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力部字蕴含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2020-09-21刘德临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范畴图式

【摘要】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语言的认知分析,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主要就是从人的心理感知角度来分析语言现象。古人是根据生活体验和社会需要,运用认知能力来造字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力部字的排列、说形与释义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隐喻、意象和图式的概念。

【关键词】范畴;隐喻;意象;图式;“力”部字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实用而又系统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创立部首,说形、释义、注音的字书,是古文字资料的宝库。《说文》将汉字归纳为540部,每部各建一首,同首者统摄其下,对于每个部首下所列字的解释又与部首的形体和意义相关,像女部字,基本上是跟“女”的形义相关,力部字也基本上跟“力”的形义相关。字的本义,引申义,字形演变等等,这些都贯穿着人的认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方式,处处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本文是将《说文》中的一个部首的字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融合,也就是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隐喻、意象、图式概念对力部字的形义进行解读。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语言的学习及其运用都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王寅在《认知语言学探索》中综合当前知名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认为语言的认知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形成概念、想象或者思维来获取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形成语言。它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跟人的主观认知密切相关,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就像“劣”字,“弱也。从力少。”古人认为力量小就是弱小的表现,这就是将人的主观认识与人的切身体验结合来进行的合理的解释。后来又根据“弱小”的意义,引申为劣低,也是跟人的认知有关,因为“弱”本来就是不好的那一面,很容易与本义联系起来。

二、范畴

简单来说,范畴就是类别的意思。许慎《说文》的整体编排蕴含着范畴的概念,确立了“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不相杂测”的原则。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就是根据特征的异同把纷繁复杂的事物、事件和属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运用语言符号对其所处的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一个一个的概念系统,在人类语言中体现为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说文》中的一个部首就代表一种语义范畴。“力”部字位列《说文》卷十三下,共44字,从“力”之字,都跟“力量”和“力气”有关。因此,“力”部就代表了“力量”这一语义范畴。“力”处在社会这个大范畴之中,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力部中,主要有象形、会意、形声三大构形方式。以“力”字为一个点向外延伸,“力”部下大多数的字的释义都与它前面的字的释义承接,就像是密织的网一样,它们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体现了其内部的系统性。比如,《说文》中对于“力”的解释有“治功曰力”,在它之后的“勳”和“功”都与国家的功劳有关系。“助”字是“左也”,在它之后的“勴”字是“助也”,它们都是佐助的意思。在“力”部字之中,许慎又有意识地将字的意义分成了几个小的语义范畴,例如:《说文》中的“勩”“勦”“劵”“勤”都释为“劳也”,都有辛劳,疲劳的意思,只是声符不同。“恊”“協”“勰”这三个字《说文》的解释分别为“同心之龢也。从劦心。”“同眾之龢也。从劦十。”“同思之龢也。从劦思。”,都有共同的意思。

认知语言分析在《说文》中还涉及一对重要概念是“基本范畴”和“典型范畴”。基本范畴指的是给事物分类时选择的概括表达层次。典型范畴指的是从模糊的概念中提取出来的某些代表性特征。“力量、力气”是基本范畴,像“勍”“劲”二字在《说文》中释为“彊也”,是强劲有力的意思。前面所举的“勩”“勦”“劵”“勤”这四个字是辛劳的意思,“辛劳”与“力气”相比,意思上多少有一些差别,所以我们可以把“辛劳”认为是典型范畴。范畴实际上是围绕典型来建立的,典型是认知上的参照点。我们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力气”和“辛劳”这两个范畴有一种层级关系,“力气”是“辛劳”的上位范疇,反过来说,“辛劳”是“力气”的下位范畴,还包括其他的与“力”有关的意义,如“共同之义”,这种层级结构的科学基础就是“类包容”。

三、隐喻

隐喻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它是一种很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例如“力”字,《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禦大災。”其本义应该是一种名为“耜”的农具,因为“力”与“耜”的读音关系密切,而且甲骨字形与“耜”很像。古代需要有力气的人用耜耕田,所以有“力气”的意思,这是用农具这个东西投射为人的力气,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隐喻另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约定俗成的,它是在自发的、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隐喻是具有思维性的,是基于体验的,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我们能自动地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信息,把它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词义的引申也可以通过隐喻,文字的意义有很多,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和假借义,词义之间相互联系,它们构成一个词义系统。如“勃”字,《说文》:“排也。从力孛声。”其本义应为“推动”的意思,表示推重物。“推”一般都是向前推动,会产生新的事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事情都会朝着好的一面发展,如“推陈出新”一词,因此,“勃”字引申为“兴起”。新事物兴起之后必然会发展到顶峰,所以又有“旺盛”的意思,如现在的“蓬勃”一词。又如“加”字,《说文》:“語相譄加也。从力口。”本义是夸大的意思,在话语上加些修饰就是夸大,引申为“增加”。说话说过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就会物极必反,变成恶语。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又引申为“欺凌”。不管做什么事情,你都需要坚持,一点点地往上加,就会出现量的质变。日积月累才会厚积薄发,因此,又有“超越”的意思。这两个引申义正好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事情都有两面性,体现了人的逻辑思维和认知,又蕴含着一种哲学的意味。

