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威尔逊《巴尔的摩旅馆》剧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

2020-09-24孔泽阳

艺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樱桃园威尔逊

【摘要】 兰福德·威尔逊是美国当代著名戏剧家,他善用边缘人的形象来反映受创的时代文化。他的三幕剧《巴尔的摩旅馆》就以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来表达了当时扭曲的物质价值观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该剧在人物塑造、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与《樱桃园》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表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小人物所具有的精神特征以及作者对美国传统历史逝去的哀悼。

【关键词】 兰福德·威尔逊;《巴尔的摩旅馆》;《樱桃园》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兰福德·威尔逊(Lanford Wilson,1937-2011)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密苏里州莱芭农,其戏剧作品共有17部,他的第一部戏剧是《集市告别》(1963),第一部多幕剧是《吉里德的香膏》(1965);中期主要作品有《柠檬色的天空》(1970)、《巴尔的摩旅馆》(1973)和“塔利三部曲”(1977)(1);后期作品则主要有《烧掉这个》(1987)、《红杉木窗帘》(1991)和《祈雨舞》(2000)等。他作品中的人物多游走于社会的灰色地带,缺少内在主动性,人物所处的也都是经历过创伤的时期。

威尔逊早期的作品只能在外外百老汇上演。20世纪60年代初期,威尔逊以他异于常人的敏感捕捉到人们在生活中所忽略的题材,又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剧本创作扣响了现实中早已失修的警钟。这使他的剧作不仅在外外百老汇得以生存下来,还深受大众青睐。1973年上演的三幕剧《巴尔的摩旅馆》(The Hot l Baltimore)更是让他一跃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巩固了他的剧坛地位。同年《巴尔的摩旅馆》又多次在格林威治的方形圆圈剧场(2)上演,该剧1975年还被拍成电视剧并在美国广播公司(ABC)上演。

一、《巴尔的摩旅馆》剧情介绍

《巴尔的摩旅馆》原名为The Hot l Baltimore,其中的“hot l”是有意去掉e的“hotel”,根据舞台说明e这个字母是被火烧掉了。这一细节处理体现了剧中“美国梦”从繁华走向幻灭的主题思想。剧情发生在巴尔的摩市一个靠近铁路的破旧旅馆里,旅馆曾经的豪华见证过这座城市昔日的繁荣。剧中出场的人物包括旅馆里的工作人员,和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这间旅馆的客人,共有12位。整部剧分为三幕,讲述了1972年5月25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联邦法定节日,目的是悼念在各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官兵)当天在这个旅馆里面发生的事情。地点在旅馆大堂,时间为一天之内,情节围绕旅馆即将被拆除这个消息展开。

比尔是旅馆的接待员,他会在早上提供叫醒服务。虽然他没有咄咄逼人的性格,但有时也会跟房客发生争执。旅馆即将被拆除的消息是住在这里的一位妓女发现的,这位妓女在剧中没有正式的姓名,仅被称作“女孩”。“女孩”年轻有活力还是个铁路迷。她热情浪漫,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她乐此不疲地帮助一位名叫保罗的青年寻找关于他爷爷的线索,虽然保罗对于她、对于这座旅馆来说只是一个过客。

住在旅馆的其他人物还有很多,比如宾馆卡茨经理一天到晚看上去都很疲倦,被各种琐事缠身。前旅馆工作人员的母亲贝洛蒂太太为儿子工作的事情要找他。房客莫尔斯先生是个70岁、行动缓慢但精神矍铄的人,但看起来只会抱怨。他的房间热水不够,冲着卡茨经理抱怨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杰基、杰米姐弟俩来到酒店就听见了莫尔斯的喋喋不休,于是杰基主动去帮助莫尔斯修理,可私底下她却偷了莫尔斯的珠宝,事情暴露之后经理给他们姐弟俩下了逐客令。杰基的弟弟杰米是个有些智障、反应迟缓的人,易轻信别人,对姐姐的指挥言听计从。杰基买下了一块地想要致富,可被“女孩”告知是块盐碱地,毫无用处。杰基梦想破裂,加上被经理驱赶,她以去给汽车加油的理由将弟弟杰米抛弃在了这座旅馆。

