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声音,在记忆深处

2020-09-27吕增兴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弄堂二胡爷爷

题目

1.以“那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作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姓名、学校信息。不得抄袭。

题解

“那声音,在记忆深处”是一道“直白”的作文题,包含中心词“声音”和修饰语“记忆深处”。我们先来关注中心词“声音”:声音即话语,指说的话或听到的话,以“这句话”为核心进行扩展、延伸,可以构建完整的叙事。如果能从“那声音”特别的材质、独特的来源、独有的特质入题,寻找与之匹配的故事,这样的材料无疑更易于“出奇制胜”。

如果只有一两处声音“出镜”,恐怕很难支撑起一篇完整的叙事。这时需要结合本题的修饰语“记忆深处”一并考虑。我们发现,不应只选取某个孤立存在的“声音”,“声音”也不可以只在事件开始或结束时一闪而过,它应该对事件有“发酵”作用:事件后续的发展和“声音”有关,“我”受到这种“声音”的影响、激励、支持、启迪,由此描写与此相关联的、具体的、一连串的表现,这自然就成为本文叙事和描写的重点。

举例来说,比如一听到“沙沙”的粽叶声,你的记忆中会出现怎样一幅画面呢?你可能会想起外婆包粽子时全神贯注的样子,你也参与其中,学包粽子,这就是因“粽叶声”而引发的回忆,回忆却不止于“粽叶声”的一篇完整叙事了。

不管同学们选择简单朴实还是新奇特别的“声音”,只要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将珍藏于“记忆深处”的“声音”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自然十分切题。

学生例文

那声音,在记忆深处

上海市新复兴初级中学初三黄泽恺

指导教师吕增兴

弄堂深处传来亲切温暖的声音:老房子“上了年纪”,一到下雨天便漏雨,住户们忙着用各种盆罐接雨水,“噼噼啪啪”,听惯了,像一首奏鸣曲,倒也动听;傍晚,大家到弄堂里纳凉聊天儿,“叽里呱啦”,听惯了,像讲故事大会,热闹非凡。那声音,是我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一直伴我成长,是我无法割舍的“天籁之音”。

夏日午后的雷雨,不打招呼,说来就来,这也是我家最“热闹”的时候。我们平时很注意养护这座老房子,无奈它那脆弱的边边角角,一到雨天还是会“露馅儿”,这时候需要全家总动员。

老爸负责“重低音区”———这里是漏水的“重灾区”,他總是猫着腰,瞄好接雨的“有利地形”,木桶积满雨水,再舀进小盆,方便我来回端,一场雨下完,老爸才能直起腰来;妈妈负责“中音区”,她凭借着“慧眼”,把“铜吊”和水壶放在桌上、衣橱上的滴雨处;那时的我个子不高,奉命负责“高音区”:头顶一只大碗,站着接雨水。窗外瓢泼大雨,屋里滴答小雨,这“不识人间愁滋味”的江南雨,常常一来就是一下午。不一会儿,桶里盆里碗里都盛满了水,老爸老妈并不愁,一家人拿起筷子敲打锅碗瓢盆,和着窗外的雨声,来一场夏日的“私人音乐会”。弄堂里的雨天,声声入耳,虽苦犹乐。

傍晚,雨停了,忽地又一阵闷热。老老少少穿着“争奇斗艳”的成套花睡衣,“呼啦”一下拥出来,在弄堂的“主干道”上乘凉,随处可见一把把大蒲扇。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开始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最“闹忙”的是主妇们,她们聚拢起来,东家长西家短,一口绵软的“上海闲话”,惹得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不知谁端来一张茶几,大家便凑在一起下棋、打牌,身边收音机里,7点准时播放新闻联播。遇到重大事件,大家还要一本正经地评论一番。弄堂口则是孩子们的天堂,三五成群打闹嬉戏,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弄堂口偶尔驶过几辆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不时响起。

好一篇怡然自得、生机勃勃的夏日夕阳下的乐章!

