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堵塞义”词语的历时更替研究

2020-09-29黄薇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元曲两汉宋元

黄薇

摘 要: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表“堵塞义”的词语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堵、塞、杜、壅、障、障塞、堵塞、壅塞、杜塞”等词都表示“堵塞义”。因为使用频率的不同,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堵、塞、杜、壅”四个单音节词。先秦时期,“壅”“塞”相抗衡。两汉时期至明代,“塞”一枝独秀处于主导地位。从清代开始,“塞”与“堵”平分秋色,发展至现当代,“堵”出现了超过“塞”的势头。

关键词:壅;杜;塞;堵;历时演变

在历史的进程中,表“堵塞义”的词语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经考察,表“堵塞义”的词有“堵、塞、杜、壅、障、障塞、堵塞、壅塞、杜塞”等。

以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为基础,对先秦时期的“障”进行考察,表示“堵塞义”的共有6例,表“遮蔽义”的共有15例。至两汉时期,表“堵塞义”的“障”一共出现了3次,都与“塞”连用;表“遮蔽义”的“障”一共出现了11次。“障”一词在表示“堵塞义”上用例少,故先暂时不予讨论。“障塞”一词有表示“堵塞义”的用法,如“一蒉之土,固不能障塞江河,是以其身沉没也”。但它的用法基本是作为名词使用,很少作为动词使用,因此也不予以讨论。“堵塞”一词在明清之前几乎不曾使用,明代“堵塞”一词出现的次数为4次,清代为13次,至此之后使用频率才逐渐增高。但是出于经济适用原则,人们在日常口语交流中还是更常使用单音词“堵”或“塞”来表达“堵塞”义,所以虽然“堵塞”在现当代使用频率变高,但对比的意义不大。“杜塞”一词使用频率不高,在CCL语料库搜找,每个时代出现次数均不超2例,除了两宋时期共出现13次。所以,“杜塞”不列入考察的范围。“壅塞”的情况与“杜塞”类似,使用频率低,在两宋时期频率较高,共15例,之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堵、塞、杜、壅”四个单音节词,对先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现当代六个时期的历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4个词并非地位等同。

一、先秦时期

《广韵》:“壅,塞也。”《说文》:“杜,甘棠也。借以为杜塞的‘杜。”“杜”本以为木名,后借用为表示“堵塞义”。《说文》:“塞,隔也。”本义为“阻隔”,后经过词义的发展,引申出“堵塞”的意义。《说文》:“堵,垣也。”本义为“墙壁”,后经过词义的发展,引申出“堵塞”的意义。以CCL为基础,对先秦时期的这四个字进行考察,得出“壅”与“塞”在“堵塞义”这一意义在这一时期用例较多,“杜”与“堵”的用例为0,具体频数如表1所示。

表1的著作从左到右依次为《诗经》《国语》《论语》《吕氏春秋》《老子》《孟子》《庄子》《楚辞》《荀子》《韩非子》。由表格1可知,先秦时期在“堵塞义”上以“壅”与“塞”为主,“塞”的用例略多于“壅”,不使用“杜”与“堵”,例如,筋骨沈滞,血脉壅塞(《吕氏春秋》);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荀子》);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宄塞矣(《韩非子》)。

“壅”“塞”在先秦已经开始连用,表示“堵塞义”,或表示“遮蔽义”。在这个时期“壅、塞”连用时,用于“堵塞义”的用例多于“遮蔽义”。另外,“壅”“塞”前期都用于河流、道路等对象,后用于人的身体部位,或仕进等较为抽象的对象上。

二、两汉时期

经过发展,“杜”在两汉被借用以表示“堵塞义”,如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史记》);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史记》)。

“杜”在两汉用于“堵塞义”的用例仅有9例,一般用于较为抽象的对象上。“塞”这一时期的用例比先秦时期增多,“壅”的用例和“塞”比,相对较少。如山崩壅河,素缟哭之,於道何意乎?(《论衡》);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史记》);补決窦,塞蹊径,沟遏渎,止流水(《淮南子》)。

表2的著作从左到右依次为《论衡》《史记》《淮南子》《风俗通义》《新书》《盐铁论》。由上表可知,“塞”的用例频数在这一时期多于“壅”的频数,在此时处于主导地位。“杜”被假借用于“堵塞义”在两汉开始出现,但和“壅”“塞”不同的是“杜”与“门”“口”等连用时,其意义表示为“闭”,如杜门不出(《前汉纪》);.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全汉文》)。

“堵”在两汉时期仍没有“堵塞义”这一用法。

三、六朝隋唐时期

六朝隋唐时期,“杜”用例频数增多,开始和“渐”“绝”等词语连用,并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复音词,如道路男由左,女由右,此圣人重别杜渐之明制也(《抱朴子》);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三国志》)。

