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声乐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2020-09-22门玉茹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

门玉茹

摘要:中国音乐经过几千年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声乐作为中国音乐中最具代表、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科独立的、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回首过往,在中国声乐发展的历程中,学堂乐歌对中国声乐发展的推动与促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学堂乐歌的背景,举例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成就,从而了解学堂乐歌对中国声乐发展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中国声乐;影响与作用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声乐教育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和转折点,它吸纳了西方的声乐乐文化,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的新纪元。从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理论知识、演唱演奏形式、记谱读谱方法,到各类乐器被引入中国,都对中国声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创作艺术歌曲、儿童歌舞剧、电影歌曲等,他们借鉴、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探索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语言,也加速了中国音乐语言的国际化发展。

一、学堂乐歌的背景及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推动“戊戌变法“运动,倡导”废科举、兴学堂“,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尤以日法为学习对象,倡导在学校中开设乐歌课。如清政府中的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一批仁人志古创办了一批新学,在新学里开设唱歌课。当时任湖广总瞥的张之洞,创办了一批湖北师化学校和高等小学那样的新学,并在设立的唱歌课上还用了他自编的《鄂督张宫保新制学堂唱歌》作為教材。再如。1891年,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已经将音乐列入西学课程范围。1898年,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塾中设置了琴科。这些乐歌或音乐课的设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使学堂充满了生机。此外,一批主张以教育救国、以音乐后蒙教国民意识的音乐教育家,如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纷纷投入创作,或借日本或西方等国家的歌曲旋律填词,或自己动手谱曲掀起了学堂乐歌的热潮,留下了许多具有极强艺术价值的优秀声乐作品。

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一)沈心工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音乐教育家,启蒙音乐家。他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 180 余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之先驱。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且多处教授、推广。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中国声乐作品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李叔同

李叔同,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更名岸,字息霜或惜霜。在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之际,李叔同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他的贡献实际上有了拓荒性的意义。在汪毓和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书中,在对清末民初的歌曲作者作了一番对比介绍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总之,李叔同的许多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是超过了同时代的人。”他还创办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传为佳话。李叔同的声乐思想,对于我们总结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经验,深入挖掘民族声乐文化优秀成果,大力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无疑有着一分积极的意义。

(三)曾志忞

曾志忞,字泽民,又号泽霖,1879年生于上海。1901年赴日留学,次年参加沈心工发起组织的“音乐讲习会”,1903年于东京编印出版的《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其中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刊印了《练兵》、《游春》等6 首歌曲,这是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展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他是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时代———“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之一,尝试创办近现代音乐学校的先行者和少年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为西洋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新声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学堂乐歌在中国声乐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学堂乐歌是在一种矛盾与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受到文化碰撞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它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各类思潮裂变与变革的结果,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可以说学堂乐歌也是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的“孕育期”,尤其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不完善,音乐理论和教材不普及的情况下,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声乐教育,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向前推进,并朝着专业声乐教育的方向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近现代专业声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现代声乐的百年风雨发展历程之中,学堂乐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作为维新思想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具体体现,对促进中国近现代声乐文化的发展及声乐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对当代中国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正确的反思和引导,我们在努力学习先进的外来声文化乐精华的同时,同样要大力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真正的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研究与分析学堂乐歌对中国声乐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我们也该反思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声乐乐教育的方法及意义并把学堂乐歌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实践中才行。

参考文献:

[1]罗旭.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J].成功(教育).2013(20):270.

[2]郭鹏珍.学堂乐歌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