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流动儿童公益组织中志愿者招募与管理困境及对策

2020-09-29刘胜杰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刘胜杰

摘 要:农村流动儿童现有需求以教育为主,精神抚慰为辅,而相关公益组织由于人才匮乏,加大了应对上述需求的难度。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指出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渠道受限、信息不畅,志愿者招募方式单一、范围小、质量低;由于管理机制的缺陷,志愿者积极性和持续性差。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机构为发起者,媒体为媒介,社区、高校、企业为响应者的“六位一体”新机制;重视招募的规范性并设立相应门槛;在管理层面完善机制。

关键词:儿童公益组织;农村流动儿童;志愿者招募;志愿者管理

一、引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 581万,其中农村达2 877万,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3.02%[1]。2019年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 061亿,推算出2018年农村流动儿童达到3 137.4万。这些流动儿童同时面对着城市化的挑战和父母忙于工作的亲情缺失,成为新一代的边缘化群体。近年来,志愿者组织对其也多有关注,但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再加上青少年类公益性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人才招募和组织管理上存在固有弊端,出现资源匮乏、管理不善等问题。

关于对困境儿童帮扶NGO的研究,已有文献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论述: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儿童的影响、公益活动行动及传播策略。对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缺陷的研究则属于第二部分。关于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专业志愿者不足、缺乏志愿者培训、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总体来看,学界一致认为儿童公益组织存在一定问题,但专门针对农村流动儿童组织的研究较少,建议多以政府政策为主,对儿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问题的研究也较为分散,兼顾二者的研究目前处于缺失状态。

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问题关系到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可持续程度。现行模式不合理导致志愿者招募受限、质量良莠不齐、流失率高,从而影响活动成效,机构运营出现短板,进而影响后续志愿者招募,形成恶性循环,使机构的可持续能力愈加衰落。因此,本文旨在为国内农村流动儿童为主的相关组织,在志愿者招募与管理层面提供建议,提高志愿者的量与质和组织帮扶的成效,对机构的可持续能力和对儿童教育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基本概念

(一)农村流动儿童

我国人口流动正在经历家庭化过程[2],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也参与其中。与其他困境群体存在差异的是农村流动儿童对于“教育”的需求。由于父母多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留守”在城市的流动儿童也遭遇了一些困境,生活上缺乏父母陪伴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犯罪的可能性提高[3];

学习上由于环境和家庭条件受限,物质、文化条件支持不

足[4];由于城乡户口二元分割体制的存在,农村流动儿童难以在城市正规的公立学校内接受教育[5],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随迁子女本地升学难、费用高是主要问题,3~5岁随迁儿童仅有26%在公立幼儿园[6]。教育资源匮乏,进而导致此类儿童上升通道封闭,促使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公益组织能否对此类现象起到正向作用,需要得到学界进一步关注。

(二)儿童类公益组织志愿者

儿童类公益组织主要依托社区力量,多为草根NGO组织,面临着制度困境、经济困境、人力困境等。NGO志愿者一般分为三个类型:管理型、日常型和项目性志愿者[7]。项目性志愿者多为一次性志愿服务,不属于核心成员,反馈不及时、持续周期短、招募成本高,因此在招募和管理上存在困难。

儿童类公益组织对于志愿者的要求与其他弱势群体关怀组织大致相同,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基本要求,区别在于弱势儿童对于“教育”的需求,志愿者可能需要进行功课辅导,并且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儿童的影响,这为志愿者招募增设了准入门槛,加重了管理成本和难度,使招募与管理问题变得难上加难。

三、研究对象

本文以CH爱心驿站为研究对象,爱心驿站专注关心困境和流动、留守儿童,主要是帮助农村流动儿童、特殊困境儿童(父母有一方残疾、精神病、劳教或单亲等)。志愿者给孩子持续开展课业辅导、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团体辅导活动。

选择该驿站,主要理由为仅关怀农村流动儿童的公益组织很少,但CH爱心驿站中农村流动儿童占比大,便于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该驿站体系比较完备,具有专业社工、注册志愿者以及临时志愿者,层级分明,可以作为典型的研究案例;最后,CH爱心驿站的规模、运营方式、志愿者招募管理模式和普遍的儿童公益组织相差无几,具有较好的样本代表性。

四、现状与问题剖析

(一)志愿者招募

1.招募方式单一、渠道有限、信息不畅

由于农村流动儿童对教育层面的需求,学生志愿者成为其最佳的选择;而鉴于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第二课堂成绩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志愿的需求正好十分突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志愿者的缺口较大,双方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该机构仅设有微信公众号,招募方式多采用活动前召集临时志愿者和等待志愿者主动上门报名,缺少志愿服务点与学校、社会对接有效对接、联系和服务的平台,难以利用外来志愿资源,辐射范围有限,信息不畅导致高校志愿者力量无法被利用起来。

加上机构负责人工作繁重,沒有多余精力和外联系,人员分布也仅限于驿站周边参与,这也体现出个人社会网络资源的组织化[7],即组织发展依赖个人网络关系,招募范围以社工所在的人际圈为中心,以社工所能涉及的交往范围为限,到达一定限度后难以进一步延伸。

