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海西州第一个民族医疗机构“蒙医科”

2020-09-23金巴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科蒙医海西州

金巴

海西州第一个民族医疗机构——州人民医院“蒙医科”,是应当地各族群众的要求和民族地区防病治病的需要,于1975年设立的。

海西州地域属高寒牧区。由于高原的寒冷气候变化无常,加之海西州医疗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广大农牧民缺医少药,容易患高心病、肺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对海西州各族人民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根据以上情况,海西州卫生局决定成立海西州医院“蒙医科”,并派贾卡同志担任筹建工作。贾卡上任后感到,首要任务就是组织一批懂蒙医药,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经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热爱蒙医事业的,对工作责任心强的专职医务人员。为配备好人员,他在海西州各县的民族医务人员中进行了调查摸底,于1975年底和1976年初,从怀头他拉调来罗布增大夫,从格尔木调来我,成立了3人组成的“蒙医科”。

当初的“蒙医科”,只有一间半房屋、一张桌子、一口捻槽和不到1000元资金的草药。一间房子,既是诊断室,又是治疗室,也是药房,另半间房子是库房和配方室及加工室。没有药架,我们就从自己家里拿来木板钉了一个1米高的药架。我们的药品,全靠自己人工加工,由于需求量大,我们需要天天加工药品。我们3个人的具体分工是,一人加工配制,一人上门诊治诊,另一人司药划价。其门诊制度是“三先”:先为农牧区来的病人看病;先为老年人、孕妇及身患残疾的群众看病;先为重病的人看病。

当时虽然工作很忙,我们还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出诊,上门为重病人治病。这样一来,到我们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外省的患者也来接受治疗。蒙医药的采集、收购、炮制、加工、配方是十分复杂的工作程序,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做到药品齐全。蒙医药有明确规定处方标准,少一个品种就不能加工和使用,于是就自己进山采集,回来加工炮制。

1977年夏天,我们在乌兰县、天峻县境内的北柯柯、铜普、茶卡、生格、天棚等地采药、巡回诊疗,搞药源普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他们给我们安排马匹,解决住宿和伙食,还派人给我们带路,帮助我们采药、晒药、装药、定药。实践证明,只要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一切事情都好办。

1976年,海西州医院组织巡回医疗队,“蒙医科”虽然只有3个人,还是抽1人到都兰县宗加、巴隆、香加等地,一面宣传党的计划生育等政策,一面培训乡村医生,当年所培训的27名医生现已成为这3个乡的医疗卫生骨干。

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艰苦奋斗,连续3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罗布增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先后参加了省、州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好评。

1978年春季,海西州卫生局给我们增设5间房子、10张床位,增编1名药工。4月份開始收住病人,还开展药浴治疗,“蒙医科”开始利用化验、X光、超声波等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古老的蒙医有了高飞的翅膀。

1978年3月,海西州委决定成立蒙藏医院,海西州委统战部和州卫生局拨民族事业费10万元,海西州计委下达基建款30万元。海西州蒙藏医院于1978年6月筹建,当年竣工开始门诊诊疗。

猜你喜欢

医科蒙医海西州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
医者难自医
蒙医痛经诊疗方案
浅谈蒙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宝库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