旅馆里还有三位妓女:30多岁的爱普利和苏西,还有一位68岁已经退休的米莉。爱普利温柔大方,对自己和嫖客的经历侃侃而谈,同时也是个实用主义者。苏西活泼且浪漫。第一幕结尾,在嫖客约翰走了之后,她只围着一条毛巾就追了出来,接着就引起了大厅里骚动,惹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可她有时也会坚硬得像颗钉子,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米莉姿态翩翩风度优雅,会给那个“女孩”讲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经历,那是在巴吞鲁日市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房子里,其中有关鬼的部分成功吸引了“女孩”。最后,为了让杰米从被姐姐抛弃的沮丧中好起来,爱普利为他跳了一段舞,全剧结束。

该剧创作灵感来源于威尔逊1957所年看到的芝加哥。芝加哥在1871年也发生过一场大火,后经历社会暴乱、环境污染加剧和黑帮势力横行,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逐渐好转。威尔逊选择巴尔的摩这座城市为背景,如他所说,是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个城市的象征,从前生机勃勃,现在就要下地狱了。”作为美国马里兰州的最大城市和美国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海港城市,巴尔的摩还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它是美国国歌的诞生地,也是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至俄亥俄铁路的始发地,可20世纪初的一场大火(3)摧毁了这座城市,因此烧掉的字母e既提示观众不要忘记那场真正发生过的火灾,也暗示剧中的主题思想。威尔逊说自己是一个“铁路狂人”。19世纪的工业化浪潮中,铁路业曾拉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和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完善,铁路的重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威尔逊在创作这部剧的时候说他有个实验性的想法,打算写一首长长的哀歌,为逐渐失去强劲竞争力的铁路业而哀悼,所以在《巴尔的摩旅馆》中,不管是那個没有名字、对铁路感兴趣的“女孩”,还是旅馆大厅墙上挂着的铁路壁画都显露了威尔逊的创作初衷与动机。剧中的旅馆是“边缘人”的天堂,就像威尔逊自己所写的那样,建造这座旅馆的初衷是让它成为一个优雅而舒适的避风港,可一切都发展得似乎不那么顺利,逐渐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极端。

二、《巴尔的摩旅馆》剧中的文化象征和隐喻

被火烧掉的“e”这一细节与历史事实相对应。1904年巴尔的摩曾经历过一场大火,起初并不严重,可突如其来的大风再加上木质结构的建筑,火势便一发不可收拾。许多贫民作为围观者幸灾乐祸。最后火势越来越大,围观的群众也成为了受害者。剧中的旅馆就是巴尔的摩当时的缩影,一切都散发着颓败的味道,亟待重建。

本剧的时间是阵亡将士纪念日当天,这个节日在美国具有重要意义。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将阵亡将士纪念日列为国家节日,人们应当庄严肃穆非常有仪式感地度过这一天。可《巴尔的摩旅馆》却完全没有提及关于这个纪念日的任何消息,旅馆之中的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里仍然平庸无聊,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对国家的过去和荣耀毫不在乎,威尔逊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剧中人物对自身历史的无知与冷漠。

70岁的莫尔斯先生是最年长的,他来自于上一个世代。他行动的缓慢暗示着经历过战争身披荣耀的一代人已经老去,深感无奈,只能喋喋不休。上一代经历过磨难阻碍、不断开拓勇进的精神本应该是被发扬光大,可如今社会物质钱财的丰富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热衷于投机钻营。这一切让莫尔斯看不顺眼。

35岁的旅馆经理卡茨先生疲惫不堪,周转在旅馆人事及杂事当中,他代表的是当时美国多数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大萧条之后,中产阶级的经济收入受到冲击,巴尔的摩旅馆建立初始的豪华和现如今的破败正应对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艰难处境。杰基不切实际,总想一夜暴富,这与她装卸工人的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装卸工人原本是个脚踏实地的职业,而杰基却异想天开,像底层的许多工人一样以为随便买一块地就可以暴富,以致上当受骗。

