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自然与人的离席

2020-09-22陈秀逸

速读·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山雀视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诗人华兹华斯因对法国大革命的幻想破灭而移居到英国西北湖区,成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里主张“选择田园生活作题材”,他认为在接近自然的生活中,人类的各种基本感情共同存在于一种更为单纯的状态之下,而这种情感体验常常表现在他出色的讴歌大自然的诗歌中。同为崇尚自然的代表诗人,我国唐朝的王维也因其山水田园诗而久负盛名。王维曾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才返京任职,他漫游若耶,因触景生情写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华兹华斯和王维的异趣正在于他们的观物、示物的方式,在华兹华斯《绿山雀》与王维《鸟鸣涧》中则具体表现为时空的变换、视点的转移及生命的哲思之中。

《鸟鸣涧》与《绿山雀》在时空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侧重于空间感的塑造,所表述的时空处于“定格”的样态,而后者侧重于时间变化的细微表达,文本时空则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鸟鸣涧》以“春山月夜”为大背景,描写了山中落花、鸟鸣山涧等画面,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动态的因素更衬托出山之“空”与夜之“静”,使人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变动,营造出幽静寂寥之感。首联以“人闲”表明人迹稀少,而诗人本身也隐身在诗境之外,即所谓的“无我之境”。桂花独自飘落无人欣赏,鸟不惊人而惊月,更显得“桂花”“月”“鸟”这些意象,是被安置在春山月夜这幅画中。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却感受不到生命的迹象,时空仿佛被定格了一般。相反,《绿山雀》注重写流动的时空。诗中视点的切换非常灵活,空间总是随着山雀的动静而变化,同时诗中常有不经意间的时间流动的细微表达。如“又一次欢迎鸟雀和花朵,去年的旧侣又重聚!”从“又”“一次次”“去年”等词语中明显能感受到诗人常常在这隐僻的角落独坐,等候春天的到来。又如“让斑斑阴影、闪闪阳光洒在它身上,洒在它背上,洒遍了它的周身!”从“斑斑阴影”到“洒遍周身”,写的是山雀飞进阳光里,令人明显地感受到时空的变化。《鸟鸣涧》所呈现出来的时空是静止的,静谧之下透露出一股“空寂”,而《绿山雀》而更擅长流动的时空艺术,生灵在自然中显现出一股活泼的气息。虽然诗歌所呈现的风格与气氛不同,但是就“時空”元素的运用而言,两位诗人高超的造境艺术难分伯仲。

两首诗中视点的移动方向与轨迹恰好从微观层面上体现了两位诗人的情绪差异。《鸟鸣涧》由桂花写到春山,随后转移到高空月出、鸟出山林,最后写鸟鸣山涧,到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境地。可见该诗的视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地面到空中,形成一种“逐渐远去”的移动轨迹,颇有些“羽化登仙”的意味。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疏远的,离春山夜景越来越远,景象便显得越来越空寂,而内心则超脱尘俗、物不关己,空寂的禅意因而也流露出来。诗僧慧能《菩提偈》曾有“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的诗句,而王维的诗境正是如此。回归本心便能悟佛法,因此面对自然美景时,诗人选择了“离去”。

《绿山雀》不像《鸟鸣涧》表现得那样超脱、疏远,而恰好相反,华兹华斯采用了“瞬时捕捉”的视点方法,目光所及之处,都让人觉得画面丰富、情感充沛。对比诗歌开头,“雪白的花瓣轻轻飘扬,从果树枝头落到我头上”,同样是写落花,华兹华斯笔下有颜色、形态、品种的交代,非常细腻;更重要的是,花落在“我”的头上,从视觉与心理上都能体会到温柔的诗意。诗歌描绘了春日和煦的景象以后,视点并没有远离,而是迅速地回归场景,目光在果园的“僻静的角落”稍作停留,再随着山雀的动静,进行了“果树——绿茵——榛树丛——阳光下——农舍屋檐”的转移。诗人不舍地用目光追随微风光影里的山雀,动情地描写着山雀飞入阳光中的景象,它自由自在、自得其乐,“如空气一般”无可束缚,羡慕与惊叹之情跃然纸上。山雀淘气顽皮、生机勃勃,是春日的馈赠。它无可捕捉,在阳光与花丛尽情嬉戏,它是诗歌的精灵,是诗人的才思的化身,是诗人远离尘嚣的慰藉。视点的轨迹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美景,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弧线。

相比较而言,《绿山雀》整首诗的主体意识非常强烈,重视人本身的思想感情的介入,强调到自然中去获得内心的欢乐;而《鸟鸣涧》则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向心求玄”的生命哲思。相对于《鸟鸣涧》的平静与寂寥,《绿山雀》的诸多细节都表现出层次感丰富的情绪。《鸟鸣涧》中的生灵,几乎是作为点缀而存在,而《绿山雀》中的景致,则处处饱含着人情味——山雀被亲昵地称作“幸运儿”“小客人”,花木禽蝶被戏称为一双双“情人”。在语言表述方面,与《鸟鸣涧》的淡泊不同,《绿山雀》洋溢着一股浪漫的热情。诗歌中不断切换的抒情主体“我”“你”“它”同样也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喷涌,时而洋溢着欢快的情调,又时而引发关于生命的忧思,而那些隐秘的忧思,经由华兹华斯跨时空多重经验介入的处理方式,变得更加耐人寻味。由此可见,《绿山雀》所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与融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人,是主动与自然相处的人。《鸟鸣涧》则不同,该诗表现了人的离席,即人在自然场域外或主动地疏远自然,和自然保持审美距离。

作者简介

陈秀逸,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山雀视点
自深深处
微视点
春天的布
家有什么好
An Analysis on William Wordsworth’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环境视点
The Study of “The Daffodil”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杜鹃的圈套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