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品芝麻官》中唐成形象的跨时代研究

2020-09-23李念章

影剧新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丑角豫剧知县

李念章

《七品芝麻官》系豫剧传统剧目,塑造了唐成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牛得草弟子金不换的开拓创新下,衍生出了《唐知县斩诰命》《七品知县卖红薯》《芝麻官惊梦》《七品知县进道观》《芝麻官挂帅》等系列豫剧和戏曲电影。金不换在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唐成的官丑形象,使之在当代豫剧舞台上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本文通过对《七品芝麻官》系列豫剧剧目中各阶段唐成形象的分析,论述金不换对唐成形象的继承与发展,并结合当代戏曲丑角尤其是豫剧丑角戏的现状,评述新时代豫剧丑角戏的发展。

一、牛派对戏曲丑角美学的传承

生、旦、净、丑是中国戏曲的四大行当,其中生的脚色排在首位,丑的脚色则排在末尾,丑在戏曲行当中颇有式微之意。王国维在《古剧角色考》中对生旦净末的脚色均作了详备的考证,唯独对丑的脚色渊源定论颇为模糊。现存第一个出现丑角的剧本南戏《张协状元》中,丑脚所扮的为“圆梦先生”和“小姑娘”等身份角色,真正的主丑亦是分饰二人,同时兼任着小二和王德用的角色,身份区分不甚明显,印证了王国维“近世戏剧中之角色隐有分类之意”的论述。后来,对丑角的形象逐渐做了程式化的固定,由分饰多人转为固定一人,不再可以同时扮演高贵者和低微者角色,其形象开始固化并停留在插科打诨的“小人物”之上,组织情节的功能亦弱化,逐渐沦为生、旦、净、末的陪衬者。

在戏曲舞台上,丑所代表的审美特征与生旦截然相反,其装扮丑陋,言辞粗鄙通俗,手眼身法竭尽夸张和变形。没有旦角的华美柔情,也没有生角的玉树临风,但是丑角却凭借着先天的“丑”之优势,突破了美的桎梏和束缚,在直言不讳和嬉笑怒骂中更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优孟衣冠”的故事。“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根据《史记·滑稽列传》和《孔子家语》的考证,我们可以推论,优孟所代表的俳优形象大致为戏曲中丑的前身。

庄子《齐物论》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毛嫱、丽姬之所以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但又并非绝对的,“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老子论及美丑,亦谈到“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世间的美丑是统一的,戏曲中的丑角正是达到了“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审美特征。丑能言常人所不能言,谏常人所不能谏。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曾叙说了丑角这一形象的作用之重大。“绍兴戏文中,一向是官员秀才用官话,堂倌狱卒用土话,也就是生、旦、净大抵用官话,丑角土话。我想,这也并非全为了用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还有一个大原因,是警句或炼话,讽刺和滑稽,十之八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所以他必用土话,使本地看客们能够彻底的了解。那么,这关系之重大,也就可想而知了。”丑角正是以其滑稽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发挥着“托讽匡正”的作用,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对社会鞭辟入里的隐喻和暗讽,在京剧中被誉为“戏剧肴馔中的作料儿”。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丑角的戏份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丑角戏出现。例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法门众生相》,豫剧《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妙趣横生的艺术表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丑角形象。其中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所塑造的唐成尤为生动形象,以至于该剧在1979年演出后,诸多在文革中蒙受冤情的人争先恐后地给牛得草写信,信的收件者赫然是“七品芝麻官”,由此可见该剧唐成形象之塑造何其成功。

《七品芝麻官》讲述了清苑县县令唐成不畏权势、为民伸冤的故事。明嘉靖年间,皇帝沉迷修道,不思朝政,太师严嵩窃权罔利,任人唯亲。严嵩之妹诰命夫人倚仗兄长权势,放纵儿子强抢民女。程西牛在抢夺民女林秀英时被义士杜士卿遇见,争斗过程中,程西牛被家丁程虎误杀。诰命夫人得知儿子遇害,率人报仇,打死林父后仍不罢休,将林秀英告到官府,林秀英同时也到官府伸冤。府官畏惧严嵩权势,致使此案层层推脱到了七品知县唐成身上。唐成嫉恶如仇,不惧权势,利用计谋巧审严氏,使其伏法认罪。

