虚实相映,极具金石古厚之趣,古雅隽永。

叶潞渊刻印初师陈鸿寿,后转攻秦汉印,凡秦汉文字可入印者,无不兼收并蓄,达到了工而不板,活而不佻,奇而不野,蕴而不弱的艺术境界[3]。另外,叶潞渊于古文字多方取资,如泉文、金文、玺文、殳篆文、封泥文、宋元朱文、元押文等入印,并在结体运刀上变化,如在转笔处以分刀接搭法,稍留刀痕,使刀下的篆字别具风姿,坚挺沉着,章法严密中见生动机趣,气息苍茫,蕴藉高古。

(二)奇崛方整,巧妙布局

叶潞渊在论述恩师赵叔孺艺术造诣时说道:“赵翁篆刻平实中寓生动,秀雅中见雄劲,绝无板滞之失,更无妄怪之嫌。”反观叶潞渊篆刻,亦精耕细作,信步穿越在数类印风之中,实为深得乃师妙谛最为全面者。只是在高手云集、各精通一家独门“兵器”的赵氏弟子中,秉承正统的多面手叶潞渊,拟元朱文、汉玉印虽能比肩陈巨来、方介堪,但在印坛的影响力稍逊。并非叶潞渊专业成就不高,而是他无意与他人争锋,且又处在海上印人辈出的黄金时代,专精与广博,难于兼顾。

叶潞渊早期受教赵叔孺,多以金文拟秦玺,后多用此法治圆小玺,阔边细字,章法奇肆,饶有古意。同时,他在仿汉铸白文印上也开始进行新的试探,结体方劲奇崛,工整多变,富有苍茫金石气息;在劲挺的朱文印线条中参以弧形笔画,借此生发动感。这类印作,匠心独运,可谓师心不师迹,也不再囿于浙派碎切刀法。

钱君匋在《叶潞渊印存》中曾评价叶潞渊篆刻:“所作堂皇安详,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洋洋乎吾子之风。”[4]叶潞渊取法广泛,在印的边款上时常刻上自己的取法出处,同样的文字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手法。比如三方斋号印《静乐簃》,第一方所刻篆书为清篆,从印风上属于赵之谦风格;第二方运用三代玺文的风格,高古奇崛,布局有趣;第三方是集三代金文,用宋人刻法成格的方式,意在表达一种创作的偶然性。无论是哪一方印,都能讓人感受到叶潞渊对文字的巧妙布局,可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三、叶潞渊印学思想

(一)严于一家,出入数家

自古学书一般先取法一家,然后再广泛涉及其他家。这是较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篆刻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何靖先生曾对叶潞渊学印的基本脉络进行分析:“近学赵叔孺,而赵叔孺师承赵之琛浙派一路,40岁后,取法邓石如、赵之谦,又上追秦汉宋元古玺。”[5]叶潞渊早年接触浙派诸家,学到精于用刀,巧于安排,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赵叔孺特善圆朱文,刻画之精谨,可谓前无古人。叶潞渊一开始也深受赵叔孺影响,在圆朱文的创作上极其用功。如《且住轩》,刀法精准,线条挺拔有力,布局安排巧妙。继学浙派后,他致力于学习皖派的邓石如和赵之谦,领悟到“无笔无我,出入自由”的境界,最后追溯秦汉玺印,创作出大量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形成了浑厚醇古、渊雅超逸的风格。

由于赵叔孺的影响,叶潞渊广泛旁涉浙派诸家,他曾发表《略论浙派的篆刻艺术》一文,对于“西泠八家”做了极深的研究。叶潞渊认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结构简朴,用刀挺拔苍劲,兼采秦汉以来各家之长;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丁敬之后,蒋仁以古秀胜,黄易以遒劲胜,奚冈以淡雅胜,陈豫钟以工致为宗,陈鸿寿以雄健自喜,赵之琛以秀丽为能,唯有钱松虽取法丁敬而自有建树[6]。

叶潞渊生前曾对浙派与皖派进行分析,也提到了如何学印的门道。叶潞渊自述:“门派,所谓派者,以一二见长,自立门户,党同而已。如皖派遒丽清劲,用刀如笔,浙派则精深严谨,讲究刀法,否如之雄沉苍劲,自然朴茂,然而有其长必有其短,不从一家突破,无以登堂窥奥,拘于一家又何以守株待兔。故学者须严于一家,而出入数家,取长补短,方能自成家规。”叶潞渊的自述发人深省,也确实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新的篆刻流派,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和传承。

叶潞渊虽师从赵叔孺,旁涉浙皖诸家,也远师秦汉玺印,但更多还是得力于浙派陈鸿寿对他的影响。陈鸿寿年轻之时奏刀娴熟,且在丁敬、黄易、奚冈等浙宗诸老的法乳浸淫之下,较早窥得堂奥。其20多岁时的作品已经表现出苍劲老到、不假模拟的风貌,于篆法、刀法都能步武黄易、奚冈而兀然自立[7]。陈鸿寿对于秦汉印式的借鉴表现出了独立的探索性格。这一点叶潞渊深有体会,并将陈鸿寿这种印风进行模拟创作。如作品《点易山房》,将汉铸印的漫漶天成之趣,与切刀法所能展现的丰富意象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营造出豪迈英爽、跌宕自然、苍茫浑厚的印风。

叶潞渊精研陈鸿寿印风,不是一味地局限于汉印当中,而是将这种切刀法和苍茫残破感引入不同的流派和不同时期的印风面貌;特别是在元朱文古玺和汉玉印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与之前印风相比,别有趣味,显得更加静穆端详、苍劲古朴,颇见功底和才华。

