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润好个秋

2020-10-09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0年9期
关键词:秋燥乌梅润燥

【解秋燥,别走进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喝水就等于补津液

一到秋天,很多人会感到面部紧绷、口唇干燥,有些人甚至出现皮肤起皮、嘴唇干裂、流鼻血、心烦气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这多是津液缺失导致的。一般人会认为:津液缺失不就是缺水吗?补津液是不是多喝水就行了?其实不然。

中医认为,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汗液、唾液、髓液等。《灵枢经·决气第三十》中记载:“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也就是说,津的流动性强,能渗入血脉和孔窍,滋润肌肤、温养肌肉。液的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等,其功效主要为濡养骨髓、脏腑。津和液虽有区别,却相互渗透、补充,所以常常并称。

津液遍布全身,日常饮食是津液的主要来源。帮助津液深入身体各处,要依靠多个脏腑联合作用,其中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三脏。其中,肺主一身之气,人体津液运行全靠气推动,故有肺主水道之说。脾主运化,其功能是将胃中水谷精微上奉至心肺,进而输布至全身。肾为水脏,负责人体水液代谢。因此,当津液亏损,就需要多个脏腑共同调理,只喝水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二:所有人都适合滋补

都说秋天要润燥,可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连续几天煲了不少甜润糖水和滋补靓汤,本想好好补水滋润滋润,但是吃了之后却出现胃胀、反酸、大便溏烂、拉肚子等不适,总觉得脾胃难以消化。难道是煮的汤水不适合?其实都不是。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统疗法一中心康复医师袁敏哲指出,平素脾胃欠佳的人容易出现燥气与湿气并存的的情况,如大便可以时干时烂,若此时不懂得合理地滋补则容易导致脾胃运载不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会成为痰湿停留在人体里。所以,入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滋补,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脾胃情况来决定。

下面,大家不妨一起来做个自我判断,看看自己是否适合滋补。

1.看舌头、舌苔

①舌体淡白胖大,有齿痕:常常提示气虚不足,体内有痰湿,这种情况,是可以适当进补的,但是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原则的清补为主;

②舌苔腐腻:若苔色偏黄,则提示平素胃肠有热,多见于痰浊化热证、食积等情况。若苔色偏白,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则提示脾失健运,湿浊内盛,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能你的滋补进度要缓一下,否则容易加重原有情况。

2.看口干饮水情况

①口干不欲饮,或者饮水后容易出现胃部不舒服,如胃胀、打嗝、反酸水等,这往往提示你脾胃中有水饮停留,此时就要适当减少进食滋润补水的食物,要加用一些健脾祛湿的方法。

②口干欲饮,但是饮水后不解渴,而且大量饮水或者进食滋阴生津的食物也不能缓解,这往往有可能是脾肾阳气不足,水液不能蒸腾到上焦导致的,就不仅仅是津液不足的问题了,最好请专业中医师进行调理。

●误区三:多吃梨或秋梨膏就能滋陰润燥

梨和秋梨膏是大众公认的润燥佳品。可有的人吃了有效,而有的人却没效。这是为什么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讲解说,秋燥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凉燥和温燥。吃梨润燥,要先辨证自己所感的是哪种燥邪。

所谓凉燥,在整个秋天,会出现在初秋和深秋。初秋的时候,天气从夏天进入秋天,人们由热到凉,会感觉比较明显。到了深秋,天气彻底冷了,也会感觉明显,此时凉气和燥邪结合,形成凉燥。

而在一天里,秋日的早晨和晚上,也容易形成凉燥。因为早晨起来很凉,人们在温热的被窝里睡了一夜,突然进入凉气中,容易受寒;而白天中午很热,人们会出汗,然后晚上变凉,穿得少的人,容易再次受寒,变成凉燥。

如果凉燥严重了,人们会引起外感,临床表现为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是同时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现象,如鼻腔里面特别干、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

因为凉燥是受凉引起的,根本原因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津液不能输布到全身,所以,要用温热之药,要用辛通之品,把津液再生发出来,让它正常地流通到全身就可以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只想着吃梨解秋燥,对于感受凉燥的人,需要的是让身体再温暖一些,让阳气重新回到体表,使得津液疏布,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罗大伦继续讲解道,如果我们适应了秋天的凉,接着,就会出现温燥了。温燥的原因是秋天很多湿气收敛了,空气穿透性变强,很容易出现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情况,此时的太阳就显得格外地毒,如果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则会发为温燥。

与凉燥不同的是,温燥会伤人的津液。它会把人体的津液蒸发出去,导致津液不足。燥邪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易伤津液,一个是容易伤肺,所以,温燥往往会引起肺经的病变,比如导致感冒,咳嗽,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至喘息胸痛等热证。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会引起大便干涩不畅等问题。此时,适当吃些偏于凉性的食物来清热透热,如梨、甘蔗、荸荠、藕等,是可以的。

【对症下药解“秋燥”】

先从日常生活入手

一说起防秋燥,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食疗。袁敏哲指出,事实上,不少现代人的津液亏损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所以,缓解秋燥,不妨先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

1.不熬夜。熬夜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容易导致人体津液气血耗伤。

2.畅情志。焦虑、抑郁等长期较大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脏腑气机郁结,郁而化热,耗伤人体津液。因此,调畅情志,用合适方式减轻压力、放松心情非常必要。

