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效用理论的路内停车选择行为决策模型构建

2020-09-29王震宇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29期
关键词:效用函数行者步行

王震宇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110166)

1 概述

停车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配建停车和公共停车场已经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停车难问题成为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顽疾,为了缓解停车供给与停车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路内停车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路内停车行为是指在道路用地红线以内划定的沿道路一侧或者两侧若干带状空间停放车辆的具体行为[1]。路内停车巡航行为是出行者隐含的驾驶选择行为,出行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并以较低的速度缓慢行驶,成为道路上的移动瓶颈。因此,分析驾驶员在停车过程中的选择行为,了解影响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不断优化停车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停车选择行为变量分析

停车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出行者面对不同情境的一系列决策的外在表现,出行者在接近目的地后会产生停车意图,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决定是在路内停车还是路外停车,当然,这两种行为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出行者决策博弈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结果上的反复。影响停车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停车收费、出行目的、停车后的步行距离、交通拥挤程度、非法停车管理等因素[2]。

停车行为代表着出行者的决策行为,城市小区附近是停车需求矛盾最为集中的区域,小区附近的停车决策行为更多的受出行者是否有固定的停车位影响,若出行者具有固定的停车位置,出行者很少会选择路内停车;但是对于其他停车场景,出行者的会在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之间的权衡更多,这种需要出行者经过权衡利弊后决策的停车行为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这类停车行为为二分量因变量,路外停车=0,路内停车=1,构成了目标停车模式的集合。具体影响出行者选择的因素及其表达如下:

2.1 停车收费因素:停车收费是影响出行者停车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指导政府收费定价最有意义的因素,在其他条件(如停车难度等)相似条件下,出行者肯定倾向于低收费的停

车服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并不是收费的绝对值,而是不同停车方式收费的差额,收费差额越大,出行者对于相对低收费的停车方式才会更具有倾向性。根据调查,以沈阳市为例,沈阳路内停车的收费标准为1-3 元/30min,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在5-15 元/不等,其中路内停车收费的具体标准如表1。

表1

论文用“与停车场收费差”来表征路内停车相对于路外停车的相对效用,即:

式中:

C0- 路外停车收费标准(元/h);

C1- 路内停车收费标准(元/h)。

2.2 出行目的

出行目的是出行者出行行为产生的本源,对其停车行为具有根本性影响。若是通勤出行,出行者在居住地或者单位通常都具有指向性车位,其停车行为具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分析价值较低;若出行者是进行购物、接送以及参加公共事务等非通勤行为,其选择行为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设定出行目的为二分量变量,通勤出行=0,非通勤出行=1。当然,若是要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建模,可以指定不同出行目的进行决策上的比较,这种比较实际上也是出行者出行时间紧迫感的一种比较。

2.3 停车后的步行时间

停车后的步行时间直接影响出行者一次出行行为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对于出行者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停车方式对于停车后的步行时间的敏感程度是具有差异的,例如出行者前往具有公共停车场的场所,若是选择路内停车,则不可避免的需要步行一段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而选择路外停车可能会大大减少出行时间。有调查显示,出行者对于停车后的步行时间要求一般在3-5min 内,若超过这个时间范畴,出行者很可能继续停车巡航行为,寻找更近的停车选择。因此设定二分变量表示出行者对于步行距离的接受程度:

2.4 交通拥挤程度

如果说停车后的步行时间是出行者在时间范畴的紧迫感,那交通拥挤程度会对出行者的决策带来更为直接的压迫感,当道路拥堵时出行者很可能在发现车位后大多会迅速做出决定,进而会减少停车巡航行为,反而是当交通量较小时,出行者为了最大化个人效用沿线反复寻找更加合适的停车位置。对于出行者来说,交通拥挤程度越大,会认为继续巡航寻找更优的车位的风险就越大,根据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将交通拥挤程度划分为以下五段:

2.5 非法停车管理因素

出行者在不确定路内停车是否违章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影响因素判断停车风险,选择是否将车停在路内,当然,这是针对车主可能产生违章停车的一种假设,很多道路两侧可能没有规划停车位,停车管理也并不严格,出行者是可能冒着风险进行停车行为的,这个变量对于交通管理措施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设定二分量因变量,无非法停车管理=0,非法停车管理=1。

2.6 其他停车设施的供给:路内停车不应该成为城市停车的主体,要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停车格局[3]。是否有其他停车设施的供给以及其他停车设施供给的便利程度决定了出行者是否愿意选择路内停车。设定而分量因变量,无其他停车设施供给=0,有其他停车设施供给=1。

3 停车选择行为决策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文分析的停车行为决策模型的特性变量,选取不同类别特性变量作为影响因素,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交通拥挤程度的停车行为决策模型。

停车选择决策模型能够解释出行者的一次停车选择行为,出行者会选择停车目标效用最高的停车方式。出行者所有可能选择的停车行为构成了选择集(Taret Mode),出行者可以选择路内停车(LN)或者路外停车(LW),则两种停车方式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上述表达式即为一般效用函数的表达式,但是考虑到路内停车行为的特殊性,停车后的步行时间与距离目的地的距离具有相称的关系,考虑引入一个方程作为补充决策变量:

因此,效用函数可优化为:

4 结论

路内停车已逐渐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停车手段,大量的路内停车不仅仅给交通效率带来了阻碍,也对自然环境甚至是城市景观带来了诸多问题。论文通过对路内停车行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出行者的影响机制,依托效用函数模型,对特定情境下的不同停车方式的效用函数给出具体表达形式,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量化影响程度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效用函数行者步行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魔方小区
逆行者
步行回家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