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N 网络建设策略分析及探讨*

2020-09-27蒋莉莉

通信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网现网光缆

蒋莉莉,孟 涛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6)

0 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启动5G 商用”。2020 年为5G 网络建设元年,5G 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的特点和运营商共建共享政策给5G 承载网络带来了全新挑战。随着5G 网络建设步伐加快,运营商引入具备灵活以太网FlexE、分段路由SR 等技术的STN 设备以适应5G 业务特点。目前,STN 的组网架构、共建共享策略以及前传网络建设模型等还需进一步探讨。

1 STN 建网模型探索

STN建网模型应依据5G业务各时期业务特点、回传网络流量测算及参考共建共享模型合理组建。

1.1 STN 架构演进模型

STN 网络架构演进需匹配5G 特点,立足现网结构,创新技术,逐步打造5G 承载网,并秉承“承载先行、自下而上”的建设原则演进到5G 的承载网。在目前IPRAN 承载网基础上,在5G 建设区域引入STN 设备提升网络流量疏导,并按需逐步升级接入汇聚层设备,试点新技术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1]。

(1)5G 建网初期,承载网络以满足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场景为主,其中接入层按照密集城区、郊区等不同场景,组建匹配各类场景接入A 环,环网速率以10GE/50GE 为主;汇聚B 设备回传速率以实际流量为驱动,按需选择N×10GE/1×100G 链路,底层传输通道按需配置波分系统;城域ER 至省级ER按照实际流量选择N×100G 链路,底层传输通道采用省内干线系统承载,如图1 所示。

(2)5G 建网中期,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大规模商用,接入环网链路及设备转发能力将成为业务发展瓶颈。该阶段接入环网升级为50GE,汇聚层设备升级为100G,并引入200GE端口,如图2 所示。

图1 5G 建网初期承载网架构(eMBB 初步商用)

图2 5G 建网中期承载网架构(eMBB 规模商用)

(3)5G 建网后期,大连接物联网(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商用,全网流量快速增长,核心层引入400GE 接口,低时延产业陆续进入,现网50GE/200GE/400GE板卡启动分片、灵活以太网(Flex Ethernet,FlexE)、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SR)等特性。

1.2 流量测算模型

STN 承载网络流量建设模型应以基站实际业务流量为测算依据,以“初期不浪费、中长期网络可扩展”为原则。根据基站接入用户数、不同业务用户并发比、单用户业务带宽进行分析预测。基站上下行流量应分别测算并取其较大值作为规划建设依据。基站均值流量测算公式为:

5G 建设初期可依据4G 流量,结合场景特点、业务发展等因素,预测5G 的实际峰值/均值流量。基站实际峰值流量需结合4G 基站理论值和实际峰值流量情况评估,同时也可按照10 倍4G 基站峰值计算。对于基站实际均值流量,由于基站流量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存在汇聚,可基于现网4G 实际流量(取忙时均值流量)进行预测。

(1)接入层:5G 基站均值流量分区域按照10~15 倍于现网4G 基站的实际均值流量(4G 基站接入层总流量/基站总数)进行测算。

(2)汇聚层:5G 基站均值流量分区域按6~10倍于现网4G 基站的实际均值流量(4G 汇聚层基站总流量/基站总数)进行测算。

(3)核心层:5G 基站均值流量按4~6 倍于现网4G 基站的均值流量(4G 核心层基站总流量/基站总数)进行测算。

1.3 共建共享组网模型

运营商共建共享5G 网络,有助于运营商彼此共享网络资源,节省投资,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5G 网络高效覆盖。承建方应实现“物理一张网,逻辑两张网”,为共享方5G 业务提供端到端的承载。

1.3.1 NSA 阶段的5G 承载网

共享方仅建设城域ER,并在城域ER 层面实现流量互联互通。承建方和共享方的基站流量在STN 接入环上带宽共享,汇聚、核心层通过VPN或FlexE 切片承载,实现运营商间业务/带宽隔离和流量统计,如图3 所示。

