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带动建设背景下 农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2020-09-28尹海勇刘展辰

灌溉排水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科科技人才

尹海勇,刘展辰

(北京交通大学 海滨学院,河北 黄骅 061199)

现代农业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事实证明只有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提高农业人才储备和科技人才质量,才能维持新型农业科技科研工作,并将现代农业科技理论转化为真实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力,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的发展转型。目前,国内不少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偏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农业教育体制不健全等弊病。因此,必须在总结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同时,基于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征,探寻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农业人才创新培养机制。高志强、官春云所著《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机制,通过多篇相关论文的示范讲解,为现代高校呈现了新时期农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视野,不仅可以作为现代农业专业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参考,也可以作为现代农业院校教育发展的辅助资料。《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书在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结合当前国内农业教育发展现状和编者多年来农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构造了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教育框架。此外,作者还在基础农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新时期国内农科院校教育理论科研理论及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改革实践成果,打造了完善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作者在书中首先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问题展开了探讨。作者指出,当前新型科技化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还需要更多掌握先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农业多元复合人才自身的农科素质构成需要比传统农业人才更多元化,具有探索农业科技活动规律的能力,并可以进行自主创新研究。这就要求相关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自主创新,将理论转化为农业收益和生产力的综合素质,其人才内涵应该包括农业复合能力、综合知识储备以及创新发展视角。因此,作者着重强调了当前农业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甚至直接提出,当前国内农业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农业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农科知识域,将教育重点放在农业复合知识培养上,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品质教育。

针对上述教育需求,《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书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科技环境,提出了具体化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当前国内农业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问题,作者指出有关高校可以对农科专业学生先进行常规基本理论与技能教育,然后在后续阶段将教育场地转到研发中心和具体农科项目,保障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在日常课程设置方面,有关高校需要保证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一性,兼顾学生专业教育的方向性和拓展度。书中指出,当前农业类院校学生的教育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学科教育融合,包括生物学、农业工程与经济管理学的引入,通过课程教材的“集群化效应”将农业课程转换为多元化教育内容,从而符合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书在深入分析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多元人才培养理念与具体模式,通过构建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培养框架,阐述了详细的学科课程、教育管理、教育原则目标等问题,共同组建了新时期我国农科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农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科科技人才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