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红色文化教育素材的传播方式

2020-09-29姜瑜李青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姜瑜 李青

摘 要:本文以山东德州乐陵市冀鲁边区红色革命纪念馆为主,系统调研红色教育基地的应用、管理及发展现状。力求在现有的设施基础上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素材的多主体参与传播理论框架,进一步创新性诠释红色教育基地中的展览实物、影像资料、文化精神等教育素材的呈现方式和传播途径,赋予红色文化“教材”更为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着陆。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材;多主体参与;传播方式创新

一、引言

红色文化铸造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积淀的智慧结晶[1]。研究发现红色文化教学大纲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在品德教育方面无从下手,且课程教学目标不合理、结构冗杂,红色文化教育仅停留在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上,与社会生活脱节严重[2]。只有激活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品德素质功能、思想感染功能、实践参与功能,把握其遗传变异和开放包容的特点,對红色文化教材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建构,教育素材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应用、管理、发展现状

山东省德州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于2014年9月开馆。该馆面积约2 800平方米,场馆以文字、实物、模型等形式,反映了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历史。笔者在与场馆工作人员沟通中了解到,纪念馆主要用于为中小学校和家庭提供参观学习资源,为企事业单位和高校提供党建、团建场所,为革命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素材等,同时也了解到纪念馆的日参观人数变化幅度较大、参观人员对场馆应用资源建议较多等信息,结合对全国其它红色纪念馆的数据研究,总结来看可以将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应用方面,基地的用途局限于接待企事业单位、旅行社等团体,多数场馆仅仅起到提供场地和氛围的作用,对文化潜力的挖掘力度远远不够;在管理方面上,受红色教育基地自我管理单一模式的机制束缚,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单一,合作主体和合作途径趋于单调,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过于固化和保守;在未来发展上,红色教育基地发展前景广阔,但各教育基地相对独立,力量较微弱,缺乏联动机制的探索。

三、红色文化“活教材”多主体传播方式

(一)红色教育基地

1.红色基地的环境布局

红色基地通过对内部环境空间的总体规划与安排,使游客与观光环境进行多感官互通。在整体布局上,要注意年代划区划分清晰,参观路径便捷简明,以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瞻仰物象素材;布景色调上,颜色搭配主要以正红和暗红色为基,凸显红色热土主题,从整体上勾勒革命底色;细节摆件上,可以陈列锈迹斑斑的子弹壳、战火时代的书信等富有超时空感染力的元素,烘托氛围以达到视觉艺术效果[3]。

2.红色基地的盈利管理

首先,红色基地的盈利管理可用于补助贫困退伍军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一方面为社会福利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创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模式。军人党性更强,理想信念更为崇高,思想过硬,价值取向更为端正,由退伍军人担任盈利监督人员,也是解决退伍军人去向的新途径。其次,红色基地的盈利管理可以用于对红色基地人才队伍的培养。对红色基地的人才队伍进行精准化、专业化的业务培训,让红色基地在保证自给自足情况下,拉近当代人与红色年代的距离。

3.特色活动的设计

宣传红色文化,优势可以放在弥补当下思想意识灌输缺口和加深理解记忆上,例如开办红色特色培训班,请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教给参与群体富有红色精神的军事演习活动。招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红色文艺汇演,让参与群体从亲身体验中汲取红色精神的原动力和感召力。

4.文化品牌的设计

文化品牌的树立要通过系统性和渐进性的洗礼升华过程,加强对文献、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建设社会价值标杆和精神城墙。设计特色鲜明的红色符号,形成一定知名度和一条完整生态链,如官方独家定制可佩戴的红色徽章。定制符号传播红色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最直观的方式,红色符号的实物制作要精益求精,越是精品越能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帜。此外,还可以将摄影、动漫等比赛标“红”。

5.文化网络的云传播

互联网为红色文化的发掘应用带来了契机。构建红色“云”网络贮存库,让每一处红色文化基地形成一个整体人文环境,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借助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直播,为红色文化基地创建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直播空间,综合运用资源数字化平台和虚拟互动平台,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播红色文化队伍中去。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直播盈利与文物、基地的修缮保护密切衔接,也可以资助贫困退伍军人,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是物质循环的体现之一。

(二)党政机关

伴随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刻不容缓。党政机关要深度开发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财富,更好发挥其多维功能,凝心聚力,锻造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1.党建、团建活动的开展

为让热爱集体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坚守信仰忠于使命的奉献精神始终武装着党员、团员的头脑,各党政机关可以积极与红色文化教育圣地联络,在示范性指导下开展党建、团建工作,通过一次次信仰教育的洗礼,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2.红色教育专题教材的体验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得天独厚的精神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崇高风范。党政机关借助工作优势将这些精神汇编成专题教育教材,与政府教育部门协作,发放至中小学生的手中,同时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制作红船模型等,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

3.红色遗址民事房功能的淡化

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现在依旧有人居住,无法得到妥善维护[4]。革命遗址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亟待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修补短板、强化弱项。政府要把革命遗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当中,把遗址原住民的住房问题纳入规划之中,让不可再生的红色遗址为世代流传的红色精神服务,积极与遗址原住民沟通协调劝其搬离,达成一致补偿意见,使他们配合政府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让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栖居在同一片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