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章有价值的情感探析

2020-09-14严令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情感

严令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情感的问题。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教学中切实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把握文章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情感源流开掘

中学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只有把握了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才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情感的“储备量”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好情感基调。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情感因素,或慷慨激昂,或沉郁凄婉,或飘逸豪放,或凝重深沉。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的基调就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如《荷塘月色》中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宁静”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不宁静”,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体味朱自清游荷塘时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笔者在教授《陈情表》时,让学生抓住“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句子,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表达出的深重的母孙情。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杜鹃枝上杜鹃啼》作者由杜鹃和我的缘分→杜鹃鸟和杜鹃花→杜鹃的别名和习性→杜鹃的神话和现状→杜鹃的趣闻和我的认识,由这一条外线引到作者自己对杜鹃的看法,引出杜鹃声并不哀鸣的看法,表现了对杜鹃的真诚倾心的喜爱。

3、揣摩语意,分辨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和动词,它们往往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倾向。《拿来主义》中的反语如“丰富”,“大度”,“国粹”等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奚落和讥讽,教学时,要抓住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蔑视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品味到那讽刺挖苦的意味。如学习苏轼《赤壁赋》一课,本人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情感的句子。学生找出来之后,把握住了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有“失落”“悲伤”“愤恨”“豁达”“坦然”。但本人又追问一句:从苏轼作为有抱负的文人的角度来讲,虽然他心胸是豁达坦然的,但这是不是他最终真正的情感呢?如此一问,经过更深入的探究,学生还悟出了在豁达坦然背后,苏轼还隐藏着深深的失意之情。

2.情感的感知、体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读中悟情。“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并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兰亭集序》是魏晋时王羲之的作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许多语句跟现代都已经不相同了,并且魏晋人的那种玄乎其玄的理论学生也不好理解,那应该怎么办呢?只有让学生反复读,背,引领他们感受作者那种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和想要做点实事的思想。读多了,学生慢慢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在作文时引用了课本上的语句。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作者主要描述了坟墓四周的环境,突出了其宁静,孤零零,并且用其他三位伟人墓的宏伟来反衬其墓逼人的朴素,流露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坟墓的朴素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坟墓在绿树荫蔽下安谧,宁静的静景。这样,学生自然由朴素美联想到了坟墓中人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3、运用多媒体激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但是我们的学生人生经验不多,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当中,尤其是一些文章中提到的人,物,景,等是他们所从没见过的,接触过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如《胡同文化》一课,南方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胡同為何物,胡同文化更无从说起了,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介绍了北京的胡同和北京的四合院并且配上了一些较为古典悠然的音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老北京,走近胡同文化。很自然地学生也对胡同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怀,那么作者的那种无奈和感伤也就不难体会了。

3.让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但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习《过秦论》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的表现来讨论一下这两个人的性格,让学生结合电视上看来或是史书上看来的对两人的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积累情感因素,让学生主动地感知,体悟,让他们作为主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把握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脉络。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志鸿主编的《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上册》南方出版社

2)丁岩、冯银江编辑的《焦点问答、语文高一年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克诚等主编的《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实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中国园丁网)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情感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台上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