自然语言中有很多现象可以通过隐喻的作用来分析和说明。复合词可以分析为是通过两种隐喻形式构造的:一种是“零部件式”的隐喻构造,即整体就是由部件组配而成,因此复合词的意义等于构成语素意义的相叠加。如:《说文》中对“勠”的解释为“勠力、并力也。”“勠”就是并力的意思,“并力”就等于“并加力”。還有一种是“脚手架式”的隐喻构造,构成语素就好像是盖楼用的脚手架,楼房盖成后脚手架就可以撤去了。如“勇”字,《说文》:“气也。从力甬声。”就是勇气的意思。“勇气”一词的整体意义就要大于组成语素的意义的简单叠加。

四、意象和图式

“意象”和“图式”是认知语言分析中的一对重要的概念。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凸现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现象。意象涉及“物像”和“背衬”的概念。意象中凸现的部分叫作“物像”,不凸现的部分叫作“背衬”。认知域就是“背衬”,据以建立的概念就是“物像”。“勞”字,《说文》:“勮也。从力熒省,焱火燒冖。用力者勞。”依照甲骨文的字形从二火从衣,衣服中有小点,像缝缀的样子,有火下缀衣辛劳的意思。古代的时候,母亲每天从早忙到晚,打柴,做饭,洗衣服,操劳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为了家人的生活默默付出。等到晚上家人都睡下了,又开始将家人脱下的衣服拿来缝补,十分辛苦,后来“劳”字又加力符或者是心符,泛指一切辛劳。这里的背衬是一切辛劳,物像是缀衣的劳苦。认知域是最基本的心理构造物,辛劳的意义,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到的,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图式是意象的一种,指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说文》中“男”字的解释为“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於田也”。甲骨字形是拿着耜耕田,古代在田地耕作的大都是男性,拿着扫把的是妇女,男主外,女主内。人们在耕作时一定是拿着耜在田地中,因为人拿着的“耜”是活动的,它要比一片田地更显著,所以“耜”是物象,“田地”是背衬。

“意象”和“图式”具有完形结构,是一个有意义的统一整体。《说文》中“劦”字的解释为“同力也。从三力”。甲骨文的字形是三个耜,这时眼前便会浮现出古人同时拿着三个耜进行耕作的画面,是共同用力的意思。一个“耜”是“力气”,三个“耜”就是“同力”。因此,“劦”字的意义是由三个“力”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种意义关系的整合。

前面所举的“恊”“協”“勰”“劣”包括“劦”与“男”都是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起来,把它们的意义合起来表示新字的意义。会意字的构字体现了概念整合理念。

古人除了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知世界,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说文》中的“力”部字与古代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社会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都是以农耕为生,因此农业比较发达。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需要力气,劳动久了就会变得很疲劳,很辛苦,如“劵”“勤”等字。人只要有了力气可以行动起来,如“動”“勃”“劫”等字。一个人力气大就会变得很强,如“勥”“勍”“劲”等字。力气小就会变得很弱,如“劣”字。人的力气都往一处使,就能同心协力,一切都会很和谐。如“恊”“協”“勰”“劦”“勠”字。有了力量,你就会勇敢,甚至能成就功业,如“勇”“勳”“功”字。在古代,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地位远在于女性之上。古代男子需要参军打仗,必须要有能力,要具备勇敢、团结的品质,这样才能战胜敌人,获得军功,保卫国家,为祖国争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字的意义,贯穿着古代人的认知和思维,并且都是基于体验之上。字的形义演变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而变化。

五、结论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探求《说文解字》中对“力”部字的排列、释形与释义是如何体现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的,主要从范畴、隐喻、意象、图式这几个概念去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从古代贯穿到今天,与人的心理感知、思想观念、亲身体验、社会发展等有密切的联系,蕴含着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思想,体现着古人对世界的思考。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学这一领域,还有其他方面,如解释文字的意义赏析文学作品的内容等等,这些也都涉及语言,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字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的。虽然认知语言学是在20世纪形成的,是西方的理论,但是,从文字角度看,我国古代早就开始意识到感知和体验与语言的关系了。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季旭昇.说文新证[M].台湾:艺文印书馆,2014.

[6]王娜.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5):77-80.

[7]郭端平.《说文解字》力部字研究[J].名作欣赏,2018(24):144-145.

[8]刘甜甜.《说文解字》词语意义的认知思维[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6):96 -102.

[9]卢凤鹏,姚弛.试论《说文解字》基本层次范畴义符认知特点[J].毕节学院学报,2013,31(3):96-102.

作者简介:刘德临(199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范畴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