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县令“戴茅草”

2020-09-23冯秋

国企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绅茅草知县

冯秋

戴伟,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砀山知县。在其4年任职期间,一心一意带领砀山百姓脱贫,倾尽家产用以支持当地民众开垦长满茅草的荒原,发展生产,还上书朝庭减免赋税,帮助百姓摆脱贫困,颇得百姓拥戴。为感谢并纪念戴知县刨茅开荒、助民脱贫之事,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戴茅草”“戴青天”。

不循规蹈矩的新官

戴伟,兖州府郓城县(今属山东)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乡试中一举夺魁,考中举人,被朝廷任命为砀山知县。

十年寒窗苦读,总算夙愿得偿,戴伟不由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欲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然而,当戴伟走进砀山的土地时,眼前冷冰冰的现实将他满腔的雄心壮志击得粉碎。举目望去,但见土地贫瘠,田园荒芜,黄沙蔽日,茅草丛生。百姓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逃荒者不绝于途。百姓生活如此凄苦,国家的税赋徭役却丝毫不减。

一般新官上任,都是先拜谒上司,再拜会乡绅,然后结识安抚地方实力派人物,取得上下支持,以利于迅速打开局面。戴伟却不肯循规蹈矩,耳闻目睹的严酷现实使他忧心如焚,一上任便一头扎到了老百姓之中。

为了改变百姓的贫困面貌,戴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村串户,跑遍了砀山大大小小的村庄,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体察百姓疾苦,调查民情民意,寻求脱贫的门径。原来这砀山县土地瘠薄,到处是飞沙,加之官府只知横征暴敛,不注重发展生产,致使田地失耕失种严重,出现了大批撂荒,茅草遍地,十分刺眼。

摸清了情况后,回到县衙,征尘未洗,戴伟便饱蘸浓墨,奋笔疾书,逐级上报,直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砀山县赋税徭役,放粮赈济百姓,帮助百姓发展生产,以尽快摆脱贫困,改善民生。

此时,坐在那把龙椅上的嘉靖皇帝,正沉湎于道教,研求长生不老之术。自打“壬寅宫变”差一点被宫女勒死之后,朱厚熜便被吓破了胆,躲进西苑的万寿宫去潜心修道,哪有工夫去看一个小小知县的奏折。戴伟的上书石沉大海。

变卖家产刨茅造田

上书迟迟没有回音,百姓的贫困容不得等待,戴伟只好自己想办法为民解难。经过深入调研,戴伟对砀山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砀山县境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平原,表层飞沙之下即是淤土,如经刨除茅草,深翻精耕,便可将茫茫荒原改造成丰产良田。这使戴伟看到了希望。

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方案越来越完善。戴伟召集亭、里、保、甲长商议,酝酿在全县发起“刨茅草造良田”会战。与会者都很赞成,但是又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了,那就是启动资金。戴伟把自己微薄的俸禄拿了出来,并且又向当地乡绅富户筹集或借贷,然而,由于砀山连年灾荒,乡绅们虽然已经大力支持,依然还不够。

戴伟飞马赶回家乡郓城,向老母亲述说了砀山县百姓凄凉的贫困景象以及自己的打算,恳请母亲应允变卖家产,倾囊相助。母亲是位深明大义之人,听了儿子的叙述后为之潸然落泪,表示将支持儿子在砀山的事业。于是,母子二人合力筹划,忍痛割爱,卖掉了家中的部分田产,又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换成钱,让戴伟去救济帮助砀山的百姓。

手中有了錢,启动开荒再不难。为了激发众百姓消灭茅草的积极性,戴伟令人贴出告示,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凡开荒刨得的茅草,县衙一律按价收买,每斤偿付3钱,领得钱后仍将茅草返归售卖者本人,运回家里作饲养牲畜的饲料。同时还规定,谁开垦的荒田归谁耕种,且免交赋税一年。

布告一贴,很快传开。百姓看到这一政策后,十分振奋,农人们既可开荒种田,又可换钱买米下锅,全县百姓欣喜无比,纷纷下地刨茅草,就连原本流落他乡逃荒要饭的百姓也都闻讯陆续归来。“刨茅草造良田”大会战迅速掀起,县域的每一个角落都干得热火朝天。自此,荒凉萧条、死气沉沉的砀山又有了生机。

“戴茅草”雅号美名传

经过一番努力,荒地开垦出来了,百姓心中渐渐升腾起希望。在百姓看来,这一切皆源于戴知县筹钱收茅草,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戴茅草”。

戴伟很乐意接受这个雅号。但是没过多久,“戴茅草”真的“毛”了——荒地开垦出来了,但百姓没钱买种子,此时扶贫基金捉襟见肘,扶贫开发再次面临断炊的危险。

戴伟再一次回乡求助。母亲一如既往,依然全力支持儿子决定,同意留下生活必需品和可以栖身的房屋,将其余40多间房子和拥有的全部土地悉数变卖。为此,还与弟弟产生了矛盾。弟弟也知道哥哥是在为民办事,只是感觉倾全家之财用于外县解困太难接受,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从此再不回乡。

筹集资金后,戴伟在郓城老家设立收购站,购买农具和各种作物种子,用铁轮大车运往砀山。见此情景,砀山当地的其他官吏和乡绅富户大受感动,也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捐钱捐物,帮助百姓购农具、买种子,并且一百亩地配一犋牲口。

经过深刨茅根,砀山县的飞沙地变成了二合土、蒙金地。一年之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砀山百姓生活大为改善。放眼望去,砀山遍地高粱红、谷子黄、棉花白,菜花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隆庆四年(1570年),在砀山县令任上近4年的戴伟升任顺德府通判。砀山百姓依依不舍,自发来到县衙,苦苦挽留,不忍戴伟离去。然而,上命不可违,戴伟最终还是不得不含泪与砀山百姓惜别,离开他深深爱恋着的砀山父老乡亲和这里的山山水水,踏上赴任的征途。

为纪念戴伟开荒刨茅草之事,砀山百姓赠送给他一块金匾,上书“民之父母”四个金字,还捐资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以示纪念。后来,砀山民间流传开了这样一首民谣:“旧时茅草遍砀山,来了恩人戴知县,茅草除尽地改良,大囤流来小囤满,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馍不忘戴青天”。

作为砀山知县,戴伟一上任,便把使百姓脱困的任务,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殚精竭虑,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兄弟反目、倾尽家产,竭尽全力支持砀山百姓发展生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戴伟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却留下了世世代代人们对他的爱戴、敬仰和颂扬。

猜你喜欢

乡绅茅草知县
坐在风中
到山上住间茅屋
画痴
画痴
画痴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
从一寸到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