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说话:由“读者”转向“作者”

2020-09-12李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英读者神态

李萍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一个“作者”的身份去审视课文,以一个“作者”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挖掘言语特色、找准说话切入点和巧妙引导这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度说话。

关键词:深度说话;读者;作者

近年,“深度学习”一词悄然间席卷了整个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新词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度学习更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更高。

在这样大的教育环境与背景下,笔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就拿《掌声》一课来说,从教以来,笔者教过好几届三年级学生,基于对语文教学的偏差理解,都只停留在以读者的身份去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却忽视了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表达效果。于是,阅读只停留在理解感悟层面,而没有深入到語言的实践层面,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提升,也就是只会“读”,而不会“写”,只能当“读者”,而成不了“作者”。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教师用好这些“例子”,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积累规范的语言,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正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说话,可以由“读者”转向“作者”,从语言特色的挖掘、说话点的切入、引导策略的巧妙运用三方面入手。

一、挖掘语言特色,深度说话有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是这个过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透彻地感知和理解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效仿,才有机会习得。

《掌声》一课的语言特色是借助细腻的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主人公小英的细腻描写一共有三处。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小英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接着让他们找到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最后抛出问题:“小英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此时的小英在想什么?”以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边读边悟,逐渐走进小英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其中,第三处描写最值得细细品味:“虽然走上讲台只有短短的几步路,但对小英来说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对此,我提出问题:“小英在大家注视的目光下,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她在想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达的欲望极其强烈,课堂参与度极高,迫不及待地帮小英吐露心声。有的说:“出丑就出丑吧,我豁出去了。”有的说:“大家都那么期待,我怎能让大家失望呢?”更有人说:“大家都上去演讲了,我也上去吧,也许我也可以讲得很好。”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外在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个抓手,感悟到了小英丰富的内心世界。笔者以此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关注这种以人物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内心世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仿写教学做好铺垫。

二、找准说话切入点,深度说话有载体

顾黄初先生强调,“教语文”的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样“用语文”。叶圣陶先生也认为:“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今天,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感悟,更重要的是习得他人优秀的表达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落实有效的说话训练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一颗善思之心,去寻找到合适的训练切入点,让学生可以有话想说、有话易说。

《掌声》一课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和神态来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惟妙惟肖,情感真挚流露,是语文仿写训练的极佳蓝本。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在全盘考虑和深度思考以后,选取了第二次掌声这一处:“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微笑着走下讲台。”让学生思考此时的小英会怎样走下讲台,丰富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立即进入沉思,纷纷思索起来。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她抬着头,微笑着走下讲台。”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她抬着头,挺着胸,充满自信地走下讲台。”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昂首阔步地走下讲台。”……

看来,只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章法可依,实现深度说话并不是难事。

三、善于巧妙引导,深度说话有跳板

叶圣陶先生提出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一个好的导游在带领游客进入景区之前,总是向游客介绍与这个景点有关的传说、趣闻,概括这个景点的特色,听者闻之无不兴致倍增,跃跃欲试。引导须得法,就是要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到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当看到学生的说话训练只停留在以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层面上时,随机引导学生:“她走路的样子会有什么变化?她的头,她的胸,她的脸,她的眼睛,会有什么变化呢?不要只局限在她的动作上,一个人的神态也可以反映她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了,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昂首阔步,眼睛亮闪闪地走下讲台。”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她抬着头,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彩,微笑着走下讲台。”有的说:“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她抬着头,挺着胸,脸上喜笑颜开,眼睛里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欢快地走下讲台。”学生们的发言精彩纷呈,令人兴奋不已。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个“作者”,不再是单纯地去感知与理解课文,而是习得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心理活动的表达方法。

在深度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阅读文本的能力,学习言语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成为“作者”的跳板,让学生的能力有训练的机会。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理解是不可抛弃的,我们依然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同时,我们更要引领学生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作者”。“学”是“用”的前提,“用”是“学”的巩固和升华,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师生的共同努力合作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启智”课堂。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小英读者神态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小英的烦恼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数字谜语
写给一群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