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课题研究育文化自觉

2020-09-15洪秀梅

读天下 2020年17期

摘要:随着我校“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研组在专家的引领下,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融为一体,将教研活动日常化,努力实现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骨干教师在研究课型中凸显生长,在成事中成人。

关键词:放大节点;扎根日常;凸显生长;成事成人

随着我校“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研组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学习,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融为一体,将教研活动日常化,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借助放大每一个节点事件过程性价值,将平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依靠共同的研究来解决,促进“全实深”向“精特美”转变,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学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骨干教师也从开始的被动参与研究走向如今的自觉专业发展之路,在成事中成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 放大节点,扎根日常,实现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理论先行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最难的就是对语文课标准和评价的确立。教研组组织李晓莉、林巧彬等骨干教师先行解读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三表”,针对研究课型和教研组实际重新对这些评价标准进行取舍改进,突出了本教研组的评价重点,量化评价指标,并将“标准”结合到研讨课中反思、评价和重建,让“标准”落地生花。

在教研组活动中,骨干老师每次参与省市学习的活动后都以讲座,评课、沙龙等方式对组内老师进行二次培训,从“新基础教育的基本功”到“新基础背景下的评课方式”等。老师们观课有了标准,评课有了规范,骨干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表面到内化的过程。

(二)放大节点

加入“新基础教育”三年来,教研组骨干老师共上了27节区级研讨课,72节校内研讨课。我们通过“前移后续”的教研方式,即“确定主题——前移研究——正式研讨——后续拓展”四个环节,保证了研修的规范性,让研讨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有效落实。老师们观课评课上课的能力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三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各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每次区级活动外出学习后,教研组便安排第二梯队年轻教师组织大家二次学习,通过“观看录像——自己点评——分组交流——代表点评”形式,再和专家的点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开展多维度的比较。考虑到有多数老师长期任教低段或高段课程,教研组采用低、高学段的方式,形成两个议课小团队。在研讨活动中,老师们的站位高了,处理教材时能放到整体结构来分析,课前自行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类结构”“长程设计”“课堂开放”“重心下移”“资源捕捉与生成”这些关键词已深入人心,而且切实形成了自觉课后反思的习惯。

(三)扎根日常

新基础伊始,研讨课只是少数几位骨干老师的舞台,教研力量相对薄弱。之后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我们采取了“三定制”,即定时间、定主题、定主讲人。由教研组统筹安排,将备课组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到放学,时长一小时。作为主讲人,不仅在活动前要先根据教研组的读书安排,提前准备相关课例或是读书心得进行导读,做好学习内容摘录,并将每次学习的收获与体会记录下来,达到读有所思,学有所获的效果,落实读书的实效性;紧接着又采用同一备课组老师上同课异构的形式捆绑备课,即每一次研讨课的推出都由同一备课其他老师先上初建课,再由骨干老师上重建课。通过“2+4+8”的研讨模式,集思广益,让整个教研活动呈现出学习和研究的浓厚氛围。在不断地讨论中,激发了每个老师主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开课的老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历经头脑风暴,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他老师的传统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改变。

二、 研究课型,凸显生长,力求在成事中成人

(一)骨干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加入“新基础教育”课题后,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研组建设中不仅要将更多的研究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断转化成实践形态,更要通过活动发现教师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潜能,唤醒人的自觉意识,同时让每个老师都能“动”起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实现主动担当,从而推动教师的发展。在這种理念的指导下,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如李晓莉、林巧彬等老师成长起来,他们或积极参与,或由被动到主动,承担区级研讨课、各级讲座,或教学研讨沙龙主持人。三年来,他们经历了“困惑迷茫——初步感悟——学以致用——提升引领”四阶段,渐渐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发展自觉,为课题研究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影响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2017年5月李政涛教授第四次听巧彬老师的课后高度评价她“确实在长,把新基础的理念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内化为新教学的基本功。”

(二)进程推进

2015年9月,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新基础教育”课型研究理念指导下,开始了童话阅读课型研究。2017年1月,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教研组开始聚焦“童话表演”课型的研究。其中低年级着重“童话表演”。中年级以“读者剧场”的形式来演绎童话。高年级初探童话剧本习作教学,逐步实现由童话阅读向童话表演这一课型的转变。2017年9月,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把课型研究拓展为“阅读表演”课型。老师们在教学中实践、总结、梳理出该课型的育人价值、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标准等,形成研究的系列化。

2017年6月2日,李晓莉老师参加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春城校区承办的《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第二届“教育戏剧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专题研讨会》,代表我校语文教研组做了名为《编写台词,促进表达——童话表演课型下的剧本习作育人价值及其探索》的主题发言,得到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认可。

(三)成果凸显

三年“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在语文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老师们在“长”,学生们也在“长”,正如教研员蔡春龙老师称赞三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我校学生的课堂面貌、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在参加各级比赛中成绩显著。教师身兼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逐步走向生命自觉、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洪秀梅,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