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头农企们的数字化转型

2020-09-27夏青

农经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信养猪数字化

夏青

2020年,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形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仅催生了各种新模式与新应用,远程办公、远程运维、云展销、云带货、云签约等也成为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发展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各领域企业纷纷将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至战略层面。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在疫情期间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行业和主营业务一致的情况下,数字化做得越好的企业,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越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农业企业亦不例外。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这一趋势开始呈现加速状态。

不可逆的数字化革新

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目标,2020—2035年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机遇期,国家政策将继续给予一定倾斜,政策环境利好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新基建”等政策文件和《意见》相继出台,旨在加快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是,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从频频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数字要求,不难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打造坚实的“基底”。

农业农村始终是我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优先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3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10%以上的投资增速。现代农业作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形式,是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重点支持对象。相关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也是投资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技术、理念来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生产率。这也意味着,现阶段及未来的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新农人投身农业。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4848万人,占比47.3%;年龄55岁及以上的10551万人,占比33.6%。相较于2006年,2016年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减少了8.25%,但初中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数量占比明显提升。这一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人才基础。

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之外,我国5G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以及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经过多年发展,在技术、流量、供应链等方面能力已经十分成熟,已逐步进入开放赋能阶段,这就在技术上也给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

处于这一时代环境下的农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的传统农业企业,早已开始自己的数字化布局,以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龙头农企的数字化进行时

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数据采集、储存、计算与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对于传统农业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更是重获新生的机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大力支持下,加之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传统农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不论是占领技术制高点,還是打造全产业链专业服务平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事实上起到了加速行业上下游协同,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效率大幅度提高的作用。中化农业、中联重科和大北农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成绩颇为亮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化农业力推数字化

中化农业是中化集团旗下一家把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种植技术、金融、农产、智慧农业系统等生产性服务进行一体化运营的央企,基本业务模式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种植、管理、加工、营销等“一站式”服务,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过三年探索,中化农业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抓手,重点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为全国各地的37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性服务。

中化农业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推出的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通过数字化工具、数字化系统在产业上游不断积累农田、土壤、农事作业等方面的大数据,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跟下游的食品加工企业、渠道商合作,如益海嘉里、蒙牛、五粮液、新希望、阿里巴巴集团等,形成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的溯源体系。

线下,中化农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MAP技术服务中心”和“MAP示范农场”,实现MAP战略落地。依托MAP技术服务中心,中化农业为规模种植者提供品种规划、测土配肥、定制植保、智慧农业服务、农业金融和农用柴油供应等在内的“7+3”服务项目;以MAP示范农场为展示基地,吸引更多普通农户加入到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中来。

线上,中化农业搭建MAP智慧农业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O2 O商业模式。通过持续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使MAP线下线上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农业生产从标准化到精准化再到智能化发展。

截至2019年11月,中化农业MAP战略模式推动下,已经建立了179个MAP技术服务中心、为503万亩土地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累计发放了4.4亿金融贷款,并推出智农2.8.0、慧农1.8.7平台。公司致力于到2023年,在全国建立700+个农技服务中心,服务300万户种植者,为5000万亩土地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实现数字农业服务面积突破1亿亩。

2019年2月,中化集团与阿里巴巴达成共同打造新型订单农业的“产销联动”模式共识,由种植生产环节直通终端销售,重构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模式。之后陆续开启了“新零售+新农业”融合背景下的一系列探索,先后针对草莓、天津小站稻等品种进行了合作。

2020年6月30日,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事业部(简称“中化农业MAP”)与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再度联手,将在全国共建10—15个数字农业基地,开展基于数字农业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新零售、新农业”融合背景下,基于数字农业战略规划,围绕大米、苹果、柑橘、葡萄、草莓、猕猴桃等品类,在数字农业基地打造、订单农业、直采基地、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全国共建15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协议,中化农业MAP将按照科学种植、可持续发展、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绿色清洁生产的管理理念,提供全程种植解决方案,通过打造MAP beside全程品质管控品牌,实现订单农业模式下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程溯源管控,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结合阿里“产地仓+销地仓”的数字化农产品流通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不使用膨大剂、催熟药剂等化学手段生产的安全、优质、新鲜、美味的农产品。

中联重科拓展“AI+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是中联重科培育的重点板块之一。2014年,中联重科正式切入农业机械市场,迅速成长为产品线最齐全的国内农业装备领先企业。近年来,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不断创新发展,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18年,中联重科烘干机国内市场蝉联销量冠军,小麦机、甘蔗机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二。

中联重科顺应数字时代大势,以4.0智能产品为载体,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结合,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孕育并打造了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运营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公司——中科云谷。中联重科积极拓展“AI+农业机械”业务,培育新动能。其研发的智能驾驶水稻联合收获机、智能驾驶3WP-600HA型植保机等重点新产品,国内首款无人驾驶联合收获机已在江苏兴化进行水稻、小麦两轮收获验证。

