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靠打压日企渡过“半导体危机”

2020-09-17宋海博

环球时报 2020-09-17
关键词:富士通东芝三菱

宋海博

美国政府近来频频使用行政手段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其实这个套路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就“享受”过这一待遇。

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电子技术和产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布局发生极大改变的时期。原本在计算机领域较为落后的日企抓住半导体这个新兴领域,在日本政府牵头主导下,由东芝、日立、三菱、NEC和富士通五家公司组成产学研联盟,大力在半导体芯片方面投入资金。到1980年,日本企业已拿下近30%的半导体芯片市场,对美国IBM等老牌企业形成严峻挑战。1981年,AMD公司被迫裁员1100人,亏损5000万美元。1982年,英特尔公司也被迫裁员2000人。面对日本企业带来“半导体危机”,美国政府出手了。

美国政府最初是通过各种途径抓日企的“小辫子”。首先中招的是日立和三菱。1981年,美国政府利用两家日本公司急于得到IBM最新计算机操作系统情报的心理,指使联邦调查局官员伪装成与IBM有合作关系的咨询公司高管,与两家日企接触,暗示可以代为窃取IBM操作系统的机密。日立和三菱果然上当了。经过半年的秘密调查和情报搜集后,1982年6月23日,6名日立和三菱的驻美高管被联邦调查局逮捕,另有12名职员被通缉。三菱和日立的日本母公司在美国压力下,被迫与IBM达成和解。在认罪的前提下,这两家日企与IBM缔结了支付技术使用费的合同。不久,另一家计算机制造企业富士通也与IBM缔结了相关协议,承认IBM对其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美国人小试牛刀,旗开得胜。

这场风波看似雷声大雨点小,美国政府亲自出手却没有拿到什么好处,但事实上对计算机产业未来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其时计算机产业仍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计算机系统正在由原始计算机语言向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过渡,谁率先推出真正的操作系统,谁就能制订日后计算机世界的规则。日企在这一领域的急于求成被美国政府利用,彻底丧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机遇。如果日企当初自主开发操作系统,今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格局可能大不相同。

接下来另一棍打在东芝身上。1986年,美国得到举报,东芝公司不顾美国禁令向苏联出口4台高精度机床。美国政府立刻对东芝展开为期一年的暗中取证,并向日本政府施压。最终日本政府不得不自己动手,逮捕了东芝的部分涉案人员。借助这个天赐良机,美国政府对东芝进行了多轮制裁。其中最有力的包括禁止一笔价值150亿日元的东芝电脑对美出口协议。受此打击,东芝的电子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虽然事后靠其他手段慢慢恢复元气,但东芝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衰退已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康士伯公司自1980年起就将机床卖给苏联,英法直接向苏联贩卖军事装备,但美国对此却从未计较。

然而这样的“零敲碎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衰退。美国转而利用对日本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强迫日本政府在政策上“自我阉割”。1985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以“影响国家安全”为名,游说美国政府对日本半导体企业实施反倾销调查。美国政府顺理成章地于1986年认定日本半导体存储器存在倾销行为。在美国的高压之下,美日于当年9月签署《半导体协议》。这是美日半导体竞争中一个关键性文件,其中规定日本停止在美国的“半导体倾销”,售价不得低于所谓“公平价格”,而且美国企业必须获得日本市场20%的份额。

这一文件与前一年美日签订的《广场协议》形成联动。原本《广场协议》就导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急速上升,《半导体协议》规定最低价格后,日本半导体在美国市场上再也无法以质优价廉打开销路。同时,美国政府否决了富士通对美国老牌计算机企业仙童公司的收购案,断绝了日本半导体企业“借尸还魂”的后路。

在这一系列政府层面的打压下,日本半导体企业在美国市场全面退潮。美国则凭借仿照日本模式组建的14家半导体企业联盟,成功“收复失地”,并且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出口国,成功渡过这次“半导体危机”。▲

猜你喜欢

富士通东芝三菱
超算“心脏”
一扫沉寂
东芝Q300系列固态硬盘
《日本经济新闻》
三菱重工或将再次放弃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富士通极速版256GB
东芝Q Pro 256GB
富士通的神话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