3.适当运动。长期伏案学习工作、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引起津液亏损。适当运动可加速气血运行,促进津液流通。

4.规律饮食。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往往比饮食清淡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津液耗伤,这是由于辛辣油腻之物多为温燥之品,本身就易耗伤胃肠津液。经常性不规律饮食会加重脾胃负担,脾胃为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可直接导致津液损伤。因此,秋天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痰湿体质,常按三个“补水穴”

对于痰湿重的人来说,补阴易生阴实,相当于是往体内填充垃圾。所以,此时不妨通过穴位按摩,调动体内精气化生体液来缓解干燥的问题。

1.廉泉穴

这个穴位是任脉水液的收聚之地。刺激这个穴位,很多人能明显感觉到唾液分泌增加,在喉咙干痒、肿痛,声音嘶哑甚至失声的时候,点按这个穴位能救急。

【取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2.太溪穴

太,意思是极大的;溪,就是溪流。这个穴位意思是指肾经的水液在此处形成较大的溪水。

太溪穴像河流滋养着五脏六腑,按揉它能补全身,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补穴,对头晕目眩、目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午后潮热,颧赤盗汗,口燥咽干等都大有裨益。

【取穴】侧坐或仰卧位。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3.涌泉穴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常用的腧穴,从名字来看,它就像身体水液涌出的泉眼一样。经常按揉能够滋养肾水、上济心火,使肾精充足,从而化生津液滋养身体。同时,这个穴位还能缓解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心浮气躁、焦渴难耐的情况。

【取穴】在足底部,当俯卧或者仰卧时,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

燥邪入体,中医验方来帮你

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燥邪很容易侵入身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出现。此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罗大伦强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既然燥邪分为凉燥和温燥,那么在用药治疗上也各不相同。中医调理凉燥引起的外感病,通常用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杏苏散。这个方子大致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大枣3枚。这个方子里面,苏叶和前胡是散寒宣肺的,橘皮就是陈皮,和半夏、茯苓,可以祛除寒湿,因为吴鞠通认为寒邪闭肺,会有水饮停留,祛除水饮可以恢复肺胃的阳气,同时甘草和桔梗可以向上开通肺气。如果大家想自己用点简易的方法处理,一般推荐用苏叶三克、陈皮六克熬水,当作饮料,同样可以起到散寒宣肺的作用。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熬太久,一般开锅五分钟即可,即使用开水泡,也是可以的。

罗大伦继续讲解说,当温燥致病时,我们可以用桑杏汤来对治。这个方子大致是:桑叶、浙贝母、香豉、梔皮、梨皮各3g,杏仁4.5g,沙参6g。这个方子专门治疗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浙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大家在应用的时候,可以不单单用梨皮,而是把整个白梨,带皮切片放在里面煮,这样润肺的效果更好。

另外,如果没有明显的外感,平时就是津液匮乏,甚至阴虚之人,在秋天的时候,有感受温燥的情况,也可以用类似的食疗方子:白梨一个切片,石斛6克、沙参6克、麦冬6克,熬水,当作饮料喝,也有润燥的效果。

拯救皮肤干痒,来点参玉竹煲瘦肉

秋季皮肤干痒,颜值大跌,实在令人苦闷烦恼。事实上,这种情况多是由于阴虚、津液亏损导致的,在此为大家推荐一道滋阴、生津、润肤的靓汤———参玉竹煲瘦肉。

【食材】沙参3g,玉竹3g,麦冬3g,枸杞子3g,银耳小半朵,山药两小段,猪瘦肉200g。

【功效】北沙参,性微寒,可以补肺阴、清肺热,同时可以滋养胃阴,清胃热;玉竹,性微寒,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再配以麦冬,滋阴清热的效果更加。枸杞子可滋补肝肾阴虚、银耳能润肺生津、猪瘦肉能滋阴润燥,山药能补肺气、滋肺阴,滋养皮肤。

【制作】1.山药洗干净,去皮、切片。2.把几种药材清洗干净,浸泡一小会儿。3.瘦肉洗干净,切小块。4.银耳用清水泡发后(凉水十多分钟就能泡发)洗干净,去根,撕成小朵。5.烧开水,猪肉下锅焯水,撇掉浮沫,焯好捞出放凉。6.将上述食材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个半小时即可。出锅前放入少许食盐。

【特别提示】

脾胃虚寒的人要少食或慎食。

乌梅白糖汤,帮助孩子来润燥

当孩子出现秋燥症状时,家长可以自制乌梅白糖汤来缓解。这款食疗方酸酸甜甜,孩子们很容易接受。当然,它也适合成年人饮用,制作时增加食材用量即可。

【制作】去药店买乌梅,每天用五个大乌梅(大人可以用到七八个),白糖两勺,熬水,把乌梅熬烂,即可制作成乌梅汤,放温即可,可当做饮料来喝。

【功效】中医有个理论,叫“酸甘化阴”,乌梅白糖汤,正好是酸甘在一起,所以自然可以滋生阴津,让人的津液得以补充。

猜你喜欢

秋燥乌梅润燥
吃梨润燥分生熟
滋阴润燥养生操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干燥综合症眼干不适
口干舌燥 吃点乌梅
二冬海参护肤润燥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秋燥不中招
入秋藕如玉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做好七件事 秋天不生病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