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佛教寺庙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延续探讨

2020-09-26孙薏惠昭董云慧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7期

孙薏 惠昭 董云慧

摘    要:西藏地区佛教寺庙林立,大批代表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的可移动文物存于寺中,但由于各类环境因素和条件的限制,部分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示。本文以《萨迦寺保护、管理、展示及利用规划》中的建筑内空间整理利用为案例,突出规划阶段在可移动文物保护空间改造和扩增方面的实现方式,并总结经验方法,以期提供此类问题的探讨思路。

关键词:建筑内空间;就地保护;空间整理;扩展新增;改造提升

1  引言

复杂的高原地貌,独特的雪域风光,神山圣湖的幻妙奇景,造就了佛教文化和相关遗产在西藏传播与存留的育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大量的佛经和佛像传入西藏,自赤松德赞迎来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大师,确立了佛教基础,经历后弘期,著名僧人涌现,佛教复兴,慢慢发展成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再到宗客巴大师创立格鲁派,藏区的藏传佛教派别最终定型为前期四大派和后期格鲁派等5大支脉。直至今天,众多佛教寺庙在广袤的西藏原野上星点林立,讲述与谱写了一部悠长的西藏佛教沿革史。

伴随千百年来西藏寺庙的建设和发展,大量的历史文物流转和存续于众多的寺院建筑当中,尤其是代表了西藏地区政教演变历程、宗教文化成就,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较为突出的可移动文物,其种类繁杂,遍布庙宇。目前,西藏寺庙中的可移动文物以经卷、祭祀用具、艺术品、文献、手稿、信件为主,其中部分文物年代久远,由于存放环境的因素,加之不同材质和用途的文物保存需求又不尽相同,因此亟需扩展和增设专业化与安全性兼具的空间,对其加以保管和维护。

从西藏寺庙的宗教程式、僧人日常习惯以及自身知识情況分析来看,可移动文物保护延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出于寺庙的宗教祭祀用途,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可移动文物继续沿用,无法出寺保护和展示;二是由于寺内僧人的日常习惯,致使可移动文物疏于整理,存在堆积或散放的状态;三是因僧人缺乏文物保护管理的专业知识,使得部可移动文物缺少保存空间和相对措施,部分珍贵器皿、物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寺庙,以上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被誉为”第二敦煌”的西藏萨迦寺,其寺内可移动文物的保存和传承,即存在这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寺内条件限制和宗教习惯,就近利用寺庙建筑内部格局,整理和增设保护展示的空间,是当下在规划层面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以《萨迦寺保护、管理、展示及利用规划》中关于建筑内空间的规划利用为案例,提供一条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探讨思路。

2  基于现状的思考

2.1  寺外环境

萨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为宋至元代西藏著名的寺院之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寺以仲曲河为界,分称“萨迦北寺”(以下简称北寺)、“萨迦南寺”(以下简称南寺)。北寺已毁,现多为建筑遗址,南寺保存较完整,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目前仍保持寺庙宗教功能,为僧人修行与居住的主要场所。此外,南寺寺内文物藏品丰富,门类齐全,收藏大量瓷器、唐卡、经书等珍贵的文物和稀世珍宝,记录了藏传萨迦派的发展历史和地方文化艺术的历史变迁。

萨迦寺所在萨迦县环绕寺庙而建,县城整体处于仲曲河南岸。建成区范围内包括住宅、学校、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从建设情况分析,依就近原则,南寺外围已无空间专门进行用于可移动文物保护、展示和研究机构的新建。南寺西侧现为文化广场及空地,由于文物环境风貌的保护需求限制,不易进行场馆建设。南寺围墙南侧现有萨迦记事馆一座,位置紧邻寺庙,并且从面积规模和外观风貌方面,都较为适宜改造为保管存放及展示文物的场所。

2.2  寺内条件

南寺除一部分珍贵文物存于珍宝馆外,其他可移动文物储存于寺内较为阴暗潮湿佛殿或库房,面临严重鼠患及火灾风险,对唐卡、经书等脆弱文物的保护造成的隐患,急需改善储存环境。另有大批祭祀器皿、历史书信、手抄等散乱存放,没有专门空间看护保管,也未得到合理的展示。从南寺文物存放状态和环境条件来看,急需通过改造和新建的方式拓展开辟新的空间。

