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智慧灌区建设研究

2020-10-09张彦宏付银环贾兆宾

河北水利 2020年8期
关键词:用水数据库智慧

□张彦宏 付银环 贾兆宾 张 爽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而用水需求却日益扩大,且地下水超采严重,充分高效的利用地表水,既是保护地下水,也是我省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有力措施之一。2018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全面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将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主要任务之一。河北省有大中型灌区140余处,如何建设现代化与智慧化灌区,高效利用地表水,成为全省目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河北省建设智慧化灌区,一是可提高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与效益、降低管理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方便用水户用水和缴费;二是可提高灌区管理者和决策者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传输的时效性、应用的可靠性,有利于管理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决策,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精度,为用水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灵活公平和可持续的供水服务。所以,研究河北省智慧灌区建设,对提高灌区水利用效率,保护全省水环境,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

1.建设内涵

智慧灌区是在灌区信息化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3S技术、灌区用水全过程模拟仿真技术等,在实时准确的获取灌区的水雨情、土壤墒情、气象信息、渠道水位、渠道流量、闸门和泵站运行状态、现场视频等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有上传的视频、音频、数据等进行分析、处理,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实施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灌区智慧化管理,推进灌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建立灌区水资源保障制度,发展灌区水生态系统。

2.建设现状

目前,河北省地表水灌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灌区对水情、雨情、墒情以及用水情况、用水量等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全面,信息化管理仅限于对信息的采集、储存和简单的统计分析,不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处理,信息化建设程度总体偏低;二是管理局、管理站、管理所等部门相对孤立,部门之间信息整合难、共享难;三是信息化建设至今没有统一标准,各灌区软件平台重复开发,资源浪费严重。

3.建设框架

建设智慧灌区,应从灌区实际出发,通过建设灌区管理平台,实现灌区“建设管理规范化、系统应用制度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业务管理智慧化”。根据灌区信息流程、业务流程,从保障系统安全性,提高灌区管理的高效性和操作性出发,对信息化系统实施总体架构层次化、应用架构扁平化设计。系统分6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数据采集层、传输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人机交互层。各部分建设内容共同形成标准开放、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见图1。

3.1 数据采集层

基础数据采集层包括智能传感器和其他辅助设备,可以通过移动网络/互联网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可根据安装在信息采集端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达到实时智能感知,并对设备运行、灌水管理等进行远程监控、监测,形成立体化的感知系统。主要包括:水情监测、雨情监测、流量监测、气象监测、土壤墒情、闸门控制、水泵控制、视频监控、图像以及人工数据输入等。

3.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是将采集、储存的数据正确无误的传给管理平台数据层,同时接受来自管理平台的各类命令,是连接整个系统的纽带。目前较为实用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接入方式:光纤接入、双芯电缆接入、公网接入等;无线接入方式:GPRS/3G/4G等公用无线网络、自建无线网络方式等。方案的选择应根据灌区具体业务管理工作的需求、通信技术的特点、所在地区地形条件、运行维护条件、建设运行费用等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后,从网络的组网灵活性、安全性考虑,进行选择。

3.3 数据层

数据层是平台整体建设的基础部分,是灌区信息化的数据仓库,储存着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它不仅包括各种数据库,而且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对数据库起管理作用的软件。主要通过云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处理和交换,以服务的形式为灌区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在数据层,可以接收不同驱动设备发送的数据,同时可以在应用层支持各种不同的协议,支持虚拟数据源,可根据用户需求或规则增添新的协议。根据灌区管理需求,一般可将数据资源信息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库、运行监测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四大类。其中,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灌区基础数据、灌区水利工程数据,管理单位、管理人和用水户基本信息、工程运行维护情况、灌区水行政管理数据等;监测数据库,包括监控点水位、闸位、流量、水量统计信息以及水雨情、视频监测信息等;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水资源现状评价、调度数据、管理情况等于灌区管理有关的评价结果,调度方案等数据;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与应用相关的所有的地理空间数据。

图1 智慧灌区建设框架

3.4 支撑层

应用支撑平台在资源管理层与业务应用层之间架起了数据获取、处理、共享、交换、应用展示的桥梁,为系统应用提供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各种监测和监控数据的接入、流程管理、报表服务、GIS/WebGIS服务、数据集成和交换、系统监控等。

3.5 应用层

应用层通过数据层提供的服务,使用模块化结构,以软件系统的方式,根据灌区管理需要,开发泵和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灌溉用水计量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费收缴管理系统、工程运维管理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水权管理系统、配水调度管理系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统计分析系统、GIS水资源管理系统等不同业务平台,并集成整合成统一的服务平台。然后根据授权级别,实现分级业务管理和灌区工程运行监控管理。

3.6 人机交互层

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联系、交换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是计算机同人机交互设备之间实现信息传输的控制电路,主要完成信息形式的转换、信息传输的控制2个任务,可设置PC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方式。

4.建设建议

4.1 做好示范引领

智慧灌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河北省目前地表水灌区的管理多数以传统方式为主,目前多数灌区基础数据仍采用人工测报,调度管理和决策指挥多按经验实施,智慧灌区建设基础差,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需要做好灌区示范建设工作,通过强化智慧灌区理论指导,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完善示范灌区的管理制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力争形成体系完整的建设标准及模式,为全省推进大中型灌区的智慧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4.2 建设人才梯队

智慧灌区建设需要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实际中,懂水利的多,懂信息化的少,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对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职工的考核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能够跟踪国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灌区信息化知识的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推进灌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做好顶层设计

建设智慧灌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子系统多、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一次投资不可能完善所有的设备和功能,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一次投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从系统的实用性出发,按照管理的轻重缓急程度,做好系统需求分析,采“需要”信息,控“可控”工程,建“合适”平台,构“好用”系统;其次,软硬件规范化设计,各子系统软硬件标准应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业界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为系统的扩展升级、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提供良好的基础;再次,系统应可预见未来需求,即有一定扩展性,保证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可在本次建设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

猜你喜欢

用水数据库智慧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校园宿舍洗浴用水余热回收节能分析
节约洗碗用水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