剧中19岁的“女孩”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本剧的一开始就通过她的话揭示了主题,她说到:“那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地方!他们为什么把一切都拆了呢?”她顯然是威尔逊的代言人,替作者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忧虑。剧中她是怀念过去的象征。曾经的辉煌在现在人们的眼中变得一文不值,人们失去的也不仅仅是几座建筑,更是以往最为宝贵的精神信仰。威尔逊在写这部剧期间去了美国很多地方,剧中的“女孩”也是一位走遍美国各州的人物,她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班火车的名字、时刻表和路基。女孩体现了作者对美国过去美好历史的眷恋和怀念。“女孩”告知杰基她买的地是盐碱地,什么都种不出来,表面看是破坏了别人的梦想,细察辨析会发现作者通过女孩展现了美国“荒野精神”的陨落。经历过西部大开发的美国人都把这段历史视为一个神话、一个象征、一个与自然搏斗的历史奇迹,而当下社会的都市发展模式已然让人们遗忘了这种精神。剧中三次晚点的火车汽笛声,代表着当时较为反常的生活背景与环境,它的偏离正常轨道如同旅馆中的各色人物一样。另一方面女孩还是未来的象征。在她口中不止一次地暴露美国当下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人际关系冷漠。例如,比尔在执行叫醒服务时有一位房客始终没有接电话,女孩在看到比尔漠不关心之后说:“我真的很讨厌没有人关心任何人。”她主动帮助保罗找爷爷,知道保罗彻底放弃之后非常生气;她还在贝洛蒂太太遭到拒绝之后说:“我只是不喜欢看到人们只需要东西。”她是剧中唯一对历史感兴趣、主动去探知,并且关注外部世界变化的人物,是这部剧中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点。在女孩的映衬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旅馆中的房客之间普遍缺乏关心,他们先是拒绝了人与人的基本沟通,后又割裂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以往在困境中诞生的集体奋斗精神是创造性的主动精神,是以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为中心的进取精神,而旅馆中的房客体现出的却是以自我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孤岛”思想,他们漠视交际关系,淡薄家庭观念,无视历史的重要性,产生了与初始集体奋斗主义相反的精神特征。女孩的存在提醒着旅馆中人,同时也想要唤醒当下的观众,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中,我们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帮助。而从她游历过美国各地却最终留在旅馆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能看出,威尔逊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是迷茫的,他隐约感受到了当下时代自私、冷漠的个人主义盛行的问题。所以,女孩是他在剧中塑造的理想化角色,他希望通过女孩这个角色将过去和未来做一个联结,凸显出现代人在发展中所丢失的那些珍贵精神,以达到警醒的效果。《巴尔的摩旅馆》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呈现,全剧中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这是因为威尔逊将其隐晦地藏入了每个人物背后,用一种隐喻的方法来展现深伏的时代危机,看似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暴露着社会发展的严肃问题。

这座旅馆是保护也是牢笼,它是将人们与外界隔绝的盾牌。旅馆里的陈设就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反馈。就像坏掉的电视机现在被用来当作桌子,旅馆大门上裂了一英寸的破窗户,几十本书籍随意堆放在曾经辉煌象征的壁画面前,旅馆的破败象征着房客内在精神世界的衰颓。这里的人们包括不同的年龄段,来自不同的族群和阶层,他们聚集在一起试图通过逃避来抵抗旅馆之外的世界,但相互之间又缺乏团结紧密的凝聚力如同散沙,沉溺于自我世界,危机面前冷眼旁观,在即将到来的时代转折面前艰难的行走,失败是他们可以预见的结局。美国人以往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正在一步步消蚀,而那副挂在大厅的铁路壁画寄寓了作者对美国曾经拥有过的荣耀历史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哀悼。

三、《巴尔的摩旅馆》与《樱桃园》

威尔逊曾说《巴尔的摩旅馆》是受了契诃夫《樱桃园》的影响,《樱桃园》是契诃夫晚期创作的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话剧。契诃夫年幼时的艰苦经历和医生职业使得他洞察各个阶层的境遇,无情地揭露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制度和社会丑恶现象。契诃夫戏剧形式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和“无中心”情节的使用上。威尔逊在《巴尔的摩旅馆》中也借鉴了这种风格,即聚焦于呈现日常琐碎生活,情节矛盾也从人与人的冲突转变为人与时代、环境的冲突。