城市变大了,小小的弄堂就拆了,我家搬进了新小区。每当穿梭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我很容易迷路。我仍然无比想念弄堂里那些曼妙的声音,以及那段充满人情味的弄堂生活。

教师点评

本文打动我的是选材。文章主要由“雨天接漏”和“夏日纳凉”这两幅场景构成。可能在其他同学眼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甚至有些“寒碜”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可写的?但这恰恰是本文的可贵之处:小作者仔细观察生活,不仅写自己乐在其中,还写了其他人物各自精彩的举动。所以,我一直跟同学们强调,不要执着地写特别“大”、特别“远”的事件,我们先把“你我事”、身边事写清楚,就能成就一篇佳作。(吕增兴)

那声音,在记忆深处

上海市新复兴初级中学初三唐天悦

指导教师吕增兴

小时候,我每天都听爷爷拉二胡。当悠扬的二胡曲在弄堂里响起,一瞬间,小小弄堂里一切静止的器物仿佛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我静坐一旁,陶醉在二胡独一无二的曲调中,陶醉在爷爷出神入化的演奏中。独特的二胡曲回荡在我的整个童年,也牵动着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我的爷爷年近七旬,头发已白了大半。当他拉起二胡,发丝便随着节奏轻轻颤动,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爷爷的脸上、手上布满皱纹,但每当他拉起二胡时,皱纹会慢慢舒展开来,眼睛也如醉如痴地半眯着,嘴角还浮起淡淡的笑意,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一曲终了,我激动地扑到爷爷怀里:“爷爷,爷爷!我也想学!我也想拉!”“哈哈,好啊,好啊,那就从今天开始,你跟我学拉二胡吧。”爷爷轻轻握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教我运弓、拉弓、揉弦,他的眼中溢满对我的宠溺。

上小学后,我搬到了离学校很近的地方,与爷爷分居两地。当我做作业累了,就拿出心爱的二胡,学着爷爷的样子拉上一曲。但与爷爷相比,我的水平差太多了,相同的曲子,相同的指法,我为什么演奏不出爷爷的那种曲调呢?我经常琢磨,但总也想不透。

上初中了,我练二胡的时间更少了,但只要有空,我就拉上几曲,慢慢闭上眼,循着爷爷的章法,思索着我的曲调中究竟少了什么。

大年三十,我提前来到爷爷家,帮助爷爷准备年夜饭。走在弄堂的青石板路上,我再次邂逅了久违的弦声,与多年前听过的并无二致,丝毫不显苍老,悠扬婉转,令人陶醉。我快步跑进家门,正是物我两忘的爷爷在拉二胡,曲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浑厚……如同山崖之间的清泉落入水潭,又如同脱缰的野马自由奔腾。他独自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我就坐在一旁静静聆听。

我突然理解了爷爷对二胡的执着,他喜欢的不只是二胡那独一无二的声音,更喜欢完全置身乐曲的优美意境。每段旋律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希望,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珍惜和怀念,这正是我还无法企及的高度!

爷爷拉二胡的声音,是我珍爱的声音,那是一位普通老人对生命的赞歌,也将成为我一生追随的声音。

教师点评

小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故事范本:简练干净而无不必要的矫情。文章从儿时“一听钟情”的声音写起,因为“钟情”,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己不断地努力尝试,虽不得其法,却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她对记忆深处的声音产生了全新的领悟。所以,当结尾处她兴奋地宣称“突然理解”爷爷的二胡声时,我们发现,在过去的时光里,她一直不停追随这声音的脚步。(吕增兴)

那声音,在记忆深处

上海市新复兴初级中学初三张怡琳

指导教师吕增兴

小时候,我爱在弄堂口唱歌“臭美”,“飙”出一段高音,痛快又好玩儿。“真开心,我想一直这样唱下去。”这是我对自己的歌声最初的认识。

升入初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合唱课。一年后,课上得“花团锦簇”,但我清楚自己的水平仍在原地打转。我总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唱歌?”我似乎找不到答案。

青春路上,我守住寂寞,为兴趣而勇敢发声。

可从那天开始,我泄气了。那天,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部音乐剧,一瞬间,如天籁般的歌声令我痴迷得挪不开眼,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上网搜索各种音乐剧,学着女主角的样子“飙海豚音”。周末,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学着歌剧演员的样子,手抚额头,抬眉瞪眼张大嘴,吐出几个短促的音节。我反复观看只有五分钟的短片,只为找准想要的“感觉”,一旦找到窍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边听边唱,试图收获一个让自己惊艳的高音。回到合唱课,我意气风发,自以为进步神速的我,却只得到了“良”。