叶潞渊借以陈鸿寿篆刻展开新风,融合各家,取长补短。特别是后期的印作,叶潞渊对于古器物的各种铭文都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又不离法度。工整中寓生动,苍浑中显秀润。正如唐云先生所云:“工而不板,活而不佻,奇而不野,蕴而不弱。工写皆能,章法精妙,堪称杰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叶潞渊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宽,使篆刻创作也更加纯熟老练,可谓人书俱老的状态。

(二)融书画金石气于印中

叶潞渊在篆刻领域中成就最大,在书法与绘画方面也有着极深的研究。他将书画的金石气息巧妙地运用到篆刻中,集书画印于一身,展现了海派书画篆刻家的艺术魅力。

海派篆刻与海派书法息息相关,两者基于文字载体表达出艺术的感染力和书法篆刻家的真性情。篆刻尚有铁笔之称,而书法则以富金石气为重,显而易见,书法与篆刻可谓“同源而异流”。叶潞渊的篆刻艺术之所以韵味隽永,与他专于书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叶潞渊书法兼工数体,特别是在篆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篆书与篆刻一样,不以一碑一铭为范本,而是不分古今,为优适取;在用笔上细腻精工,主要出于小篆,但又不完全囿于小篆那样的规范。他的篆书重在追求自然生动的形体姿态,更近乎大篆金文,秀丽端庄。显然,这是旁参了晚清书法大家吴大澂、杨沂孙的风范,所谓“治印如作书,作书如印印泥”,这正是叶潞渊书法篆刻融会的一大长处。

除了书法之外,叶潞渊的绘画也深深影响着其篆刻艺术的发展。赵叔孺在绘画上亦是独树一帜,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叶潞渊拜其门下在绘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6年,叶潞渊调到上海中国画院,开始精研书画印,绘画水平日益渐长。从现存叶潞渊绘画作品看,在花鸟方面成就最大,以小写意见长。他首先取法恽寿平、华喦,到后来主要学习沈石田、陈白阳及任伯年诸家,风格清新,墨彩酣畅,题画钤印留意经营。同时,他也擅长花卉果品,亦是初师法恽寿平、华喦,又上溯沈周、陆治,设色清新明丽,风神超逸,尤喜作仙桃及家乡洞庭山盛产的枇杷[8]。如《卢橘夏熟》,章法布局合理、严谨,笔力老辣苍劲,古朴雅致,水墨淋漓,设色鲜艳清丽,气息平和中强调遒丽,形成了自己的绘画新风格。

叶潞渊进入画院之后,新的工作环境激发了他新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在篆刻方面,他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实践,反复体验各种篆刻形式,比如古玺式、瓦当式、金文款识式(亚形印式)、莽官印式、汉母朱文式、连珠式、双灵印式、双环印式、瓢式等,努力突破自己在篆刻领域的表达方式。叶潞渊尝试用不同的取法进行创作,诸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印风风格,并结合自己的篆刻形式,在画院期间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作品。

四、对当代印坛的影响

海派篆刻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上海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质,影响着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叶潞渊一生精于书画篆刻,以篆刻著称,所刻印章数量多且多精品。现如今有关叶潞渊所出版的篆刻作品集有《现代篆刻第四集》(西泠印社1934年版,共10集,叶潞渊时年28岁)、《静乐簃印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叶潞渊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潞翁自刻百印集》(台北芝田印社1992年刊行)、《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叶潞渊》(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静乐簃印稿》《叶潞渊印存》各收入叶潞渊200余方印,后者多收晚年所刻,多为佳作,与中年之作相比,浑厚苍茫之处更显其胜,特别是署名印和斋号印,其中有许多属叶潞渊篆刻精品之作。

1963年,叶潞渊与钱君匋主编的《中国玺印源流》由香港上海书局结集出版,请叶恭卓、吴湖帆二人题端。该书分了上下两编,上编以文章略述玺印发展史,下编简述各代流派,到齐白石为止。叶潞渊曾说:“选用印例以比较有根据为要,主要是‘真‘精‘不经见三点,吴所不见广,收藏亦不多,不足之处以待来日。本书出版之后一版再版,仅日本即有三种译本。”《中国玺印源流》是叶潞渊的心血,为当代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考范本,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做了重要的贡献。

1979年与1991年,叶潞渊两次赴日本做篆刻讲演,高超的印艺赢得了日本篆刻界的交口称赞,受到了日本著名书家小阪奇石、村上三岛、古谷苍韵、栗原芦水诸家的推崇。日本书家求刻雅印,且不惜花巨金,购入上海文物商店在库的上级田黄石,以索刻求篆。年逾古稀的叶潞渊如老树绽新花,再次迸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甚至镌刻起六七厘米见方的大印,令人称奇。当时叶潞渊虽年逾八十,仍铁笔耕石,从不托人代刀。边款上刻下诸如“灯明人静”“灯下作此”“晨起大雪盈庭作此遣兴”“倚装刻此”等遣兴词句,从中可见他真是一生乐此不疲。为他人治印不说,仅公开发表的自用印就达108方。精诚所至,终以卓荦不凡。

叶潞渊平时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宽厚风趣,奖掖后进,品行高洁,为人称道。他不顾年迈多病,将历年珍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流派印章250方和原拓名贵印谱120种整理出来,悉数捐赠给上海中國画院。叶潞渊的高尚人格和艺术珍品,合同天地共长久。

猜你喜欢

篆刻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诗书画苑
篆刻作品
邓长春:篆刻
篆刻作品
篆刻作品
李树恩篆刻作品欣赏
篆刻一组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