牛得草在此用娴熟的丑角技艺和手法塑造了清正廉洁、外丑内美的七品知县形象。首先是迎合大众的通俗念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唐成的口头禅和为官准则,嘲讽官官相护、尸位素餐的黑暗官场。在对诰命夫人的调查中,唐成被奚落为“芝麻大的小官”,他用“青蛙我要把长虫吸,小鸡娃我要斗斗老雕”的言辞抒发自己为民伸冤、秉公行政的理念。《闲情偶记》中李渔曾提到过“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唐成作为科举出身的县官,本应是出口成章之人,但在审理案件之时,竟会爆出“老诰命,你个老杂毛”此类的低俗谩骂之言,这些粗言秽语本不应出自为官者之口,但唐成官丑的形象却使之粗俗的言语表达顺理成章,自然而又贴近民心。除念白之外,牛得草夸张诙谐的舞台表演也是塑造唐成形象的点睛之笔。在出场时,唐成虽是县官,但没有官位,而是踩着锣鼓点,亦步亦趋地登场。尔后唐成摊开百姓的诉状,几乎将鼻子贴在状纸之上,几乎不是在看而是在“闻”,这种夸张的舞台动作,显示了唐成与上流社会官腔做派的格格不入,赋予了他草根亲民的形象特征,而其生气时吹胡子,得意时的“帽翅功”,亦庄亦谐,打破了原有官场角色的固步自封。

“丑而不丑,丑中见美”是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他的“官丑”技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堪称一绝,被誉为“东方的卓别林”。其所塑造的《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形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芝麻官”已然成为了豫剧丑角戏的一张王牌。作为牛得草的亲授弟子,金不换面对恩师所搭建的“半壁江山”并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地一味模仿,而是承先师风范,继往开来,结合自身艺术特点和时代潮流,为传统豫剧曲目《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赋予了新的时代形象特征。

二、牛派传人塑造的唐成形象特色

金不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豫剧丑角第一丑。12岁拜师学艺,师承著名豫剧丑角大师牛得草,工丑角,深得牛派真传。谈及对丑角的热爱,金不换自言他少年时便与“芝麻官”结下了不了情,当年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际,对戏曲懵懂无知的少年金不换便被牛得草先生所塑造的唐成形象所感染和征服,在那之后,12岁的金不换按捺不住自己学戏的执念,毅然辞乡,孤身一人前往鹤壁拜师学艺。在恩师牛得草的悉心教导下,金不换不分寒暑,每日苦练,终成一代名丑。金不换儿时的经历,让他始终心存一个“芝麻官”的梦想。 2000年担任鹤壁市豫剧团团长以来,金不换先后创作并主演了《唐知县斩诰命》《七品知县卖红薯》《芝麻官惊梦》《七品知县进道观》《芝麻官挂帅》等新编“芝麻官”系列剧目。金不换在对《七品芝麻官》进行改编之时,深知若是一味地照搬老师的“芝麻官”,追求原汁原味,力求逼真就会落下俗套,沦为高仿的“山寨”。于是他遵循着“守旧者衰,创新者兴”的艺术传承规律,结合自身的天赋条件,并贴合时代旋律,改进和塑造了“牛派金味”的七品知县唐成形象。

对唐成形象的改进之一便在于演出声腔的改变。牛派声腔精巧甜美、腔平味浓,注重大本嗓和二本嗓的结合。大本嗓即真声,发生频率低,声音显得浑厚而低沉;二本嗓为即假声,使用头腔和鼻腔共鸣,声音虽高亢,但不够饱满有力。众所周知,牛得草先生嗓音失润,音色不够亢亮,遂扬长避短,利用假声和真声的结合,在演唱的过程中利用鼻腔共鸣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飘渺、迷幻的独特风格,渲染了唐成滑稽幽默的形象,化腐朽为神奇。金不换的唱腔相比于师傅牛得草有所不同,他的演唱风格虽没有师傅牛得草精巧甜美,却因着一副天生的亮嗓子找到了自己高亢靓丽的演唱特色,转而将牛派声腔的“牛味”发扬光大。金不换所扮演的唐成多使用大本嗓,略过了复杂曲折的波音和板腔,删繁就简,使演唱变得行云流水,收放自如,虽消解了一部分滑稽性和趣味性,却凭借着唱腔的圆润自然,更方便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赋予了唐成形象更强烈的舞台感染力。

