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案例教学法应用*
——橡胶厂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分析

2020-09-27郑离妮

广州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密炼机防护用品配料

郑离妮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自从1914年首次人工合成橡胶之后,橡胶工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1]。橡胶制品普遍使用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经济利益,同时橡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危害亦不容忽视。近年来,对该行业的职业危害和管控措施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如袁锡麟[2]、黄检阅[3]对橡胶行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与工作有关疾病开展了调查,探讨橡胶作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Lee Junghyun等[4]学者研究发现,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的风险最高的是橡胶和塑料制造业,提出应通过制定行业优先管理措施,对DMF暴露有效管理。

近年来,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教育方法之一。安全、化工、劳动卫生等理工科专业越来越重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本文以化工行业中典型的橡胶企业(广州某一橡胶制品企业)为例,对该企业的原辅料、产品、生产过程等开展调查,分析其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并进行检测分析,对其工程防护和个体防护措施提出建议,以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防止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并为职业健康与防护等课程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该橡胶企业主要由生产车间(橡胶制品生产线、配料间、切片房)和生产生活辅助设施(车间办公室、仓库、测试中心、工程维修部、设备房、行政办公楼、宿舍楼等)组成,生产工人30名,实行8 h/d白班制或12 h/d两班两倒,5 d/W的工作制度。主要以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合成橡胶、沉淀水合二氧化硅(白炭黑)、黑烟胶、操作油、树脂、袋装小料(主要含氧化锌、玻璃纤维、石蜡、轻钙(沉淀碳酸钙)、阻燃剂、硫磺等)、防黏剂(硬脂酸锌)、脱模剂(主要成分为液化石油气、丙醇)等为原辅材料,生产橡胶制品、橡胶鞋底。主要生产设备包括:配料机、密炼机、开炼机、压延机、切片机、油压成型机、修边机、切胶机等分布于生产车间,空压机、备用电机布置于设备房。生产过程为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作业。

1.2 方 法

在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等系列标准对所识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采样与检测分析。根据工艺特点和检测结果,参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等相关标准规范对其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出建议。

2 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1 工艺流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橡胶制品的生产流程为:配料工将配料清单输入配料辅机中,机器自动配料、称量、装好成混合小料。配料工将备好的原料橡胶(在投料处切成小块称量)、树脂类、操作油、小料按既定顺序投入密炼机中。白炭黑从储罐自动进料,与其他原辅料进行机械塑炼(某些产品需加入少量的玻璃纤维)。塑炼后的橡胶团通过机械抓手移至开炼机滚筒内,如果密炼机内有余留的橡胶团由操作工在卸料口使用工具取出,投入开炼机进行混炼,形成混炼胶。混炼胶通过压延机制成一定厚度、宽度的胶片。胶片过水冷却,涂上液体状的防粘剂。在切片房内使用切片机进行切片作业,部分变小后的胶块涂上胶水,粘在大胶块上,方便切片。热压操作工将未硫化的混炼胶放进模中以备成形,然后加热加压模压,同时进行硫化。操作工将硫化热压成型后的橡胶鞋底取出,在修边台面裁剪毛边,为由此可制得橡胶鞋底。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图1橡胶制品工艺流程图

Fig.1 Process flow chart of rubber products

结合该生产线使用的原辅材料的主要化学组分和生产工艺进行综合分析,该车间主要存在噪声、高温、粉尘、苯乙烯、丁二烯、二氧化硫、硫化氢、甲苯、二甲苯、丁酮、乙酸乙酯、乙酸甲酯、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异丙醇、乙二醇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2.2 检测结果与分析

2.2.1 化学有害因素

该车间生产工人在密炼卸料、开炼、刷胶等过程中会接触到原辅料、胶黏剂等散发到空气中的化学有害物质。经检测,工作场所或岗位工人接触的化学有害物质浓度见表1。

化学因素检测结果均未超标,二氧化硫、硫化氢、苯、乙苯、苯乙烯、1,3-丁二烯浓度均低于检出限,表明生产过程化学反应不产生或产生这些物质的量很少;异丙醇、二氯甲烷、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的使用量较小,结果亦低于检出限;切片岗的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配料/密炼岗空气中的氧化锌的浓度均低于1/10的接触限值,表明其职业病危害风险较低。

表1 化学有害因素测定结果Table 1 Test results of 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

2.2.2 粉 尘

该企业主要存在的粉尘类型有白炭黑粉尘、其他粉尘。根据各产尘点的粉料使用量情况以及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共设粉尘检测点 10个,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要求(见表2)。

表2 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Table 2 Test results of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

2.2.3 物理因素

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如密炼机、开炼机等运行时均会产生噪声。操作岗位的噪声强度和高温指数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物理因素测定结果Table 3 Test results of physical hazardous agents

