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肿止痛膏外敷对缓解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肢胀痛的效果研究*

2020-09-15金吉华陈婕妤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桡骨患肢远端

金吉华,陈婕妤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上海 20150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之内的骨折[1]。该类骨折是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在急诊骨折类型中约占17%[2]。手法整复复位联合夹板和/或石膏外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手法整复复位失败、极其不稳定的骨折、累及关节内关节面骨折或桡骨远端关节面有台阶者,往往需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恢复桡骨高度及腕关节正常生理角度,保证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并避免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由于创伤及手术因素,术后患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影响患者患肢的功能、疾病预后与生活质量。西医学主要采用消炎止痛胶囊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4],而中医药的内外兼治在消肿止痛方面具有特色优势[5-6]。笔者选用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徐小云副主任医师经验效方制作的消肿止痛膏进行中药外敷,并结合中医情志护理用于缓解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患肢的肿胀、疼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60.91±11.21)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61.06±11.1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7]、各分型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科教科审批通过。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X线或CT检查确诊为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2)手术时间在伤后入院24 h内者;(3)由同组医师进行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1)开放性骨折者;(2)严重药物过敏者;(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4)皮肤破损者;(5)因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骨折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1)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瑞士Temmler Ireland Ltd.,批号:20180122):口服,每天1次,每次1粒;(2)地奥司明片(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80106):口服,每天2次,每次3粒;(3)饮食指导;(4)中医情志护理;(5)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淋巴血液回流,观察局部血液循环、肢端血供,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定时换药;(6)早期进行被动及主动的功能锻炼,如手指捻、抓、握拳等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7)使用全自动输注泵镇痛48 h。

1.3.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消肿止痛膏外敷。将野生赤小豆100 g、大黄20 g、冰片2 g研磨成细粉后,与适量甘油和冷开水调成膏状,由专人制作。均术后6 h开始,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患肢胀痛局部的皮肤,将调好的中药膏均匀涂抹在敷料上后敷于胀痛部位,避开伤口;外敷24 h后予以更换,7 d为一个疗程;敷药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1.4观察指标

1.4.1肿胀消退效果 每天在进行消肿止痛膏外敷前用软尺测量健肢、患肢同一部位的周径;更换时,则在去除原敷料局部清洁后进行测量。肿胀消退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肿胀消除程度及时间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0.3 cm,消肿时间<3 d;有效: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0.3~<0.9 cm,消肿时间为3~6 d;无效: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0.9 cm,消肿时间>6 d。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2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在治疗前、术后24、48、72 h,让患者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1.4.3住院天数与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满意度根据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测评,总分100分,每个调查表由20个条目组成,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0分)。满意度=每份得分之和/调查份数。

2 结 果

2.1两组肿胀消退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5%,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肿胀消退效果的比较

2.2疼痛NR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72 h观察组疼痛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NRS评分的比较分)

2.3住院天数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12 d,平均(7.45±1.80)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8~15 d,平均(11.54±1.65)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满意度的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创伤及术后引起肢体肿胀的原因有: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外渗到组织间隙;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应对微循环产生影响;骨折后缺乏主动有效的锻炼,肌肉萎缩,使局部静脉和淋巴淤滞,静脉回流不畅[8]。肢体肿胀一般在术后3~5 d内达到高峰,如果肿胀超过1~2周不消退,可导致患肢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是骨折后致残的主要原因[9]。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伤口疼痛,手术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使其释放乳酸、5-羟色胺、组胺和血浆激肽等致痛物质,从而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疼痛[10]。有研究表明,伤口疼痛一般在术后12~24 h内程度最剧烈,2~3 d后逐渐减轻,术后第2天的疼痛以非手术因素为主要原因,如被动体位、石膏压迫、个体差异及体位变化等[11-12]。中医学认为创伤导致局部气血阻滞,且手术是继骨折损伤后的又一个极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患者气血的流通,经络不通、水代谢不利而引起肿胀。此外,经络不通与疼痛相关,不通则痛,故术后常见肿胀疼痛,易致睡眠障碍。肿胀疼痛严重者会引起切口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延缓骨折愈合及难以愈合等并发症。

本研究采用的消肿止痛膏由本院自制。有研究表明,野生赤小豆具有散血、解毒、清热利水消肿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冰片辛苦、微寒、性凉,具有醒脑、抗炎、消肿止痛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13-15]。本研究采用的中药贴敷,是一种中医外治法,是将中药药膏涂抹于纱布或棉垫上,敷于患处,药物通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16]。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水肿得到快速吸收,缓解对神经末梢产生的刺激,降低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肢肿胀的消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消肿止痛膏外敷,可有效缓解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后患者患肢的肿胀、疼痛程度,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桡骨患肢远端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