据中联重科8月21日发布的半年度报告,公司明确农机战略发展方向,从传统农机向高科技农机公司战略转型。公司董秘杨笃志表示,农业机械是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从国产替代进口,以及未来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等多方面来看,农业机械市场前景广阔。“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度持续提升,耕种红线的硬约束、土地流转、粮价上涨预期都给行业带来较大正面支持。农机行业潜藏的机遇开始显现,市场活跃度增强。”

报告期内,中联重科聚焦农业机械核心产品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其中,小麦机、烘干机、旋耕机、打捆机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甘蔗全程机械化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上半年,中联重科农业机械实现营业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15.84%。

报告期内,公司水稻有序抛秧机成功上市,AI小麦机完成田间试验和技术迭代,AC90大型甘蔗机完成厂内验证,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研制与应用项目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正在建设的中联智慧产业城,今年要下线第一台产品,在“十四五”期间要建成100多条智能产线,把中联智慧产业城建成世界级的灯塔工厂。杨笃志表示,公司不仅打造智能产品、智能产线等“看得见的智能”,还要打造智慧管理、智慧园区等“看不见的智慧”,要把中联重科做成一个智慧型、科技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大北农开创智慧养猪新生态

成立于1993年的大北农,是一家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成功转型的传统农业企业,主营饲料、养猪、水产、疫苗、作物、农业互联网六大产业。2011年,大北农建立和启用大北农客服网,随即开启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并致力于创建最具影响力的农业数字化平台。

2015年,由大北农孵化的、践行其互联网思维的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信互联”)成立,公司开发的线上产品“猪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养猪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实现生猪生产过程管理线上化,提高养猪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产业电商——养殖市场(饲料、兽药、设备等养殖投入品)解决猪场采购难题,国家生猪市场(网上活体生猪交易平台)解决卖猪难题;通过金融服务平台,解决养猪产业贷款难、支付难等金融问题。猪联网包括猪管理、猪小智、猪交易、猪金融、养猪大脑五大核心平台,为生猪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体系。贯穿从生产饲料企业到屠宰场的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联接形成闭环,变外部产业链为内部生态链,形成猪友圈,构建智慧养猪生态圈,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养猪新模式。

“猪联网”在改变养猪人与养猪产业链之间关系的同时,基于“互联网+猪”智慧养猪管理模式,开展基于“猪小智”的SaaS+AIOT智能养猪模式,打破传统养猪模式,在非洲猪瘟、新冠疫情下,进一步助力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通过“企联网”统筹整合生猪产业上下游各种资源,通过“猪管理+猪小智+猪交易+猪金融+养猪大脑”,提供服务养猪产业的数字养猪新基建,助力传统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信互联倡导与用户、生态链企业,甚至竞友企业协作,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保持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生态的共同繁荣。

目前,“猪联网”已升级至“猪联网4.0”版本,实现了从ERP(企业管理软件)到EOP(Ecosystem Operation Platfrom)生态运营平台的飞跃。在原有生猪生产过程线上化管理的ERP的基础上,探索出电商化的交易平台、标准高效的“猪金融”金服平台。在海量的数据积累中为养殖者提供在线问诊、远程监管、报表等大数据服务,在技术进步中打造智能猪场管理专家“猪小智”,全方位数据汇集至中央处理器形成“养猪大脑”,进一步服务产业生态。

农信互联专注于互联网改变农业,致力于通过P(People)I(Information)B(Business)模式将农业里的人流、信息流和商流整合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农信互联从“农信数据”“农信商城”和“农信金服”三大板块来构建农业产业数字化平台。农信互联构建的猪联网系统,用户通过移动端的“智农通”就可以轻松获取即时信息,养殖人员通过“智农通”可以迅速地查看猪场内的情况,随时了解场内饲料、药品的运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猪场财务状况、猪场资金管理、收付款管理、豬场账务管理,查看基于PSY的猪场成绩报告,以及猪场绩效分析报表、饲养员绩效等。

2014年,大北农提出智慧金融的概念,为合作伙伴提供资金支持。在这一理念下,农信互联打造了“农业+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圈,利用农信数据、农信商城、农信金融三个平台,挖掘数据价值,为农户提供管理、交易和金融服务。同时不断优化算法,提供更准确、更智能的专家服务。

目前,农信互联已初步建成“数据+电商+金融”为底层的生猪产业数字生态平台“猪联网”。同时连接上游“饲联网”、下游“食联网”,打通整个生猪产业链,开创数字经济时代的智慧养猪新生态。在“猪联网”基础上,延伸互联网的触角到田、渔、蛋等涉农各个产业,致力于创建最具影响力的农业数据化平台。

猜你喜欢

农信养猪数字化
洪雅农信联社青年员工志愿者服务防疫显担当
洪雅农信联社助农“抢”茶忙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母与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欧盟出现养猪热
对农信机构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胡显丰的“分散养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