金不换对唐成形象的继承和创新不仅在唱腔上,还体现在表演风格之上。牛得草所开创的牛派表演风格以朴实、粗放和本色著称。金不换在继承牛派的这种表演风格的同时,借鉴和吸收了昆曲和京剧精致化的艺术特色,使整体的表演风格粗放而不失细腻,朴实而兼见精致。在新编“芝麻官”系列豫剧《七品知县卖红薯》中,唐成甚至扮作了小生,与前来偷取案卷的妓女喝酒假意作乐,上演了一段精致的“折子戏”,在唐成原有的刚正形象上,增添了小生一般的闲情雅致,丰满了人物形象。在《芝麻官挂帅》中,金不换借鉴了京剧中的舞台打斗动作,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唐成形象。

如果说牛得草所塑造的唐成形象是一腔热血、不畏强权、为民伸冤的清官,那么金不换所塑造的唐成形象则更贴合现实生活,更具圆形人物色彩。金不换所塑造的唐成,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他的第一身份仍旧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虽然一腔热血为民除害,但面对强权仍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胆战心惊。例如在《七品知县卖红薯》中,唐成设计面见嘉靖皇帝替林秀英伸冤,他在宫门外等候召见时,因担心自己发挥不好丢失性命而忐忑不安:“金銮殿犹如阎罗殿,祸与福全凭那金口玉言,更有那严嵩鬼判官,一把刀悬在了头上面,想到此呼呼啦啦出冷汗,哎哟哟两眼发黑腿肚子朝前。唐成啊,唐成,事到如今,你咋成软蛋了你?”待终于面见了圣上,一番苦口婆心地辩论后,嘉靖终于同意将林秀英的案子发配到大理寺查办,唐成笑逐颜开,但此时衙役却赶来告知唐成林秀英失踪。证人失踪意味着唐成要犯欺君之罪,他此时因为担惊受怕而直接昏厥:“啊!丢了林秀英,复审无对证,犯了欺君罪,我命活不成。我,我,我!头发蒙,两眼冒金星。(晕倒在地)”

在《七品知县进道观》中,唐成贪生怕死的平民特点则更加突出。唐成乔装打扮混入道观,欲向修道中的嘉靖皇帝告发严嵩之子的累累罪行,不料差点被严嵩私生子紫菘岩发现,严嵩遂引兵在道观内搜查抓捕,唐成此时吓得惴惴不安:“恨我两腿短,叹我肚腩大,墙头翻不上,墙角蹲不下。唐成我气喘喘,心里乱花花。歇歇劲,继续跑,不能把命搭,把命搭。”

正当唐成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时,幸逢一个老道将他藏在了炼丹炉内,但其此时的心情仍旧吊到了嗓子眼上:“我这心吊到嗓子眼,跳得怦怦响,丹炉内呀闷又热,我浑身像筛糠,像筛糠啊。”

金不换在新时期所塑造的唐成形象,相对于牛得草所塑造的唐成的扁平形象更加立体化和真实化,金不换所塑造出的唐成虽然会担惊受怕,但他刚正不阿、为民伸冤的性格始终没有变化,面对丢官杀头的风险,他曾大义凛然地说:“官职是个宝,性命价更高,为了老百姓,一切都可抛。”