图3 NSA 阶段5G 承载网STN 组网模式

1.3.2 SA 阶段的5G 承载网

SA 阶段保持现网城域ER 对接模式不变,MEC下沉至本地汇聚机房。共享方MEC 下沉的承载模式有以下3 类场景方式。

(1)MEC 建设模式1:MEC 接入承建方B 设备,共享方不建设B 设备,MEC 可部署在共享方机房,也可以部署在承建方机房。

(2)MEC 建设模式2:共享方在MEC 需求明确的区域按需建设B 设备对,MEC 双挂承建方和共享方的B 设备对,MEC 部署在共享方机房。

(3)MEC 建设模式3:共享方在MEC 需求明确的区域按需建设B 设备对,MEC 接入共享方B设备,共享方B 设备与承建方B 设备就近口字型连接,MEC 部署在共享方机房[2]。

SA 阶段5G 承载网STN 组网模式,如图4 所示。

1.4 低时延建网模型

超低时延是5G 业务相对以往4G 的重要变化,因此5G 时代打造超低时延承载网,将成为体现承载网性能重要指标。着手分析现网时延模型,有助于打造5G 低时延承载网络。按照现网IPRAN 网络承载物理距离及设备跳点计算,其中光纤时延按照5 μs/km、单设备转发按照25 μs/跳计算,分析时延如表1 所示(典型地市最远传输场景分析)。

通过典型场景分析可知,光纤时延是主要瓶颈,占比达到86%。因此,对5G 场景中超低时延业务最关键的措施为下沉MEC 至本地网,以降低光纤距离时延。此外,在低时延打造方面,部分设备厂家已在优化设备,以大幅缩短转发时延。

图4 SA 阶段5G 承载网STN 组网模式

表1 4G 承载网低时延分析

2 STN 前传模型分析

现网5G 基站采用CRAN 方式建设,集中设置DU 数量一般大于30 个。AAU-BBU 通过裸纤承载将对主干及接入光缆占用较大。目前,可按照场景有计划地选择3 类前传方式,分别为光纤直连方案(单纤双向、双纤双向)、无源WDM 方案[3]。

2.1 方式对比

现网单100M 带宽5G 扇区需1 路25Ge CPRI 光口,故单5G 基站前传采用光纤直连单纤双向、双纤双向,分别需要3 根、6 根光纤。5G 前传解决方案应按照区域光纤资源、本地维护资源积极部署无源WDM 设备。3 种前传方案分析比对如表2 所示[4]。

2.2 造价分析

前传方案造价分析模型为“前传造价=设备费用(光模块、无源WDM 设备)+光缆纤芯造价”,其中设备费用造价可参考目前部分运营商集采招标单价,光缆纤芯造价按照运营商光缆平均造价,单位造价如表3 所示。

表2 3 种前传方案比较(单站)

表3 3 种前传方案单位造价(单站)

按照单位造价,在引入段光缆长度固定场景下,根据主干光缆长度选择最优造价方案。前传引入段光缆按照0.3 km、0.5 km、0.7 km、1 km 共4 类场景分析综合造价,如图5~图8 所示。

图5 引入光缆为0.3 km 的造价

图6 引入光缆为0.5 km 的造价

图7 引入光缆为0.7 km 的造价

图8 引入光缆为1 km 的造价

根据成本测算模型,当AAU-BBU 距离较短且所在场景纤芯资源较为丰富时,前传方案可使用光纤直连方式;当AAU-BBU 距离较长,为避免占用大量主干光缆资源,优先选择无源WDM 方案。该方案在接入光缆大于1 km时,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

3 结语

产业链的完善和应用的深化,将进一步促进STN 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成熟,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成熟也将促进网络架构的完善,网络安全性的增强、网络部署与维护的便捷。当前STN 应用技术主要以10GE/50GE/100GE 为主,伴随着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商用,5G 回传流量激增,下一步200GE/400GE 端口将陆续商用。此外,随着uRLLC低时延产业的成熟,现网STN 网络将陆续开启网络切片等功能[5]。

猜你喜欢

建网现网光缆
面向5G C-RAN组网模式在现网中的应用
输电线路光缆故障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
多光缆的光纤通信信号多路传输系统
华为提出“价值建网”理念
4G LTE的关键技术及其现网实践研究
LTE覆盖的评估、定位和优化
浅谈光缆连接器的小型化改进
IMS彩铃与现网彩铃的业务融合分析
做深做细“五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矿井持续安全高效发展
TD三期设备招标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