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感恩教育跑偏了

2020-09-21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儿子孩子教育

刘律廷

主持人语:

作家梁晓声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們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家长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缺乏感恩教育,孩子不懂得感恩,就会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管先生,灯光设计师)

我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因为从小被娇宠,脾气特别大,天天都有让他不满的事,似乎我们付出再多都难以满足他的要求。

有部电视剧叫《带着爸爸留学》。剧中孙红雷饰演的爸爸不放心儿子去国外留学,一路陪伴、照顾。可儿子不领情,失恋了闹情绪,挂科了闹情绪,深更半夜把爸爸丢在异国的旷野里。当得知自己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时,他更是怨天尤人。爸爸忍无可忍,责问儿子:“我们欠你了吗?这19年我们竭尽全力爱着你,我们不欠你什么!”他骂醒了儿子,也提醒了我——必须教孩子学会感恩,否则孩子会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随即,我有意做了以下几件事:

设置“感谢瓶”,跟孩子一起坚持感恩21天。

我和儿子商定一起做一个游戏,名为“我们的感谢瓶”。游戏规则是,每天画出或写下自己想感谢的人或事,并放进瓶子里,坚持做21天。他陆续写下了以下感谢的话:“感谢老师今天教了我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感谢同桌送我棒棒糖。”“感谢外婆给我做好吃的鱼。”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不会写的字,他就用拼音代替。

我每天也有要感谢的人或事,比如同事 李姐帮我制作表格,我很感谢她;小区管家帮我把快递送到家,我很感激;等等。我还有意当着儿子的面说出感谢的话,比如妻子为我捏捏肩膀,儿子给我端杯水,我都大声说“谢谢”。我以身作则,及时表达感恩之情,加上家里有着浓浓的感恩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有一天我感冒了,让儿子陪我下楼取网购的生鲜。见到送货员,儿子脆生生地说:“谢谢叔叔!我爸今天嗓子哑了,我替他说谢谢。”送货员先是一愣,接着就开心地笑了,我儿子也笑了,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愿意表达感谢并善于表达感谢的人,会生活得更美好。因为他们对幸福的感知力更强,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感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恩风声琴声。

我每天去幼儿园接儿子,会领着他步行回家,一路上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物。春天,我们为鲜花满径感恩;夏天,我们为声声蝉鸣感恩;秋天,我们为蓝天白云感恩;冬天,我们为皑皑白雪感恩。

路上有一户人家,时常传出叮叮咚咚的琴声。儿子会驻足聆听,当琴声停下时,他会对着窗口说:“谢谢!真好听!”

感恩家人,把爱勇敢说出来。

央视有一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很感人,也让我深有感悟:表达感恩,真是一种心灵健康与彼此相爱的传承。恰好有一次,幼儿园给孩子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给老人洗脚。在我们的劝说下,我父亲脱掉皱巴巴的袜子,让孙子给他洗脚。我儿子发现爷爷左脚上有个伤疤,很好奇。爷爷告诉他:“你爸读高二那年,为了抢收稻谷,我一连收割了两天,实在太累了,不小心被镰刀割到了脚,留下了这个疤。”

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那些年,真是辛苦您了!”说实话,我不是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尤其是对有些古板、严肃的父亲。说出这句话,我真有点难为情,但我父亲听了却很高兴,说:“辛苦也值得,你和你弟都出息了!”

就这样,我身体力行,勇敢表达对家人的爱。幼儿园的作业也变成了增进家人感情、彼此表达谢意的好机会!

尼采说:“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父母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爱与感激,孩子爱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快乐。如今,我儿子已经比以前懂事多了,不但不再总是发脾气,而且懂得了关心、体谅我们。

把感恩教育当成功利手段,或进行道德绑架,都难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原始情感

(孙女士,35岁,工厂生产总管)

我非常希望我儿子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此特别注重培养他的感恩品格。但我发现,当下有很多感恩教育跑偏了。

我儿子今年6岁,我给他报了一个篮球俱乐部的儿童篮球训练班,学费不菲。母亲节那天,儿子送给我一张印着俱乐部LOGO的卡片,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虽然打球很辛苦,但是我感恩,我要让你的钱不白花。”

