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0-09-23黄新悦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学生精准扶贫

摘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底线要求。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但是,在高校实际资助工作中仍存在机制有失公允、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准扶贫”,是广大资助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贫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3-0024-02

精准扶贫思想是2013年由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之后习总书记在历次扶贫工作中强调“扶贫工作要精准,要到位”,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最佳方案[1],也为高校开展贫困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准确把握扶贫对象、扶贫内容以及扶贫目标的精准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教育战线陆续出台的一系列资助政策逐步形成“奖、助、贷、减、勤、免+绿色通道”的现代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且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是极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其他人相同的是一起迈入大学的校门,不同的则是他们肩负着家庭经济困难的重担,面对无法支付的高昂学费及生活的必要支出,他们有着极重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从而很容易产生偏激、错误的思想认识,甚至形成唯金钱论、物质论等错误价值观。高校要通过资助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进而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一)国家、社会层面

高校资助工作是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民教育公平和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2]。资助政策的实施,是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途径。

(二)学校、学生层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各类不健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高校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资助,可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专心于学业。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国家及社会的资助,使其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帮助的栋梁之才。

二、高校资助工作现存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富则国家富。高校肩负着将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则是为了让广大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从而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被区别对待。但在高校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贫困认定界限模糊,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

高校的贫困认定决定了学生是否有获得助学金的资格,而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的材料更多来源于学生家庭所在地区民政部门所开具的贫困证明。不同区域的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导致贫困标准的不一致;同时,部门民政或相关部门存在懒政现象,对贫困情况审查不到位,导致学生贫困程度与贫困证明材料不一致,甚至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随意拿到贫困证明。这些问题给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导致国家惠民资助政策无法真正惠及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二)资助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自立自强意识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是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使其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一般采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形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无偿的经济帮扶。这就可能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等、靠、要”等思想,甚至对校内勤工助学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想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只想不劳而获,过度的依赖国家资助资金,缺乏自立自强意识。这些消极思想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重资助轻育人,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不仅仅存在于经济上,也存在精神上。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经济上的帮扶,却轻视了对受助学生精神上的教育引导,致使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对于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鼓励、心理疏导存在不足。此外,受助学生缺乏感恩回报意识,学校对以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实施为契机的感恩诚信教育不足,无法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品质的全面发展[3]。

三、高校资助工作提升策略

国家资助政策的顶层设计突出了“扶”、“育”相结合的特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本,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分配,完善资助制度体系,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国家资助政策惠及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实现教育公平。高校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断强化高校资助工作,力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完善资助制度体系,建立精准识贫機制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十大育人体系”中“资助育人”体系提出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4]。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拓宽奖助学金的资金途径、挖掘潜在助学主体等形式不断完善“奖、助、贷、补、减、免+绿色通道”制度体系。同时,要建立政府、教育部、高校“三位一体”的贫困生评定机制,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此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识别与常态化识别相结合,及时调整更新档案库,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国家资助政策更好的落地实施。

(二)优化精准育人方式,培养学生拼搏奋斗精神

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调整资助结构和方式方法,对资助对象提供多元化帮扶,既要在经济上提供必要的资助支持,还要在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层面给予帮扶,保证经济资助的效应延伸至助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培养学生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计划,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习,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三)由“助”到“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要求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高校应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至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要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宣传解读为契机,强化学生感恩诚信意识,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多元化帮扶,增强贫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贫困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引导学生由“受助到助人”,从而完成资助工作的由“助”到“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教育上的精准扶贫要着力“阻断贫困代际相传”,“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随着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应该不断完善资助制度体系,建立精准识贫机制,优化精准育人方式,培养学生拼搏奋斗精神,由“助”到“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国家资助政策准确有效地惠及到每一名贫困学生,从而在教育战线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  茹晓冬.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59-62.

[2]  刘许亮.教育脱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2):75-77.

[3]  陈孝友.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3):47-51.

[4]  闻羽.高校发展性资助助力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59-60.

收稿日期:2020-05-2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应对策略与教育反思研究”专项课题“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响应与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黄新悦(1994-),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研究。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学生精准扶贫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