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要素研究

2020-09-14于淼

记者摇篮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人文关怀

于淼

【摘 要】记者若想采到真实全面的素材,就必须对采访对象进行人文关怀。面对不同性格、文化底蕴的采访对象,在进行人文关怀时也应该采取不同方法。

【关键词】新闻采访   采访对象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指要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物质上的关怀次之),注重人自身的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以人为本。

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传播观,这种传播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新闻传播这种文化现象用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手段来有效地向受众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是针对采访对象和目标受众,以充分尊重理解关怀采访对象,向受众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来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利益,将注重采访对象自身价值和传播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和独家报道。

一、对采访对象的分类

对采访对象的分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气质类型、接受采访的利害关系和文化水平。

1.将采访对象按气质类型分类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人的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①多血质采访对象性格特点。多血质类采访对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强、平衡、灵活型(或称活泼型),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为活泼且好动,非常富有生气;情绪产生快且改变得快;表情特别丰富,经常做些可以表达情感的表情;思维敏捷;乐观、亲切的同时又夹杂些浮躁、轻率。多血质的人可以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善于交际,并自信地追求理想与事业,而一旦遭遇挫折,又很难持之以恒。

②黏液质采访对象性格特点。黏液质类采访对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强、平衡、不灵活型(或称安静型),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是沉着冷靜,情绪产生慢而且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较少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淡漠但伴随着坚韧。黏液质的人有恒心有毅力,不喜空谈,刻板遵守既往规章制度和经验。这种类型的采访对象个性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很长时间,因而也容易因循守旧。

③胆汁质采访对象性格特点。胆汁质类采访对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强、不平衡型(或称不可抑制型),其性格的特征主要是精力充沛,情绪产生快并且强烈,言语动作迅速甚至难于自制,内心易于外露,率真、热情、大方、急躁、做事果敢。胆汁质的人乐观、任性、精力充沛。

④抑郁质采访对象性格特点。抑郁质类采访对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弱型,其主要的性格特征是柔弱而且容易疲倦,情绪产生慢且强。抑郁质的人胆小怕事、反应迟缓、优柔寡断,但也感知灵敏、观察仔细、信守承诺。身处主场(自身熟悉的环境)时能更加表现自如。但在客场(陌生环境)就容易拘谨。

2.将采访对象按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分类

①采访对象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为有利。接受采访对采访对象自身有利,或是其本身是受害者(不涉及隐私情况下),或是可为自身做变相宣传,或是为了与记者交朋友等。

②采访对象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为有害。在采访违法乱纪、涉及个人隐私或勾起采访对象伤心往事时都会遇到阻力,这些情况下接受采访,一般会被采访对象认定为对自身不利。

③采访对象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为无关。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围观的目击者、新闻当事人的街坊四邻一类就属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为无关一类。但接受采访有可能引发当事人的报复,所以不同新闻事件要具体分析。

二、采访中人文关怀要素运用的方法

1.不同气质类型采访对象人文关怀的方法

①对多血质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要素运用。在进行采访时最理想的是多血质采访对象,记者在围绕采访主题进行提问时只要适时对采访对象的回答给予口头和眼神上的肯定或回应,以保持其谈话热情。一般情况下采访都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②对黏液质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要素运用。黏液质的采访对象对于要回答的问题一定是尽可能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重点要在于其所表述的观点是否客观,求证环节是重点。而求证的办法有很多,比较好用的是采访其他在现场或知情的两个以上采访对象以进行证实。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也可以通过深层次发问的形式进行证实,无论什么谎言在一个个提问进行“剥皮”时总会露出破绽。在遇到比较“圆滑”的黏液质类型采访对象时,可以采用“激将法”。设计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提问,使其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话匣子,打通新闻采访通道。

③对胆汁质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要素运用。对于胆汁质采访对象要尽量控制其滔滔不绝的回答,对于偏离主题的情况要及时把控,如果在当时的情景下打断其太突兀也可以顺其思路接话,取得话语权后再将谈话带回主题。

④对抑郁质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要素运用。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多会因紧张而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所以谈话时尽量选择其熟悉的环境,从话家常开始,取得信任后再进行相关采访。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讲,切不可在采访对象表现出紧张的时候,记者显露出急躁、无奈的迹象。这样不仅于采访无益甚至会伤害采访对象。