或是单独使用:播醇美之化,杜邪枉之路,斯诚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风也(《晋书》);今圣明在上,稽古济物,坚堤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抱朴子》)。

表格3的著作从左到右依次为《世说新语》《抱朴子》《三国志》《祖堂集》《颜氏家训》《敦煌变文选》《晋书》。由表3可得出,“塞”这一时期仍处于主导地位,“壅”的用例比两汉出现频数稍微减少,如吴临平湖自汉末壅塞,至是自开(《晋书》);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世说新语》);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三国志》)。

“堵”在这一时期仍没有“堵塞义”的用法。

四、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杜”一般与“绝”“渐”等词连用作“堵塞义”,很少再单独使用。另外在元代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元曲中,“堵”作为“堵塞义”的词开始出现,如:兀的不气堵住我咽喉,哥也赤紧的君子落在您这小儿彀(《全元曲》);(张孝友云)偏生的堵了一口气儿(《全元曲》)。

在这些用例上,“堵”与助词“住”或“了”连用用于口语化程度高的元曲中,成为新的组合。另外,“塞”也同样可以与助词连用,它的这种组合方式的用例在宋元时期也同样出现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著作中,用例如下:把他一本书,就塞住他的口了(《全元曲》);又如水被泥土塞了,所以不流,然水性之流依旧只在(《朱子语类》)。

表4中的书籍由左至右分别为《朱子语类》《资治通鉴》《五灯会元》《太平广记》《全宋词》《老乞大》《全元曲》。在这一时期,“塞”依旧是占主导地位,“壅”的用例频数也比六朝隋唐时期多,用例如下:虢山崩,壅河(《资治通鉴》);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五灯会元》)。

“堵”的用例集中于元曲中,它的出现方式基本是与助词连用作谓语,仅有一例“听说罢这周折,不由我不喉堵也那气噎”不是与助词连用。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杜”与宋元时期一样,当表示“堵塞义”时一般以复音词的形式出现,不再单独使用。这一时期已有“堵”“塞”作为同义语素连用作为一个复音词表示“堵塞义”的用例,如所以他还不曾堵塞得这姑子的漏洞(《醒世姻缘传》);那龙去时,又拔起了些柳树,堵塞住了,料得世妹不能行走!(《野叟曝言》)

表5中的著作从左到右依次为《三国演义》《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醒世姻缘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红楼梦》《绿野仙踪》《镜花缘》。前五本为明时期的著作,后五本为清时期的著作。由表5可知,“壅”的用例频率在此时期大幅下降;“塞”在明代基本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清代,“堵”的用例数已经基本和“塞”的用例数持平。另外,“堵”在“堵塞义”这意义上还是沿袭了宋元时期的用法,即后面连接助词,如这妖精把前门堵了,一定有个后门出入(《西游记》);石堂门却用一块木板堵着,也不过三尺高下,二尺来宽(《绿野仙踪》)。

“塞”除了可以與助词连用,还有许多单独使用的用例,如我而今只得把你革了名,贴出墙上,塞众人之口(《初刻拍案惊奇》);妇急以絮塞瓶口,置釜中,燂汤而沸之(《聊斋志异》)。

六、现当代

随着时代发展,“壅”这一词已较少使用,特别是在口语中。“杜”在表示“堵塞义”时依旧只作为语素活跃于复音词中。而“堵”的使用频率大有超过“塞”的势头,如表6所示。

表6中的著作从左到右为《莎菲女士的日记》《四世同堂》《生死场》《子夜》《金锁记》《一个女人的史诗》《三体》《三重门》《水云间》《秦腔》。在现当代,“塞”更多表“把东西放进某个有空隙的地方”的意义,如王婶跑了出来,羊娃被塞进车里,车吼了一声开走了(《秦腔》);林父在儿子临去前塞给他一支派克笔,嘱他把笔交给白胖高,让白胖高重点照顾雨翔(《三重门》)。

七、结语

表“堵塞义”的这四个词语会在各个时代更替,首先是因为“语义减负原则”,还有就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先秦时期,“壅”“塞”平分秋色,但至两汉后,“壅”衰落,“塞”继续向前发展。另外,两汉后,“杜”出现并渐渐发展,但在宋元时期又衰落了。“堵”作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在元代以新的组合方式出现,符合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并发展至清代,开始与“塞”相抗衡到至今。“塞”作为一个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活跃的词语,语义丰富,发展至现当代,人们更多用它来表示“把东西放进某个有空隙的地方”,在“堵塞义”上可能会渐渐衰落。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汪维辉.常用词历时更替札记[J].语言研究,1998(2):139-151.

猜你喜欢

元曲两汉宋元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鼎盛期|两汉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