2.招募体系不健全,“来者不拒式”录入,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在组织招募临时志愿者时仅有口头约定,关于服务期限、机构方给予的具体支持、违约原则均无明确规定。招募的协议签订环节缺失和督导反馈的缺位导致招募的志愿者随意性强、服务效率低。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宣传渠道,机构往往是志愿者的接收者而非招募者,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组织尚未制订志愿者甄选方案,在选拔志愿者时并无严格的选拔依据,采用“来者不拒”式录入,对志愿者自身的优势、劣势方面很少深入考察和评估,招募甄选程序不严谨导致志愿者专业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志愿者管理

1.志愿者培训制度不完善

志愿者在实务技巧、价值理念等方面专业性不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社工机构在日常的活动中对志愿者的培训大部分是活动的前一天或者临近活动考试之前的前几个小时进行临时性的培训,即是对于机构举办的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针对活动的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因此,培训体系大部分是短期培训,以活动任务型为主。

2.志愿者管理约束性弱,应急处理不到位

在组织与注册志愿者签订的个人志愿服务协议中,仅有基本信息简介,关于服务期限、机构方给予的具体支持、违约原则均无明确规定;而招募志愿者时仅有口头约定。招募的协议签订环节缺失直接导致了管理过程中志愿者随意性强、服务效率低的问题,还会造成爽约等尴尬局面。

3.评估、沟通、激励层面缺失,志愿者积极性低,流失率高

缺少志愿者评估和考核的程序,无法准确考量其贡献大小;同时不强调对杰出贡献人员的嘉奖,如优秀志愿者评选。在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缺少沟通环节,因此得不到及时反馈,二者难以进步。在激励层面,物资补贴不够填补正常支出;也缺少奖状、证书等精神荣誉的奖励。

由于各志愿点间距离较远,奔波劳苦,回报率低甚至无回报,同时志愿活动占用大量业余时间,造成了志愿者意愿度和持续性低。

五、对应措施

(一)招募层面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体系,确保组织有清晰明确的招募程序,招募流程需要包括志愿者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发布信息、志愿者面试、筛选、签订协议、存档备份等步骤。

1.发布完整信息,多渠道招募

发布的信息包括招募对象的数量、标准、工作职责以及组织的目标等。信息发布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社区宣传,对外发布通知扩大志愿者的来源。同时,网络招募并不局限于微信公共平台发布信息等有限形式,而是利用更具开放性的微博、论坛等传播渠道,促使信息的广泛传播。

此外,采取“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相结合的形式,前者招募一些技能完备、应急能力强的专业性志愿者,后者多为学生、企业职工等将志愿服务作为业余爱好的人群。

2.筛选环节中,择优录取代替“来者不拒”

以“平等、公平与自愿”为原则,确保志愿者本身的热情,以期其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择优招募”为原则优化志愿者队伍,重视志愿者的质量。此外,为组织长期发展考虑,需要避免出现因面试人数过少而降低录用标准或盲目挑选的现象。

3.形成与政府、社区、高校、媒体、企业互动合作的“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机构为发起者,媒体为媒介,社区、高校、企业为响应者的“六位一体”新机制,利用学校、社区、社会上的资源,通过学校组织如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团体如居委会、相关慈善部门如妇联推荐的方式来招募符合相关标准的优秀志愿者。重视广泛的学生群体。此外,各公益组织要加强线上线下联系,构建命运共同体,通过联络群,共享优秀志愿者资源,达到互惠互利。

(二)管理层面

1.完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包括确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法和内容、实施培训、对培训进行评估[8]四个方面。由于志愿者类型的多样性和培训时间难以统一,可以采取网络培训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观看录像、幻灯片放映等可循环使用的形式呈现培训要点,减少时间成本。主要目的是减少志愿者与流动儿童之间的距离,了解项目目标及流程。同时,可在必要条件下借助后期培训,通过讲座、座谈会讨论、实地参观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志愿者整体素质。

2.制定定期考核制度

考评者综合社工、儿童和社区人员等主体的看法,以儿童意愿为主,结合志愿者服务态度,办事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并在项目结束后及时反馈给志愿者,能促进其能力提升。

3.重视协议签订,减少随意性

在志愿者基础得以扩大后,申请者经过筛选和测试合格后,机构应及时与之正式签订志愿服务协议。通过协议,志愿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及待遇等,同时对志愿者的违约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

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的积极性

鉴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志愿者参与多数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而社会志愿者参与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于不同志愿者应给予不同激励,志愿者可自由选择,比如对学生志愿者,机构可对他们的志愿经历给予认可,并颁发证书,借此类凭证,向学校申请适当的学分;社会志愿者则给予证书、纪念品、手工禮物等,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在经费管理方面,量入为出,留出部分预算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预算宽裕时给予交通补助,提供工作餐,采取提供相应报酬等激励手段,提高志愿者加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EB/OL].(2012-07-23)[2020-07-16].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46-50.

[3]郭一禛,包涵.家庭功能失衡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为视角[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6):64-68.

[4]杜海峰.关注“流动中的留守儿童”[N].中国人口报,2018-09-06(003).

[5]何婷婷.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

[6]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9-04-29)[2020-07-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

[7]贾婉琳.草根NGO的志愿者招募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