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0-09-16斯钦孟和赵俊利宝鲁

北方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斯钦孟和 赵俊利 宝鲁

摘要:文章统筹分析内蒙古农牧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实证论述现有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和缺点,提出了建立科技助力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并说明了机制运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中还存在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不健全、科技服务激励力度不够、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稳定不紧密、农牧民合作组织经济基础薄弱、三产融合发展中加工行业实力薄弱等缺点。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扶贫产业长远规划实施方案,强化科技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关系和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扶贫 长效机制 科技助力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生态脆弱、少雨干旱是内蒙古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所以需要科技力量来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后将形成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新贫困格局。因此,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持续推动中央统筹区域分权的扶贫治理体系,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成为热门话题。内蒙古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扶贫机制、旅游扶贫机制、项目管理机制,以及建立“旅游+”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集体经济产业扶贫模式、科技扶贫与人才扶贫相结合模式等方面。当前,内蒙古迫切需要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解决产业发展内外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紧密联结问题,以发展绿色产业理念为导向,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特色产业。因此,本文以提升资本利用率,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提升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实证分析现行产业扶贫模式,构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长效机制,阐明各类机制因素的关联性和产业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助力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为推动内蒙古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2019年末,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539.6万人,辖9个地级市、3个盟,共计103个旗(市、县、区),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内蒙古重要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贫困发生严重情况,注重从顶层设计上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指导贫困旗县重新修编产业扶贫规划,对57个贫困旗县累计投入农牧业产业发展资金140亿元。经过近几年扶贫政策的实施和产业扶贫工作的精准落实,截至2020年3月,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脱贫摘帽。但是,农村牧区脱贫人口存在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低、现代农牧业专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存在返贫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1.《内蒙古统计年鉴》(1986-2019);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2019);3.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印发2020年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10大行动计划》的通知;4.国家与内蒙古第十五至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农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的40%上升到2019年的55%,虽然在此期间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在2019年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4.2个百分点。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不稳定,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从2011年年末的6.0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93万人,仅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3.6%,这种少而不稳定的态势成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短板。因此,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坚强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扶贫产业,扶持贫困户不落队,并培育他们融入生产者队伍中已成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挑战。

三、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实施从国家到地方自上而下的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机制,自治区政府组织成立科普专家团,通过集中讲授、实地指导的方式培训农牧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基层产业指导员,推动合作组织、示范户、示范园发展,扩大现代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扶贫产业经营主体的帮扶企业或者合作社承担100%的风险借贷贴息贷款,创造了贫困户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创业、务工机会以及优价收购受益机会。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模式具有目标明确、科研院校专家指导针对性强、扶贫产业具有良好经营理念和社会效益、扶贫产业经营理念生态化、经营主体年强化、经营者年轻化等优势。但是,各级政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不健全、科技服务激励力度不够、扶贫产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不稳定不紧密、农牧民合作组织经济基础薄弱、三产融合发展中加工行业实力薄弱等,影响着扶贫产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四、構建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根据内蒙古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建议,并绘制科技助力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框架,阐明其组织方式和流程(见图1)。框架是建议提出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上下一致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内部联结机制。合理调节和运行这些复杂的机制因素对促进内蒙古科技服务与经济建设,解决农村牧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和完善扶贫产业长远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实施方案是实现产业发展规划的计划和路径。产业规划实施方案主要是推动产业按照目标向前发展的一系列对策、措施的集合,不仅需要落实到各个产业部门,而且需要落实到空间地块,并涉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发展模式的确立、推进措施的建议等内容。目前,内蒙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扶贫产业政策制度,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内蒙古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序结合奠定了基础。基于现有基础,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总结经验,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完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和决策部署、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消费扶贫具体措施,并优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管理模式。二是强化科研院校和基层技术服务团队,特别是在基层创建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和本土化率。三是为了提高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和科技服务质量,创建科技学习、服务媒体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多样化。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农牧业经营结构和规模以及资源承载力等情况,实施动态化、系统化管理,有助于扶贫产业内外部机制改革以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政府的服务效能。

(二)强化科技服务激励机制

科技是农牧业的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产业化发展时期,农牧业更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针对内蒙古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不稳定的现状,提出以下六方面的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在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科研资金、配偶工作安排、突出贡献者奖赏等方面设立激励机制,解决科技人员经费少、收入低以及生活困难等问题,带动他们投入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二是扩大自治区农牧业科普专家团规模,科普专家团队由具有高級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组成;同时,强化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由正规农牧业专业院校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位的旗县级有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三是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由科研院校专家团负责,采取科技服务平台定期学习和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或者开展实地科技推广培训。四是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指导和媒体转播方式,长期组织开展科普工作,需要时邀请有关专家针对新研发技术和新型经营方法进行实地指导。五是科研院校专家团组建单位和技术服务中心持续改进和完善系统内容,管控系统安全,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上下一致性,并定期总结工作成效和问题,上报同一级政府部门,及时获取应对决策和措施,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六是在上述基础上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审管理机制,打造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完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关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与激励机制是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目前,内蒙古初步形成了扶贫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农牧大户)、贫困户组成的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农牧业产业经营主体。图1详细标注了三者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贫困户与扶贫企业间存在着就业培训、土地流转、托养分红、订单优价收购以及担保借贷等利益联结关系。

在传统的扶贫产业经营模式中,扶贫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农牧户间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企业与农牧户间的订单式商品合约与承租式要素合约,均存在严重投机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结关系和激励机制,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针对扶贫成效明显的扶贫企业,实施政府财政支持激励机制,支撑扶贫企业在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内部建立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参与联合体,扶贫企业可以获得更可靠的原料来源,农民合作社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服务对象,农牧户收入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形成从种养供应、生产加工到副产品开发、储藏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在此基础上,鼓励扶贫企业对外合作,发展二次加工、深加工、副产品开发,提高扶贫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主导地位。二是扶贫企业同地方政府评选产业链体中组织带动农牧户贡献突出的合作组织和家庭农牧场,实施资助基金支持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吸收更多的农牧户参与到合作组织,并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多项服务,保障优良原材料的生产和供给,提高他们在产业经营主体中的中介服务作用。三是为了保障科技、品牌、资金和服务在联合体中发挥核心作用,合作组织和家庭农牧场同地方政府评选农牧业生产过程中成功使用高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农牧户和个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实施奖励基金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农牧户进入扶贫产业经营主体,让他(她)们真正成为产业经营主体中的第一生产者、科研成果转化者。这样有助于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三产的有机结合发展,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成长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共同致富,体现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多样化利益联结和激励作用。不断探索和改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路径,解决小农牧户与大企业、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的难题,为新形势下农牧户分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途径。

五、结论

本文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成功经验、分析问题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牧产业扶贫长远规划实施方案,并绘制了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理论框架。研究结果对2020年后如何在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助力农牧产业扶贫作用,以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