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构建

2020-09-22刘严宁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实践性

刘严宁

摘 要:习近平青年思想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怎么样培养青年”三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要义是:青年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青年的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习近平青年思想的引领下,从信任青年、青年引路人和立德树人三方面重构对高校思政课堂的认识,构建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在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针对性与亲和力的统一中突出价值性、实践性和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思想;高校思政课;价值性;实践性;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116-03

如何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思政课一直以来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要以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为基础,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力,激发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把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理论方法和价值观念,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建设,既是思政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效路径。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的核心要义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当代青年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怎样培养青年”三个根本性问题。

1.青年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青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也是他对“为什么要培养青年”这一问题的回答。“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4以青年为主体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篇章。此后,青年在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满怀理想、勇往直前、不怕牺牲、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2]8这就决定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当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匯期,“中国青年的方向和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4]。

2.培养青年的目标: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3],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期待,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问题的回答。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青年一代提出五点希望: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四点要求。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提出“十六字诀”,即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些概括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什么样青年的多维度思考。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青年的目标做了更全面系统的论述,即要把青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有两层内涵:第一,我们不是把青年培养成一般的、能够从事某项工作、适应某个岗位要求的人,而是要把青年培养成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整体素养,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

3.教育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就是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25因此,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青年的价值取向的养成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2]38-3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下的高校思政课堂的再认识

1.信任青年:对高校思政课堂主体的再认识。如何以新时代的要求和眼光看待当代青年,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的重要前提。一些学者、社会舆论基于某些青年个案,对青年群体做了贴标签式的描述,当代青年被称为“精致利己主义者”“佛系青年”等。与此不同,习近平总书记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青年,以赞扬激励的话语教导青年,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他曾深情地说:“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九五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2]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全面概括了当代青年的特点,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高度认同与赞赏。习近平总书记还用了三个“未来和希望”、两个“最”、三个“者”对当代青年做了准确定位和高度评价,即:青年是国家、民族和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青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这些论述启发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当代青年,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尊重青年、欣赏青年、信任青年,发现、挖掘青年身上的闪光点。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信任青年能够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整体评价,积极主动革除对青年的各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深入了解教学主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青年引路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再定位。面对新时代的青年,高校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3]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这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是一个青年学生“引路人”应尽的职责。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了“引路人”的概念,即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是引导青年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关键引路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成为学生真心认同的人,成为学生想成为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青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3.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再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做了论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因此,高校思政课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红线,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学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统一于立德樹人这一根本目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一代,把青年一代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的选择都要服从于、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都要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支持性要素。

三、以习近平青年思想为引领,构建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

以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构建,其实质是要以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助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青年思想为指导,突破课堂单纯强调理论灌输、知识传授、教师唱主角的固有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性变革,要把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立德树人的孵化器。

1.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突出价值引领。要切实避免把思政课教学单纯知识化的倾向,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突出价值引领,核心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具体来说,就是把“中国梦”作为引领青年发展的目标指向,引导青年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大我与小我结合起来,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要立志做大事”的论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引领青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高校思政课课堂要针对新时代青年的新需求,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元素,积极回应学生思想上的疑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才能把思政课堂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话语系统、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能够有效接受的话语体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现教材内容向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针对性。

2.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突出实践性。要在实践、理论再到新的实践的理论发展逻辑中讲理论。既要讲清楚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生成,又要讲清楚理论怎样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实践发展,新的实践又怎样催生了新的理论。在教学中要把理论问题的阐发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在实践与理论的交互运动中把握理论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科学内涵、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比如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福建、浙江的实践经历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实践结合起来,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著作《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与党的十九大报告贯通起来理解。突出实践性是因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与现实、实践具有内在关联。思政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既有高屋建瓴、透彻精当的分析,又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做到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实践历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支持性资源。从1969年1月到梁家河插队到1975年离开梁家河上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在校大学生大多在18—22岁之间,年龄相似,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经历能够成为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极具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经典案例。

3.坚持针对性与亲和力相统一,突出针对性。思政课要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新特征,针对党的最新的理论创新实践及其成果,针对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针对价值多元、波涛汹涌的社会思潮,针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国际局势等。所谓亲和力,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教学内容与青年成长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把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定位、对青年的期望和青年的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让青年有被尊重、被关注、被需要的切身感受,激发青年成才报国的志向和决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学不是与他无关的、外在于他的一些空话、大话、套话,而要成为解决思想困惑、成长烦恼的及时雨。精准把握青年的认知规律、理论需求、现实需要,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能建立起课程与青年之间的相关性,才会有实质性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极具亲和力的语言风格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起到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讲故事、用典故、举事例的方式抓住听众;用白话、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用聊天、谈心的语气润物无声、触及心灵,同时又古今中外、广征博引,让人如沐春风。习近平总书记切近青年、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对于如何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把理论化的表述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表达,对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构建极富启发意义。高校思政课堂有了这种语言风格就能让思政课真正说得上去、說得下去、说得进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习近平青年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路线,科学把握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认知规律,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从习近平青年思想中获取引领性、支持性资源,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在双向融通中实现高校思政课魅力课堂的构建,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新华每日电讯,2019-08-1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