青春路上,我风雨兼程,为热爱而坚持高歌。

八年级,最后一年上合唱课。“我一定要突破自己!”我鼓励自己。正巧区里要举办唱歌比赛,“为什么喜欢唱歌?”这个两年前我就问过自己的问题,老师终于问我了。此时的我不再是两年前懵懂的小女孩了,“我喜欢听自己的声音,喜欢看自己唱歌时的样子。”我对老师说。于是,我被选中参加比赛。我全身心投入为期一个月的训练中。大合唱课,老师“优待”我,给我“开小灶”:她挑选适合我的音域的歌曲,详解歌曲的内容和主题,便于我理解。练习时,她亲自打拍子帮我确定演唱方式,不厌其烦地为我示范。

时间转瞬即逝,这次,我对自己的声音充满信心!比赛前一晚,我梦到自己竟和一个音符对话。我问它:“你觉得我为什么爱唱歌呢?”它蹦跳着来到我身边,变成了两年前我的样子:“因为你就是喜欢我呗!”梦中,它牵着我回到儿时,回到弄堂口。我看着那个孩子的背影,一下子恍然大悟: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合唱课,不就是因为这份热爱与执着吗?

青春路上,我登上舞台,为展示自我引吭高歌。

舞台上,镁光灯照在我身上。我坚定自己的初心,放慢脚步,平稳心态……一直追逐最初的热爱。

教师点评

小作者精心设计本文的结构。我们对事物的兴趣,对道理的认知,不可能突然就产生或理解。她在一篇文章里向我们完整呈现她对“歌唱”的喜爱过程,对自己钟情的“独特”声音的寻找过程。而在寻找过程中,详写表现内心复杂变化的内容和全身心投入练习唱歌的内容,简单交代其余部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吕增兴)

片段一

开头:“沙沙———沙沙”粽叶摩挲,才发出这般温柔悦耳的声音;但如果你不像我这样经常听到,一定会忽略这种声音。

场景一的总起句:“沙沙———沙沙”声中,氤氲里,外婆熟练地展开粽叶,屋内一片粽香。

场景二的总起句:“沙沙———沙沙”声中,外婆宽厚暖和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压紧“粽碗”里的米饭,又合上粽叶,这是下一批要放上笼屉蒸的粽子;

场景三的小结句:“沙沙———沙沙”声中,我咬一大口香糯的肉粽,赶紧递给外婆也咬一大口———这可是我包的!

片段二

第一个音符响起,优雅的乐曲便慢慢飘荡开来。不久,无数个音符像鱼儿般都跃动起来,我能看到它们此刻在我的眼前游动、蹦跳。我时而贴近琴身,与它们轻语;时而微微直起身子,倾听它们的回音。手里的动作渐快,心中就掀起澎湃的浪花,“咚”的一声,一曲终了。我的雙手因激动而紧紧抚在琴键上。我慢慢平静下来,收势、起身、转身、鞠躬、谢幕。我和台下的观众都陶醉其中。

原来,只有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寄寓音符里,才会演奏出真正有感染力的音乐。

片段三

时光染白了奶奶的鬓发,轻柔的脚步声也在时光里越发轻柔。当我还是个小婴儿时,奶奶抱着我“踢踏踢踏”下楼遛弯儿;当我上幼儿园时,我迈着小腿跌跌撞撞地向前跑,还嘟着小嘴,让奶奶快一点,再快一点,奶奶笑眯眯地“踢踏踢踏”赶上来了。

小时候,您宠着我;长大了,换我来宠您了。“踢踏踢踏……”奶奶,您慢点走,再慢点走。奶奶的脚步声,是我每天生活中最悦耳的交响曲。

素材一

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因为出生时,父亲吟诵了两句诗,一句是《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成了她的名字;一句是父亲用来对仗的“蒿草青青,报之春晖”,没想到这竟和她此后奋斗一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有趣的关联。而此后每当遇到研究困境时,她会一遍遍翻看中医古籍,寻找灵感和启示,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可以说,深深浸润在她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她最终的成功密不可分。

素材二

今年,随着《中国女排》电影的拍摄与宣传,“女排精神”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曾为中国女排领军人物的郎平担任教练后,带领女排队员夺回了失去的荣誉。有人问她:“什么是女排精神?”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这回答激动人心,振聋发聩。

猜你喜欢

弄堂二胡爷爷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弄堂”一词的由来
弄堂里
冬爷爷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