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撬动儿童思考的触发器

2020-09-27陈翠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触发器问题

陈翠红

[摘要]教学场景不应是“一问一答”式,而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儿童借助问题对话,在问与答之间,通过曲折的思考、争辩、表达的交互作用,介入每一个儿童的内在条件,否定并纠正他们错误的理解,实现儿童自主学习的社会建构。

[关键词]问题;撬动;儿童思考;触发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31-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儿童将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原理联系起来,直面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思考和对话,在寻求能够认可的答案中不断推敲、修正、表述、归纳,从而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

一、层级性问题,促进儿童有序思考

紧扣重难点的层级问题可以激发儿童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促进儿童在问题对话中自觉养成有序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了“两只小猴过生日”的情境,并精心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

1.猴妈妈准备了一袋桃,分给两只小猴,怎样分才公平?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几?

2.猴妈妈取出一盘桃(盖住),分给两只小猴,猜一猜,这盘桃可能有几个?如果这盘桃有6个,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问题1的目的是引出平均分,唤醒儿童对分数的经验: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问题2紧扣问题1和本课重难点,承上启下: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儿童会想到这盘桃是双数的可能性较大,让儿童在争辩中修正,这里重要的不是桃的个数,而是怎么分的问题,儿童会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来分,自然得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有的儿童会受桃的个数干扰,出现错误的想法,儿童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争辩中思考、表达,最终理解了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只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就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二、对比性问题,启发儿童重组建构

儿童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儿童自己的加工和处理,才能内化成他们的认知。因此,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设计应紧扣重难点,设计有对比性的问题,以此启发儿童思考、对比,最终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一盘桃有6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若这盘桃有4个、8个,你还能分别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3.桃的总数不同,每份桃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4.一盘桃有6个,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5.问题1与问题4都是6个桃,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的分数不同?(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6.如果有12个桃,你想得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7.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8.仔细观察(结合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这八个问题紧扣新知教学重难点展开,问题l是本节课的重点,处理好问题1,后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环节要让儿童理解“一个整体”(用集合圈表示)和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计算、操作、画图等方法)初步感受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解问题2时,经过问题1的操作,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和平均分得两份的方法,重点是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问题3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对比使儿童发现:虽然桃的个数不同,但是都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进一步经历了二分之一的建构过程,让儿童在比较中感受分母与平均分成的份数之间的关系。问题4是对问题3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通过与问题l的再次对比,让儿童深入感受分母与平均分成的份数之间的关系。问题6是为概念的建构做铺垫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再次建构。问題7主要通过举例子,引出一些物体。问题8让儿童发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实现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

这八个问题的呈现,给儿童指明了探索新知的方向,启发儿童有序思考,让儿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强化,实现一次次蜕变。

三、借助问题对话,促进儿童对比重塑

笔算教学中算理的理解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让儿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一串由具体到抽象的核心问题,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儿童深入思考,使儿童真正经历笔算方法的抽象概括,帮助儿童在对比中重塑。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笔者将原例题“体育馆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4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拓展。

1.4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5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问题1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不进位)”的内容,儿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独立解决。而问题2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进位)”的内容,笔者将例题与“想想做做”第二题进行整合,以一个生活情境为背景将两个知识点以问题串的形式串联起来,便于儿童对比、有序思考。

3.为什么4 x102积的中间是0,而5x102积的中间是17

4.计算4 x102与5x102时有什么异同?

让儿童发现这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

又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小明到文具店买文具,每盒彩笔24元,每支钢笔14元,每个书包48元。

1.买2个书包需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和1盒彩笔需要多少钱?

3.买4盒彩笔的钱够买两个书包吗?

本题涉及的信息量较大,儿童需要充分理解题意,根据问题有效取舍,才能够有的放矢。笔者先让儿童说说你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再呈现三个紧扣教学重难点的不同层次的核心问题,留给儿童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汇报交流,让儿童在步步深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深化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理解与应用。为了活化习题,培养儿童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拓展儿童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笔者又让同桌之间互相提问、释疑,让问题引领儿童自主学习。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儿童知识、能力的实际设计核心问题,让儿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比引导儿童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算理的重塑。

四、规律性问题,促进儿童系统归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儿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儿童通过含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系统性,感受数学思想。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的认识”时,教师呈现了关于摘苹果的趣味性问题:

1.请将这些苹果分类,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请把你喜欢的苹果摘下来,说一说,苹果上面数的倒数是多少?

3.仔细观察,想一想如何找一个数的倒数?把你的想法进行系统整理。

问题1主要让儿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包括分数、整数和小数,便于儿童进行归纳和概括。问题2与预设一样,儿童喜欢找分数的倒数,接着再找出整数的倒数,最后找出小數的倒数,思考有层次、有顺序。问题3通过观察儿童发现找一个分数倒数的方法:分子不是1时,可以将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分子是l时,分数的倒数其实是与分母相等的整数;找一个整数a(0与l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其实就是以这个整数作分母,分子是1的分数,即。分之一(a#0、1)。通过交流,儿童发现0没有倒数,l的倒数是它本身;找一个小数的倒数可以用两数相乘的方法,看看积等不等于l,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找出它的倒数。最终儿童总结出一些分数的内在规律:分子是l的分数的倒数是一个整数,整数(0与l除外)的倒数是一个分子是1,分母与整数相同的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l,小于1的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1,等等。

以“问题”为寻向,让儿童根据问题串进行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探究、发现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儿童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儿童的实际,了解儿童的知识背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儿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伴随着自己的体验展开,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知知识在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把儿童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儿童有序思考、能动学习。

(责编李琪琦)

猜你喜欢

触发器问题
主从JK触发器逻辑功能分析
使用触发器,强化安全性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几种常见触发器工作方式的讨论
对触发器逻辑功能转换的分析
触发器逻辑功能转换的两种方法
巧妙应用SQL Server触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