新时期塑造的唐成形象之所以和之前的形象大有不同,与各自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牛得草创作《七品芝麻官》时是1979年,适逢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渐渐复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需要刚正不阿、高大勇猛的艺术形象来支持社会振兴的希望,《七品芝麻官》在这样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创作,唐成理所当然地塑造成了一个有着十全十美人格的清官,不畏权势,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已经繁荣发展,人们不再需要“高大全”的形象来支撑自己的希望,而是更渴望亲民的官员形象,在普罗大众的艺术诉求下,新时代的唐成形象在金不换的创造下应运而生。新时期的唐成不单单是完美的“清官”形象,而是“妻管严”“贪生怕死”“犹犹豫豫”更像一个普通人。口语普通化,行为也普通化,但不变的是仍旧有一颗为民除害的心,这种担惊受怕、犹犹豫豫几番挣扎后的决心,相比于之前唐成形象的义无反顾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具备移情化和感染力。不但如此,相比于之前的形象,新时期唐成形象的语言也更贴合时代特征。《七品知县进道观》中,唐成查案临行前,妻子要跟随,唐成推脱道:“我是去办案,你跟着可算哪般,公费旅游咱可别把便宜占,纪检委查我,你也要丢脸面。”唐成此番言语契合了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官风,而衙役们对他所倡导的廉洁作风打出的网络用语“赞”,亦颇具时代气息。金不换在采访中认为,戏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脱离群众,符合社会诉求。新时期的唐成形象之所以如此抓人眼球,与金不换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三、当代豫剧丑角的衰落

《七品芝麻官》系列豫剧剧目的推出虽然在戏曲界有了一定影响,但仍旧改变不了当下河南豫剧的一大现状——丑角行当的衰落。现在,河南各个豫剧团体中,专攻丑角的演员已经非常罕见了,技艺达到一定高度水平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实,自上世纪牛得草等丑角大师先后退休或去世,豫剧的丑角行当就已经逐渐开始显露出青黄不接的态势。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丑角对演员的要求过高。在多数人固有的思维认识里,丑角仅仅起到戏曲中插诨打科的作用。但殊不知,剧团中将丑角演好往往需要下最多的功夫。被称作戏曲祖师爷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喜欢和擅长演丑角的演员。因为唐玄宗的地位,旧戏班中一直保持着丑角地位最高的传统,演戏化妆时,众演员只有等丑角开始化妆后才可以化妆,而整个戏班中,丑角的演技一般也是最高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戏曲人渐渐淡忘和丢失了这一传统。

豫剧丑角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丑角“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独特审美风格,而一味将扮演小丑当作是技艺不精、滥竽充数的行径,殊不知丑角不仅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戏曲舞台上的讽谏者和反思者,是最接近普罗大众,最能抒发普通人情感的角色。古有“优孟衣冠”,今有“七品芝麻官”,这些戏曲中的丑角形象无一不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传递着正能量。

对于豫剧丑角为何会衰落,河南省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紫晨曾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各个戏剧学校的师资远不如从前。二是优秀的丑角戏剧本短缺。马先生所认为的两方面原因都与当下豫剧界的整体不景气息息相关。正是豫剧界整体的衰落,才会让演员开始变得浮躁起来,淡漠和忽视丑角的训练,集体扎堆生角、旦角这些容易做出成绩的行当之中,这在豫剧整体的发展上,难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金不换面临豫剧如今的不景气曾感叹“豫剧和京昆相比,底子薄,根底浅。丑角主演的剧目匮乏,豫剧的创作演出和时代、群众需求差距太大。”金不换对《七品芝麻官》系列豫剧的传承和人物塑造显然已经开始抓住了这些要点,但从宏观的发展道路来看,当代豫剧丑角的复兴仍是任重而道远。

结 语

从牛得草到金不换,纵观牛派艺术对《七品芝麻官》中唐成形象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一方面惊叹丑角自古以来沿袭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又清醒地意识到,丑角的传承是一门发展为主的艺术,因它的讽刺性,也因它对时代的契合性。姑妄观之,当今的豫剧丑角危机,甚至戏曲危机,是否也是因没有紧跟时代,贴近群众生活而引发。戏曲本是起源于群众,流传于皇宫,又散播于群众的大众艺术。一种大众艺术,因脱离大众而走向暗淡,若真是如此,亦足够当今的戏剧工作者们反思。

猜你喜欢

丑角豫剧知县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会更受欢迎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