《巴尔的摩旅馆》的剧情架构跟《樱桃园》很相似。《樱桃园》中女主角柳苞芙在经济状况不允许的条件下仍过着贵族糜烂奢华的生活,不久便负债累累,无奈之下庄园被拍卖给了出身农奴的罗巴辛。而曾经生活在这座庄园里的人们伤感地等待着新主人的到来,无力地怀念着过去。《樱桃园》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中叶之后的俄国,这时的欧洲大陆经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启蒙主义广泛传播,但俄国还依旧保持着沙皇专制制度。《樱桃园》表面上是在讲一个樱桃园的易主与消亡的故事,实则反映了俄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终究会取代地主贵族的历史事实。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契诃夫和威尔逊都选择了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来展现时代的发展变化。情节冲突淡化,剧中人物的设置也不再是英雄、权贵,而是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舞台上的布景也不追求精致和炫目,而是简约和真实。《樱桃园》中塑造了四个仆人的形象,他们之间相互映衬,在老费尔司的“正常”状态对比之下,叶比霍多夫的精神颓败、董聂莎的自恋、雅沙的自以为是和自傲将底层小人物的面貌展现地淋漓尽致,从小人物的视角来预告即将到来的时代变革。威尔逊在《巴尔的摩旅馆》之中则塑造了三位游离于社会之外不知何去何从的妓女形象。妓女往往是没有尊严受人歧视的群体,而旅馆里的她们却对此甘之如饴。爱普利的以此为乐、苏西的幼稚举动、米莉一心只专注于自己的利益等,作者将这些边缘人对于时事的冷漠悉数列举。威尔逊通过她们在危机到来前仍旧沉溺于眼前之事来体现边缘人的麻木无知。《樱桃园》和《巴尔的摩旅馆》的共同点是都以人物群像塑造为主,以群体人物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同的是《樱桃园》所书写的时代透露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崭新气息,而《巴尔的摩旅馆》描述的却是美国人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迷茫和麻木。

在艺术风格上,《巴尔的摩旅馆》和《樱桃园》都使用了悲喜剧风格,以此来表达他们对逝去时代的哀悼。剧中人物的言词荒唐和行动不协调所引发的笑声,都是带有嘲讽意味的冷笑,与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又有很大出入。二者之所以没有被定义为悲剧,是因为剧中的人物都没有悲剧的壮烈。悲剧人物总是在与命运或者是困境相搏斗,且终究逃不过失败的结局。不管是樱桃园里的贵族代表还是威尔逊笔下住在旅馆的众人,都在失去之际毫无作为。柳苞芙的哥哥加耶夫也曾为了保住樱桃园而四处借钱,每次出门前的信誓旦旦和无一例外空手而归的结果反而表明了他们的无力。旅馆中的女孩也乐此不疲的帮助着保罗寻找爷爷,但保罗最终放弃的结局,无疑是威尔逊在控诉着当代美国人对于自身历史的遗忘和漠不关心。剧中唯一应该让所有人都感到焦虑的消息——旅馆将被拆除却似乎没能引起这群人的重视。旅馆拆除的消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向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凸显了以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代表的落后群体在时代更迭点上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未来生活的彷徨和对现实的逃避,代表着麻木无知、不思进取的社会边缘群体即将被历史淘汰。剧中人的悲剧在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他们不是职业上的边缘人就是精神上的边缘人,时代浪潮更迭前却沉溺于缅怀过去,自我的原地踏步与社会不可逆转的进步相冲撞,表现出一种人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冲突。可这种社会的时代的悲剧又是怎么被归为喜剧的呢?俄国在沙皇残暴统治下隐忍的太久了,亟需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不仅是契诃夫的个人愿望更是俄国人民的向往。而对于威尔逊来说,1973年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大量涌现。19世纪晚期建立的巴尔的摩旅馆就成了旧生活的代表,承受着要被覆盖被更新的命运。曾经真实发生在巴尔的摩的大火烧毁了这座城市之前打下的坚实基础,而芝加哥灾后重建的失败先例又让威尔逊对于巴尔的摩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质疑。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转型、城市扩张出现许多问题,贫富差距与日俱增,卫生安全问题逐渐显露,资源浪费与污染治理层出不穷,犯罪率上升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巴尔的摩旅馆》从近距离上看描述的是美国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迷茫和恐惧,但脱离开来将其放入历史大背景中就会发现,时代总会继续向前发展,一成不变的陈规旧矩被淘汰正是社会进步的典型标志。两部戏剧都是以一种喜剧反讽的方式来表达大的时代环境变迁下普通人的局限性及无奈。

