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去学 带回来研 融进去做

2020-09-14王平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3期
关键词:现场教学产业集体经济

王平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事关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实施、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为进一步发挥党校的决策咨询作用,为发展壮大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文章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和泉州市安溪县、惠安县实地考察调研及沿途收获为基础,进一步结合高平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以期能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现场教学

一、高平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举措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兴衰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它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促使其进一步发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然而,从高平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两大瓶颈。

(一)集体经济形式和集体收入来源渠道呈现单一化

在当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高平市絕大多数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靠出租集体土地,收取租金来增加村集体收入。而另一大村级集体收入来源就是财政补助,依靠上级拨款即传统的“等”、“靠”、“要”。总体缺乏村办集体产业和招商引资、投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村级集体收入来源渠道的单一化,让大多数农村从根本上丧失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也使得这些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被动。

(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双重匮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应该重视人的力量。当前高平市绝大多数农村普遍存在人口外流严重的突出问题,凡属年轻力壮者,不分男女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都是老人、儿童。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人口外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一大批懂市场、思路活、善经营、会技术的年轻人相继离开农村涌入城市。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各项福利待遇条件跟不上,不足以吸引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落后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制约。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各种公共资源很难满足当前年轻人及其家庭的现实需要。这就造成了当前高平市绝大多数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普遍面临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双重匮乏的窘境。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事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到202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重要物质基础,攻克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难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刻不容缓。为此,结合高平当地的实际情况,先后到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和泉州市安溪县、惠安县就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新思路和新启发。

(一)产业支撑

通过近半个月的走访调研发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产业是根本,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产业兴旺。可以说产业兴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农村兴。蓬勃发展的产业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大幅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发展。

实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的培斜村。这个村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当时整个村的集体年收入不足5000元。在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动下,培斜村结合本村实际,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大胆先行先试,先是在村里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竹席厂和茶叶加工厂;之后,又在捕捉市场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竹茶产业与新兴电子商务的新旧“结亲”,在村里发展起了“淘宝业”,将本村的竹席、茶叶推向了更加广阔的互联网市场;除此之外,培斜人还依托本村离城近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茂密的原始森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在调研中了解到,仅2016年,培斜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就达到了38万人次。所以培斜村由30年前的“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了今天具有竹器茶叶、电子商务和生态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支撑的“造血型”示范村,村级集体经济因此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大幅增加。仅2017年,培斜村全村社会总产值接近3.1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达到1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2万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强民富”。究其根本,就是产业的支撑力量。培斜人正是善于结合村情实际,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所以才实现了“华丽蜕变”。

(二)人才引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能脱离人这一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生产要素。然而,面对当前高平市绝大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双重外流,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留得住人?如何才能留得住人才?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大力培育发展产业就是一个关键突破口。如果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机会,并且有比较可观的收入,想必大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所以,就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言,产业支撑与人才引领的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例如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正是因为村里发展起了竹器茶叶、电子商务和生态旅游三大支柱性产业,所以才吸引了很多本村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回乡就业、创业,与此同时,还带动了多名来自其他地区的电商人才前来开店。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例。包括高平市当地集体经济发展还不错的村,比如马村镇东宅村,这个村是一个大村,共700户,常住人口达到了2000多人。其他村存在的人口外流现象,在这个村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严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村是一个传统的铸造、养殖大村,它有产业作支撑:4家上规模的铸造企业、1个10万头的养猪场和1个10万只的养鸡场。这些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本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能够留得住人。另外,这些企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上交一些厂房占地租金,或多或少可以为村级集体收入的增加做一点贡献。这些都使得该村在马村镇还算一个“经济强村”。

通过立足当前高平市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福建省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有益做法,得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产业支撑和人才引领。

走访调研发现,龙岩市新罗区委党校、泉州市安溪县委党校和惠安县委党校的现场教学基地打造得都比较成功。究其原因,他们都善于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能将之与党校的日常培训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地处福建省龙岩市的新罗区委党校,充分利用龙岩红色革命老区的历史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打造了以圣地古田、红色古镇长汀和革命老区才溪镇,还有客家文化、客家家训为依托的现场教学点;安溪是“中国茶都”。安溪县委党校依托当地的茶产业特色,最大限度地整合茶文化,继而打造了30多个教学考察实践点和15条专题学习考察路线,为外来学员学习考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这种既突出本土特色、又给培训学习增添了新鲜因素的做法非常有吸引力;还有惠安县委党校,更是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比如惠女精神的基础上,分了7个专题,打造了64个现场教学点……这些数量和质量双重优质的现场教学基地就好比是一本精品“菜单”,吸引了一大批慕名前来“就餐”的各地学员。面对外来班次的培训,他们会直接呈现“菜单”,根据培训班次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上菜”。这种做法一方面,毫无疑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培训学习更加丰富,进而促进培训效率的提高,更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宣传名片。

反观高平市委党校在借助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现场教学点这方面则相对欠缺。究其原因,不是没有资源,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有丰富的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等等,是挖掘得还不够,更没有很好地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党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首先开始致力于打磨《炎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长平之战的时代反思》两大精品课。希望在我们全体党校人的努力下,在打磨两大精品课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高平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党校的日常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高平的这两张文化名片真正擦亮叫响,让高平的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体味当地的历史厚重感,也让外面更多的人走进来,进一步了解高平深厚的文化底蕴。

立足于当前高平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首先“走出去学”——到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建省学习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一些有益之举;然后“带回来研”——将学到的经验做法带回来,与高平当地的实际情况再进一步结合、分析、研究;最后“融进去做”——在将外地先进经验做法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益做法付诸实施,助推高平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壯大。

参考文献:

[1]肖光畔.小岗村、潍坊、华西村三种农村发展模式研究[J].湖湘三农论坛,2008(01):272-278.

[2]胡学红.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学习月刊,2019(02):30-32.

[3]邵燕.全面小康视角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探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04):137-141.

[4]郑琪.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18(08):53-54.

(作者单位:中共高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现场教学产业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析中职《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导游湖南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探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