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及呈现方式

2020-09-17邹晓娟

初中生世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守法正文民法典

■邹晓娟

2020 年5 月28 日,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民法典共7 编,1260 条法律条文关系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也规范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要想实施好民法典,我们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进每一个公民心中,让每一个公民发自内心地尊崇和遵守民法典。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公民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教育,所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承担着普及民法典的重任。本文将分析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希望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有34 处涉及民法典内容,七年级教材6 处,八年级教材最多,有26 处,九年级教材2 处。其中涉及的具体法条一共有31 条,其中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出现了7 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出现了5 次,财产权利平等保护出现了4次,知识产权、名誉权分别出现了3 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肖像权、诚信原则、绿色原则、平等原则、违约责任、拾得遗失物的返还等内容分别出现了2 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父母子女相互继承权各出现了1 次。从整体上来看,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选择涵盖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7 编,其中,人格权、婚姻家庭涉及最多。这样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在需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民法典法律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关切的问题,规范指导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民法典的部分内容及呈现方式列出表格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民法典法条第1067 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七(上)第7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第2目“中国人的家”相关链接:婚姻法第1034 条“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第1067 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对应教材内容第990条“人格权定义”第1034条“个人信息的定义”第1067 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第1068 条“父母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第1002条“生命权”第1079条“诉讼离婚”第109 条“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1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109 条“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1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1019条“肖像权消极权能”第7条“诚信原则”七(上)第7课“亲情之爱”第3框“让家更美好”第2目“和谐家庭我出力”七(下)第9 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 框“生活需要法律”第1 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探究与分享:内容与法律对应七(下)第9 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 框“法律保障生活”探究与分享:人格权、个人信息立法工作七(下)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第2 目“感受法的关爱”相关链接:婚姻法七(下)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框“法律为我们护航”第2 目“感受法的关爱”探究与分享:小强的案例七(下)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2框“我们与法律同行”第1 目“学会依法办事”探究与分享:小宇的爸爸八(上)第2 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 框“网络改变世界”第3 目“网络是把双刃剑”探究与分享:李某捏造网络谣言八(上)第2 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 框“网络改变世界”第3 目“网络是把双刃剑”探究与分享:个人信息泄露呈现方式文字法条文字正文文字举例子文字+图片法条文字案例文字+图片案例文字+图片案例文字+图片案例文字案例八(上)第2 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2 框“合理利用网络”第1 目“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探究与分享:小林同学的照片八(上)第4 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3 框“诚实守信”第1目“诚信无价”相关链接:诚实信用文字举例子11文字法条

12 14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 目“违法无小事”探究与分享:镜头1 遗失物15 13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目“违法无小事”相关链接:民事责任17文字+图片案例+法条文字法条18第314条“拾得遗失物的返还”19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与分享:违法行为20文字+图片案例21第179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579条“违约责任”第1019条“肖像权消极权能”第1185 条“侵害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22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相关链接:民事权利、合同第5章“民事权利”第4条“平等原则”第5条“自愿原则”第6条“公平原则”第7条“诚信原则”第8条“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第9条“绿色原则”16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相关链接:民事主体第577条“违约责任”文字法条第123条“知识产权的定义”第109 条“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3 框“善用法律”第1 目“遇到侵害,依法求助”运用你的经验:搜身第109 条“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文字+图片案例第113条“财产权利平等保护”第114条“物权的定义及类型”第118 条“债权的定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3 框“善用法律”第1 目“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探究与分享:镜头2合同文字+图片案例文字名词解释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3 框“善用法律”第1 目“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探究与分享:中学生小峰著作权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3 框“善用法律”第2 目“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拓展空间:继承权八(下)第1 课“维护宪法权威”第1 框“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1 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相关链接:宪法基本权利八(下)第2 课“保障宪法实施”第1 框“坚持依宪治国”第2 目“最高的法律效力”探究与分享:物权法探究与分享: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民法总则规定了物权、债权第1070 条“父母子女相互继承权”文字+图片案例文字案例文字文字法条

二、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教材中34 处民法典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笔者发现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6 种模式:

1.正文观点体现民法典内容。

如,七(上)第7 课“亲情之爱”第3 框“让家更美好”正文“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第1043 条关于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这一呈现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民法典内容体现正文观点。

如,七(下)第9 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第一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探究与分享中,列举了“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等民事行为,体现了正文观点“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举例子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具体有哪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观点。

3.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

如,八(上)第2 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 框“合理利用网络”第1 目“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探究与分享中,以案例“某中学的贴吧内,一个网名叫‘天龙’的学生,发布了大量小林同学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明显丑化小林。照片发布后,引发了一些嘲讽小林的跟帖”,引出正文“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呈现、剖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地遵守民法典,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4.民法典法条。

如,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 目“违法无小事”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5.民法典内容的名词解释。

如,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 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相关链接,“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上述4、5 两种呈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法条或者概念对正文某一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法律认识,增长法律知识。

6.民事违法案例+法条。

如,八(上)第5 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框“法不可违”第1 目“违法无小事”探究与分享,镜头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该归还失主”。

三、民法典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再思考

1.关于民法典的内容选择。

(1)内容选择避免片面性。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出生到死亡,从生活到工作,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整个人生,是帮助我们“过好”日子的法律。而现行教材在民法典的内容选择上主要偏重人格权和婚姻家庭部分,其他领域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片面性,应该更广泛地选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高空抛物伤人频发,借一万还十万,小区电梯广告受益归谁等等。

(2)内容选择避免重复性。民法典共有1260 条法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而现行教材中涉及的民法典法条只有31条。因为教材中存在多个法条重复出现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民法典内容,学习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重复性。

(3)案例的正面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呈现多数都是“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确侵犯何种民事权利或者讨论应该如何维权,得出我们要遵守法律的结论。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运用民法典维权成功的正面案例”。如,某小区居民遛狗不牵绳,狗被小区私家车撞伤后,车主被要求高价赔偿,车主从一开始想私了到决定报警,依照法律规定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面案例”的分析讨论,一方面可以澄清现实生活中关于法律认识的某些误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树立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

2.关于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1)增加“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现行教材中此种模式很少出现,而通过“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其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则可以让教材编写从案例到正文部分有一个衔接过渡;二则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增加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三则在学生利用法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增加生活化的呈现方式。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无论是哪种模式,大致都是通过文字或者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呈现的。在初中生眼中,法律知识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有的概念高度抽象,有的法律条文动辄上百字,阅读、理解都相当困难,这难免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致。因此,民法典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多样,以新颖的、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些连环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录制相关动画片,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民法典成语新说》《民法典遇上四大名著》等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及法治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学习民法典,研究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守法正文民法典
更正启事
民法典诞生
《现代畜牧兽皮》正文书写规范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争做守法好少年
伤不起的误判:被“艾滋”10年让老农“生如死囚”
户口本
大街上撒满黒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