在人物对话上,威尔逊运用了多声部的表现手法。《巴尔的摩旅馆》剧情的矛盾表现手法与《樱桃园》一样,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闲聊来体现。契诃夫曾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吃吃喝喝,吊膀子,说些不三不四的蠢话,必须吧这些表现在舞台上才对。”契诃夫的戏剧语言特色在于人物说话时的停顿,契诃夫利用停顿将本该外向爆发的情绪转向人物内心,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语境表达着全然不同的情感,时而紧张进而悲伤时而表现着内心的某种期待时而表现着即将来临的情绪爆发。停顿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越能接近生活的,便越能理解,《樱桃园》中共有33处停顿,每一处停顿都恰到好处充分将他的戏剧生活化。威尔逊的特色则在于多声部的对话方式,与契诃夫相反的是这种方式将人物没有挑明的内心波动纷纷外化呈现。旅馆的人们总在同一时间进行不同的对话,如果说契诃夫的停顿的关注重点在于个人,威尔逊的多声部对话则更多的关注整体。多声部的对话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虽然人们嘴上没有说出对旅馆即将拆除的慌张,但动不动就争吵的对话方式已经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焦虑。第一幕的出场人物是最多的,所有的重要人物在第一幕全部出场完毕,所以第一幕的多声部对话也是最密集的,一共有9处。第一幕结尾处所有在场的角色都在进行着或大或小的争吵,对话全部被重叠在了一起,大量的对话重叠给了观众私人空间,每一部分的对话都不能完整的听清楚,威尔逊用混乱的场面给观众反向营造出一个思考空间,把观众从剧情发展中拉出来架起了“第四堵墙”,认识到这里的人所构建起的整体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处境一团糟。这两部戏剧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樱桃园》以贵族的没落来迎接新兴阶级,《巴尔的摩旅馆》则是以当下城市中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堕落与挫败来惋惜美国人民曾经拥有的坚韧和无畏勇气。

结 语

《巴尔的摩旅馆》受到《樱桃园》的影响,在人物塑造、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借鉴,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剧中的群像塑造聚焦于时代大环境下人们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不管是何种职业何种阶级,在这种动荡之下都没有归属可言,而威尔逊选择以边缘人作为叙述对象更是将人与时代的矛盾无形中扩大,即使是在“无中心”情节的叙述手法下,主要矛盾依然能够清晰可见。《巴尔的摩旅馆》是威尔逊创作生涯中一部具有转折性的作品,它在延续前期作品怀念主题的同时,又呈现出后期剧作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更加侧重于展现受创的传统文化并揭露现代人扭曲的物质观,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群小人物在时代的新旧更替中麻木无奈的画卷。

注释:

(1)塔利三部曲包括《七月五日》《塔利家的蠢事》《塔利父子》。

(2)CIRCLE IN THE SQUARE:是后来百老汇圆圈剧场的前身,1951年建于纽约州边境附近的格林尼治。方形圆圈剧场的特色在于其延伸出来的舞台,会让观众深陷剧情当中。

(3)1904年2月7日上午11时,因为美国巴的摩市的约翰·赫斯特公司一家占地面积很大的绸缎呢批发仓库起火,最终蔓延整个城市。

参考文献:

[1]Gene A.Barnett.Lanford Wilson[M].Boston,1987.

[2]Lanford Wilson.The Hot l Baltimore playwrights[M].New York,1973。

[3]无名山.世纪大火难三——美国巴尔的摩大火[J].消防月刊,2002(12).

[4]刘珍.解读《荒野猎人》折射出的“美国精神”[J].戏剧之家,2017(9).

[5]陈文铁,郝利群.美国当代戏剧家兰福德·威尔逊评析[J].上海戏劇,2007(3).

[6]雪菲.浅析契诃夫静态戏剧《樱桃园》中的悲剧性[J].汉字文化,2017(6).

[7]周千愉.契诃夫残酷精神下的独创性喜剧模式——以《海鸥》和《樱桃园》为例[J].人文天下,2018年(8).

[8]张京.试谈戏剧中的停顿——以契诃夫的《樱桃园》为例[J].现代交际,2010(9).

作者简介:孔泽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现当代戏剧。

猜你喜欢

樱桃园威尔逊
邻座男孩
刺角蜥的智慧
关键词?惜别
樱桃熟了
贪嘴的鸫鸟
心理现实中的白色《樱桃园》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