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助力脱贫攻坚的几点思考

2020-09-26沙文婷

群文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习近平

沙文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人民立场,坚决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精准聚焦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和53.9万贫困人口,凝心聚力,迎难而上,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更应主动担当、虚功实做,在思想扶贫、舆论扶贫、精神扶贫、文化扶贫上压茬推进,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发挥更大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一、思想扶贫“夯基垒台”,打牢脱贫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表面上是经济贫困,究其根本,还是隐藏在经济贫困背后的思想贫困、文化贫困根子作祟。针对一些地方群众出现“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思想,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本,兜底不兜懒”的原则,从思想根子上解决好致贫返贫的问题,增强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思想自觉。一是鼓舞“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志气。利用好“两个中心”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大力宣传我省按照党中央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科学决策、政策保障、资源统筹、责任落实等情况,鼓舞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志气。二是灌输“靠人不如靠自己”的硬氣。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不愿意飞的雄鹰,最终也只能沦为燕雀。要引导部分贫困户消除不思进取、懒惰依赖等落后思想,特别要使其尽快克服“等、靠、要”心理,弱鸟先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三是肯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气。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引导贫困群众认清自身短板,放眼自身长处,把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在生态发展、特色农业、传统文化等方面拥有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群众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懈奋斗,争取最后的胜利。

二、舆论扶贫“浓墨重彩”,营造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们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更要发挥好新闻舆论宣传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一是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要入脑入心。要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青海省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的宣传,全面、系统、及时地宣传报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举措,让基层群众知晓扶贫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进展,切实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脱贫攻坚成就宣传要有声有色。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精心组织策划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宣传报道深入宣传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和挑战,构建大扶贫格局,汇聚反贫困强大合力,举全省之力,集全社会之智,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和责任担当。三是脱贫攻坚典型宣传要鲜明鲜活。深入宣传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来的信念坚定、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好党员好干部,充分展现新时代扶贫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深入宣传自立自强、劳动脱贫致富的普通群众,讲好普通人的脱贫攻坚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三、精神扶贫“春雨润物”,增添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通过开展精神扶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展示新面貌。依托“道德讲堂”、精神文明创建等有形的实践载体传播无形的价值观念,把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借助致富带头人的榜样力量,让贫困群众对核心价值观可感、可触,并融入到生产生活和一言一行中,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带动群众甩穷帽子、过好日子的积极性。二是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标尺,涵养好道德。把宣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放在重要位置,开展“群众说、乡贤论”等道德评议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建设,点亮脱贫攻坚路上的精神灯塔。三是以推动移风易俗为导向,倡树好乡风。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整洁村容村貌,创造干净生活环境。开展文明评选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向不良风气“亮剑”。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的治理及教育,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尚。

四、文化扶贫“积厚成势”,凝聚前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一是“最后一公里”不留死角,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组织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进村、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工程,加大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基层文化阵地。二是“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大力弘扬本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训力度。充分挖掘整理丰富多彩的昆仑文化、格萨尔文化、河湟文化、吐谷浑文化、热贡文化、“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等,创作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充分激发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三下乡”“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平台,开展文艺展演、电影放映、送图书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形成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效机制,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指导基层农村组建文艺队伍,开展文艺活动,不断激发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形成合力攻坚、精准脱贫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习近平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攻坚脱贫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