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借经典诵读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20-09-24高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文学困生教师应

高巍

语文教材集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语文教学则担负着对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系统传承的艰巨任务。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对这些经典文字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诵读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有裨益。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经典诵读,对培育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增强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其民族荣耀感、自豪感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当这些中华文化瑰宝通过经典诵读牢牢镶嵌在学生头脑中,幻化成无形的民族文化血脉,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都将产生强劲的引领作用,从而为素质教育添注巨大的文化助力。

一、压实诵读技巧,力求熟读成诵

为了激发学生对经典古文、古诗的兴趣,彻底打消学生对古文、古诗的惧怕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语文教师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将教材的经典美文投放到大屏幕上,以群读、个诵的形式反复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在群读、个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多种背诵记忆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提示学生加大诵读的次数,特别应注重对经典文本中间部分的诵读,将经典美文的重要“躯干”熟记于心。

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由于篇幅较长,首先,教师可把诵读放在课前的每日晨读中,由学习委员或语文科代表领读,还可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安排”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在正课前对学生抽查,这样也算给学生略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诵读的纪律性,保证了诵读效果;其次,在进入正课前五分钟,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进一步夯实对内容的记忆,巩固和优化之前的诵读成果;最后,课堂上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诵读,可采用先默读,后声读的渐进程式,即在攻破中间的基础上,再加强对开头和结尾的背诵。而对于重点段落,则可以采取学生个别诵读,或者教师范读的方式,加深记忆和理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按照以上各个阶段顺序,节节推进、层层压实,既与经典名篇的独有韵律实现了相辅相成,对中职生而言,又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诵读记忆良方。

二、加强诵读指导,体现梯度感

为了有效激发并持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适时适度掺入角色饰演、情感领悟式阅读。教师应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设施,充分发挥其立体感、直观性的优势,巧妙将学生带入唯美、纯粹的文本意境中,引领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作者内心的高度共鸣。这对帮助学生领会文本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十分有好处。

如在学习经典名篇《琵琶行》时,我们可采用“三步走”路径,即第一步先集体诵读三遍,圈画出重点字词,特别是读音一定要拿捏准,尝试体味、理解重点字词在文章中的艺术性用法;第二步,经典美文的行文风格都是跌宕起伏的,具有明显的音乐美,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尤其是初次领读时,要注意提示学生关注文章的节奏感,在节奏变幻中感悟文章带给我们的意境美、音乐美;第三步,要注意该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人物、景色描写的细腻,捕捉景物描写折射出的人物情感。在“三步走”不断扎实推进的过程中,一幅《琵琶行》的意境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秋风瑟瑟的江边,一位少妇手挽琵琶,目光凝愁,声音哀婉,句句悲情之音仿佛来自天籁,既将琵琶女内心的感伤一展无遗,又把其悲惨身世娓娓诉出。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作者动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将作者与琵琶女紧紧串联在一起,教师要通过反复诵读,将这一细节充分表达出来,进一步打动学生。

反复的诵读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当诵读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后,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对文章内涵的把握。

三、鼓励学生评鉴赏析、理性思考

经典诵读始终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方式进行,高效的经典诵读应广泛发扬学生民主,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大胆评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释疑。

仍以《琵琶行》为例,其中有大量的人物、景色描写,学生对此可能理解得不到位,甚至在某个重要知识点上还存在偏颇、误解之处,教师不要动不动就批评责问,应给予宽容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在带领学生通读完后即向学生发问:“本诗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读完你有什么感受?”由于学生语文基础功底参差不齐,在总结、表达方面肯定也是表现不一,教师应特别关注学困生、厌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空间,并及时予以肯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整首诗虽是沉重、愤懑的叙事描写,但“句句沦落、声声悲泣”,表明作者的经历与琵琶女的命运已经到了可以相互印证、心心慰藉的地步。教师还可根据学情需要,继续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诗人与琵琶女二者的沦落之处分别是什么?”为了进一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继续引燃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厌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開展一定规模的辩论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了,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爆燃的兴趣感染下,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美文的评鉴赏析水平定会发生质的飞跃,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也更加准确,理性思考的深度也会不知不觉间增加。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也变“死气沉沉”为别开生面的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局面,学生的思辨水平大幅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水涨船高。同时,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断拓展,教学模式持续翻新,教与学浑然一体,教学效率大幅提升,为教师进一步深化教改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语文经典诵读意义非凡,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切不可搞“一刀切”,教师应在对学情、生情准确把握的前提下施以“因材施教”策略,特别要关注教学模式、手段的运用在学困生、厌学生上的“反射”效果,对他们进行经典诵读不能简单复制常规、传统模式,而是要冷静、理性正视他们语文基础差,厌学情绪持续长、范围广的特点。如果常规式经典诵读需要三步即可收到显著效果,那么针对学困生、厌学生的经典诵读手段或模式就必须要耐住性子,扩大到三十步甚至更多步来完成,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碎步式”教学,是为学困生、厌学生量身打造的一种慢型教学步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语文经典诵读中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名篇美文的意境中,感受经典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045000)

猜你喜欢

美文学困生教师应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美文阅读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