2.与接受采访利害关系不同的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方法

对于接受采访于自身有利的采访对象,说出被需求的信息是不难的。但记者要注意甄别信息真伪,并从真实信息中筛选出与新闻主题相关的素材。对于这一类采访对象,只需了解一般的事件性新闻素材并非难事。但如果要是做人物的专题报道就容易千篇一律,弘扬优秀事迹,创新是个难题。这时候就要记者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上,积极思考,推陈出新。

新闻事件与己无关的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积极性可能没有上一种情况高,但只要记者将说出事实的意义与采访对象讲清,获得新闻事实的难度不是很大。唯一有顾虑的就是接受采访后会受到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打击报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重心转移到对其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上,保护好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如需出图像加上马赛克,将声音进行处理,或者直接引用素材,不透露任何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信息。切实保护好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生命财产安全是记者应该做的,必要时候还可以寻求公安部门的协助。

说出事实就会危害到自身“利益”的采访对象是最难采访的,但如果是对贪赃枉法、违法乱纪的人就必须采用暗访、激将法、提问时层层逼问等一系列办法来获得记者所需。

还有一种情况是接受采访会勾起被采访者的伤心往事,或对其未来发展不利,或是对人身安全方面有顾虑,记者要换位思考,关怀被采访者切身利益。记者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自己的采访对象,决不可让善良的人因此受到伤害。电视记者在面对面采访时,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多体会受访者的心情,这样不仅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采访对象在回答提问时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

在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如果事件的当事人及其家属处境困难,不愿意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那么新闻媒体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毕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存在为了多数人的知情权而剥夺少数人的隐私权的艰难选择。

其实,很多时候新闻采访权与受访者的隐私权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做灾难性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时更要注重对受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可以在心中建立起一道防线,把握好获取信息与保护受访者合法隐私权的度,切实对采访对象进行人文关怀。遇到因涉及自身利益不配合(不触及个人隐私情况下)的采访对象,要找准角度和时机进行切入,逐步递进挖掘。也可以从其身边人着手采访,将周围群众提供的信息按逻辑规律整理好,从而逐步接近事实真相。

3.不同文化水平采访对象人文关怀的方法

有的记者欠缺职业素养,在采访时不尊重采访对象,给人一种高傲、冷漠、自私的印象。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人文关怀,就导致被采访者自尊受到严重伤害,从而拒绝接受采访,这种情况在面对文化水平较低的采访对象时经常发生。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采访对象,在采访时用语尽量通俗易懂,记者切不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而大拽行业专业术语,让采访对象听不懂,不能顺利进行采访,还可能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的印象。去农村采访,在田间地头可以与农民一样席地而坐,在农家就应像农民一样坐在热炕头,而不应给采访对象留下不适应、嫌弃的感觉。

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采访对象,比如某方面的专家,在采访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防采访时提的问题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出现最简单的术语记者却听不懂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反感,在写报道时也很可能闹出笑话甚至无意间写出假新闻。新闻造假无论是否有意,都有悖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无论遇到何等文化水平的采访对象,记者时刻都应与采访对象处于平等地位。为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在提问时应努力创造轻松的氛围,这样采访对象才会畅所欲言。

三、结语

总的来说,采访提问的技巧有很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但在采访过程中对于受众和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如果将整个新闻制作过程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采访无疑是“头颅”,而采访提问可定位为“脑仁”,因为采访提问是获得新闻素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只有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才能知道采什么,对采访对象进行人文关怀才能知道如何采。一味主观拟定新闻主题不考虑受众需要,一味自私挖掘新闻素材不站在采访对象角度看問题都是行不通的。所以,采访提问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才能为新闻节目这道美味提供最新鲜最有营养的食材。

(作者学校: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闫丹.论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传播,2011年,04期:137~138;

[2]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2013年,5期(下):17;

[4]鹿曼.解析广播新闻采访中提问的作用与技巧[J].青年文学家,2012年,27期:258;

[5]张颂,李丰,宋丽萍.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M]. 第二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6]刘志武.电视现场采访提问“出彩儿”的方法与艺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85~87;

[7]乔新生.尊重当事人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N].法制日报,2015-01-10(7);

[8]刘静.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J].科技传播,2014年,41期(下):41.

【基金项目】本文为渤海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反思与重建: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审视——基于《南方周末》特稿分析的新视角》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人文关怀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及新闻采访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