此外,因寺内宗教活动需要,可移动文物无法出寺保存和展示。在与寺管会和民管会沟通过程中,寺庙方对于可移动文物管理持保守态度,提出应以寺庙就地保护和方便利用为主要方式,不建议文物出寺放置于记事馆内。

3  解决方案

根据萨迦南寺内外环境因素和条件限制,结合寺庙方实际困难和意愿,本次规划从南寺主要建筑的内部空间进一步挖掘利用出发,以整理既有屋舍和增建新场所的方式,对大量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展示。

3.1  既有空间的整理和利用

针对南寺可移动文物保管空间不足,利用南寺现有闲置或暂存文物区域,改造次久拉康的北库房、三层东南角库房、三层廊院东部库房、四层东库房4处建筑空间,根据可移动文物保存管理环境条件要求,增置环境调节设备,建立环境监测系统。

经改造后,次久拉康的北库房作为收藏寺内常用法器的空间;三层东南角库房作为储存寺内所收藏瓷器的场所;三层廊院东部改造为文物库房后用以收藏金属质文物;四层东库房改造后存放典籍、文献、信函等需干燥环境的纸质文物。

3.2  新增空间的布局安排

针对南寺大量可移动文物堆叠储存,为拓展收藏储存空间,待拉康钦莫大殿西南侧临时仓库拆除后,结合《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正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建设符合文物保存微环境的两栋二层建筑作为萨迦寺文物库房,并将南部二层开辟为研究中心用房,新建文物库房与研究中心的立面形式与建筑风貌应与南寺文物建筑群的形式、体量、风格相协调。

新建库房适宜于保管、收藏易燃、脆弱的纸制文物、纺织品文物、漆木质文物,库房内部应按照不同保存环境需求设置相应的存储空间环境,并设立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区。研究中心办公区则应为经书整体、录入配备相应的现代化设备。

在三层东南角库房、三层廊院东部、四层东库房改造后基础上,新建文物库房及研究中心等可移动文物集中存放的空间。

3.3  空间环境提升

改造和新建后的文物库房,配套建设寺内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建立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应用先进的保存與调控技术,采取防潮、防晒、除虫、防鼠手段,提升馆藏文物收藏保管能力。优化大经堂,欧东拉康,拉康强,普巴拉康,次久拉康的珍宝馆、北库房、唐卡殿,东典拉康南库房、经书库、开觉拉康,改造后的三层东南角库房、三层廊院东部、四层东库房,新建文物库房及研究中心等可移动文物集中存放的空间。

3.4  局部展陈开放

在拉康钦莫大殿西南侧临时仓库拆除后新建的二层萨迦寺文物库房建筑内,开辟一层北部库房作为展陈场所,在配置安全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向公众开放,增加展示说明手段,向公众展示珍贵可移动文物。

4  结束语

可移动文物是西藏佛教寺庙文物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地区佛教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对于现存各类型的可移动文物,从专业技术角度已经能够实现精细化保护,并且通过数据化的文物管理系统和其他科技手段,可对文物实施信息载入、状态监测、实时修复等工作。在较发达地区,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并且文物保护管理的专用存储空间建设并不困难,但例如西藏自治区等西部地区,往往受到经济条件、专业队伍、管理机制等因素限制,尤其是寺庙可移动文物受制于寺区规模、宗教习惯等,保护展示空间未能得到落实,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规划措施,先于文物本体保护前解决首要的问题。

《萨迦寺保护、管理、展示及利用规划》中关于建筑内空间的规划利用,正是于前期阶段,在不改变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建筑格局基础上,通过梳理寺内外环境因素,充分适应寺庙限制条件,采取先归纳整理既有库房、再寻求扩展新建、最后实施所有的内空间改造提升的方案,为寺庙内的可移动文物规划出充足的保护展示空间,解决了文物保管存放及展示的问题,为后期实施文物本体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萨迦寺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传承垫实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康思斯.新与旧的对话——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研究[J].门窗,2016(9).

[2] 凌锦.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新用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 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7).

[4] 黄凌江,刘超群.西藏传统建筑空间与宗教文化的意象关系[J].华中建筑,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