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6个岗位均属于噪声作业岗位,有3个噪声作业岗位的噪声接触水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中切片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较高,检测最高值为95.8 dB(A)。分析配料/密炼工和开炼、冷却工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操作工暴露在噪声工作场所时间长,导致噪声接触水平超标;切片房的切片机分布密集,产生的噪声因叠加效应而强度增大,切片操作工近距离操作,离声源近,接触时间长;QC在生产车间例行检查,接触高噪声的生产设备密炼机、切片机等而导致超标。2个高温检测岗位均属于高温作业岗位,操作工人主要作业的劳动强度为I级,平均WBGT指数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在夏季高温天气,仍需做好降温防暑工作。

综上,可知该企业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白炭黑粉尘、其他粉尘)、化学物质(氧化锌、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丁酮)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此与张夏、袁锡麟等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似[5-6]。

3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及建议

3.1 防尘防毒设施

该企业在自动配料机、密炼机、切片机设置了除尘系统,在密炼机卸料口、开炼机、切片、压延机、油压成型机等产生尘、毒设备和工位的设置了局部排风设施。结合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粉尘的检测结果分析,防护设施均能将尘毒控制在接触限值以下,但经检测,密炼机投料口、密炼机卸料口、油压成型机操作工位的排风罩控制风速未达标(分别为:0.46 m/s、0.19 m/s、0.02 m/s),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整排风罩的控制风速,提高抵御职业病危害风险的能力。学者李玲玲[7]对某特种橡胶制品公司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时发现其除尘装置管道的风速和硫化车间的实际换气次数均不符合标准规定,可见工业企业对其通风设施的有效运维的重视度还有待加强。

3.2 防噪设施

该企业选用的设备为目前该行业的常规低噪声设备,设置减振基础,切片房设置隔声间。检测结果显示在采取降噪设施的情况下,配料/密炼工和开炼/冷却工、切片操作工、QC接触的噪声超过85 dB(A),其中切片操作工接触的噪声强度高达95.8 dB(A),其他超标岗位的噪声强度在86.1~90.7 dB(A)之间,可见上述岗位的降噪设施仍需加强。为了弥补降噪设施的不足,企业为噪声作业岗位的工人配发听力防护用品,以个体防护措施为主要听力保护手段。

3.3 防暑降温设施

企业在密炼机、开炼机设计了隔热层,生产车间采用机械全面通风、风扇局部降温和局部排风罩进行抽风排热等降温设施,根据作业场所高温检测结果,采用的防暑降温设施可满足防护要求。

3.4 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为接触粉尘的工人配备3M 9002V防尘口罩;为接触有害气体或同时接触尘毒的工人配备3M 9042V活性炭口罩或长方形活性炭口罩;化学品仓和实验室备用应急防护用品3M 3200半面罩,配3301过滤盒,防化服;接触噪声的工人配发3M 1270耳塞、3M 1100耳塞或3M 1426耳罩。除此之外,还配备了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安全鞋等防护用品。综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显示企业配备的呼吸防护用品能够满足目前各岗位的粉尘、有毒气体的防护需求,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等标准规范的要求。但在现场调查时发现,部分工人没有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建议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督促作业人员在工作场所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3.5 应急救援设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应急情况,企业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设有紧急响应机构。在车间办公室、测试中心、工程部、办公楼等配置急救药箱;在可能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量较大的化学品仓配备防毒半面罩,防化学品护目镜,防化服、防化手套等应急防护用品。但调查发现,其《应急救援预案》缺乏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的内容,测试中心实验室未设洗眼喷淋器,化学品间缺乏通风装置。建议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加化学品中毒、高温中暑、烫伤等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在化学品仓增设防爆风机;在测试中心实验室设置洗眼喷淋器。

4 结 语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以及风险分类原则,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类别,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白炭黑粉尘、其他粉尘)、化学物质(氧化锌、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丁酮)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虽然该企业已经针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护设施,但结合检测结果和现场调查情况,建议在条件允可的情况下,提高密炼机投料口、密炼机卸料口、油压成型机等操作工位排风罩的控制风速;对于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较大的切片房,尽量采用数控切片或激光切片,降低机械切片产生的噪声,操作岗位与生产设备相隔离,降低粉尘和橡胶臭气对工人的影响;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督促作业人员在工作场所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完善应急预案内容,在化学品仓补充设置防爆风机,在厂房和测试中心设置洗眼喷淋器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化学毒物、粉尘、噪声的防护水平,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猜你喜欢

密炼机防护用品配料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丢失的配料
浅析生产作业个体防护用品装备及其市场发展
通过优化配料方案来提高熟料质量及降低配料成本
特殊的配料
Task 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
抓好四项任务加强采油厂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
填充因数对密炼机混炼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密炼机中炭黑与橡胶混炼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