这不是我儿子说话的风格,他为何写这些?他解释说:“为了兑换积分,必须一字不落地按教练说的写。”我恍然大悟:这是教育机构在“消费”孩子的感恩之心。这种貌似感恩教育、实为商业营销的方式让我很反感。

暑假,我老公决定给儿子报名参加一个“行走感恩营”。老公说:“孩子不知感恩,是因为生活太舒坦了。不知什么是恩,何谈感恩?当孩子日行十几里,脚底磨出水泡时,会觉得能休息一下就是值得感恩的事。”

儿子去参加夏令营的第三天就生病了。我当时出差在外地,当我出差结束赶回家时,发现儿子瘦了一圈。儿子跟我讲了夏令营活动的各种细节,我觉得很不对劲。上网一查,主办活动的机构居然有“前科”,其创始人曾以帮孩子戒网瘾为名带孩子步行拉练,类似于魔鬼训练,让孩子备受折磨后“幡然悔悟”,结果导致一个孩子差点丧命。

适当吃苦有益于孩子成长,但吃苦与感恩我认为不能画等号。有些孩子在夏令营表现得脱胎换骨,感恩父母,只是想通过“演戏”达到“早点回家打游戏”的目的。网上报道某些机构让学生集体在操场上给父母洗脚、向父母磕头,我很不赞同。因为孩子是人,有思想,有尊严,对父母感恩不是表演。不能把感恩当成一种功利手段,或进行道德绑架,因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原始情感。

我觉得最好的感恩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把生活的原生态展示给孩子。一方面,我们要对配偶感恩,对父母孝顺,给孩子做榜样。另一方面,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就包办代替。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了解父母的艰辛,体会生活的不易,他们才会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并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不能只耍嘴皮子,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双向感恩,多向感恩,用实际行动感恩

(齐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很多人通过“辨对错”“讲道理”教育孩子,希望借此帮助孩子懂得感恩。每当孩子与父母发生分歧,说几句发泄情绪的话,或者不顺父母的心意,就会被指责“不懂感恩”。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发泄情绪跟懂不懂感恩无关,父母动辄上纲上线,无疑会给亲子双方带来困扰——孩子因为被父母误解而痛苦,家长则觉得自己越付出越被辜负。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双向感恩,多向感恩,用实际行动感恩。

调查显示,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会越懂得感恩。父母经常表达对家人的感谢之情,孩子就容易获得良好的自我形象,更容易善待身边的人。

感恩是一种情绪的流淌。孩子快乐成长,保持身心健康,与身边的人互动良好,自然会萌生感恩之心。家人之间彼此相爱,彼此感恩,能够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提升全家人的幸福感。

打压与体罚,跟感恩教育背道而驰。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情绪波动,发生冲突,说出悖逆顶撞的话语等。家长不应上纲上线,更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心理学家认为,打压与体罚会导致孩子共情能力低下,同理心差,进入学校或踏入社会后会被人际关系所累,也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

在第二个案例中,家长对于“吃苦教育”的思考很深刻。有些孩子但凡受点委屈,就感觉全世界都欠他。这种情况下,光让孩子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地引导、陪伴孩子,否则孩子“行为变乖”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要适度示弱,适度放手。

感恩教育要激发孩子爱的动力。作家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写道:“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那样的时刻,突然想快点长大,庇护父母,像他们曾经庇护我们那样。”网上曾有一张被多次转发的地铁抓拍:在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努力踮起脚,抓住拉环,咬紧嘴唇,用力保持平衡,只为支撑起倚靠在他身上小睡的妈妈。他看到妈妈也有依靠自己的时刻,心头肯定陡然升起一股担当的愿望与感恩的情感。

当父母适当示弱,让孩子看到生活的艰辛时,孩子才能够有机会接触生活的真相,發自内心地愿意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太多中国家长习惯于默默负重前行,刻意留给孩子一片岁月静好的假象。殊不知,这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习惯于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哪里还会懂得感恩?只有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他们才会生发出真实的感恩之心,成为一个感恩他人、造福社会的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儿子孩子教育
打儿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