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功利主义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9-12罗艳春陈宇杨玫刘惜月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0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功利主义科技创新

罗艳春 陈宇 杨玫 刘惜月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法手段之一,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活动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严重削弱了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主义倾向,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科技创新活动功利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去功利化,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效、持续地开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功利主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0.045

0 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选拔创新型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受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消极负面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活动的价值停留在个人或者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水平上,对名誉尤其是名誉背后的利益的追求成为主要目的,忽视科技创新活动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原本价值。这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因此科技创新活动的“去功利化”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大學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功利主义现象分析

第一,在创新活动的组织上重短期成效、轻长期效应。具体表现在组织者关注各级各类竞赛,在科技立项中追求“短、平、快”的项目,不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日常活动,很多创新作品靠突击完成。科技创新活动面向少数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的“精英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学生参与面极窄。

第二,在创新素质的培养方法和手段上过分追求技巧、速成,而忽视创造力培养的长期性。具体表现以科技创新赛事为例,有的学校、老师在平时活动过程过分注重技能训练,淡化了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比赛前集中搞填鸭式培训,讲解比赛技巧和策略,使得部分参赛者未经过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比赛过程中除参赛者以外的人员大量参与其中,在制定比赛策略上越俎代庖,甚至包办代替。

第三,在创造力的衡量和评价上注重量化、外化。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过分关注“比赛获奖、论文发表、科研鉴定和成果效益转化”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副产品,忽略了科技创新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自身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的提升。

第四,在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认识偏差。一些大学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作为提升学校影响力知名度的手段,一味造势,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教师申报指导科技创新活动,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对自身是否具备指导能力,对研究的课题有没有价值,对学生有没有帮助则不太关心。其结果是为获奖不择手段,自己帮助或是请人帮助学生来完成作品,甚至拿别人成形的作品参赛;而学生参加则多是出于就业和升学方面的考虑,一味追求参加比赛取得名次或科研获奖,不愿从事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2 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中功利主义产生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量信息化数据的开放,西方功利主义思潮通过各种媒介逐渐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中,利益至上、极端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功利主义的消极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猛烈的冲击。校园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时时刻刻都会与校外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因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功利化的影响。

2.2 学校原因

2.2.1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

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受市场化、功利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的育人理念趋于功利化,具体表现在大学过度关注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考虑的是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造就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材”而忽视了作为“人”本身的良性发展,教育的核心由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人”全面发展偏移到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培养专门人才上。导致这些高校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材、轻成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在教育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育人理念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体表现在,重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忽视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与发展的导向功能,忽视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长期性,忽视了创新人才应有的“人性”和“人力”的统一。

2.2.2 大学价值观教育匮乏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德育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尽管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人才要重视德育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实际上它并未得到教育者普遍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价值观教育缺乏持久性,往往根据形势政策要求,搞“一阵风式教育”;二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简单灌输为主,教育主体错位,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引不起共鸣;三是教育途径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仅靠“两课课堂教学”作为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缺乏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支撑。

2.2.3 监督和奖励制度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形成一整套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效的、科学合理的长效监督和奖励机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各个大学均不同程度地推出相应的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确实起到了激励教师指导学生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项活动的开展,但是目前来说,高校普遍来说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一是评价标准单一。单纯把科技创新获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考评、晋升、定岗定编,学生获取学分,升学免试推荐的硬性指标,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师生发展的动机和需求的激励与引导,必然会师生滋生浮躁情绪和投机倾向,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化。二是评价标准过于苛刻。目前往往以学生参加竞赛是否获奖、论文是否发表、成果是否转化为效益等作为标尺去衡量评价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目标太高,难以达到,失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甚至望而却步。

(2)科技创新的监督机制乏力。虽然有的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方案也提到了对学术腐败现象会有严肃处理,给予教师停职扣薪,学生警告批评,但这些高校大多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学术失范行为缺乏透明有效的处罚措施,这在无形之中就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再加上教师和学生的侥幸心理存在,使学术失范形成一种“破窗效应”,从而导致了学术失范现象的无限扩展。

2.3 个人原因

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缺失,加上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价值取向错位,他们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物质享受、名利和实用主义,缺乏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具体表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忽视了作为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在岗不敬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学生”,把教书育人当作谋生手段,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得失,紧盯着职称晋升、定岗定编写文章、搞科研、带学生;学生学习功利化、择业功利化、入党功利化、人际交往功利性。

3 科技创新活动功利主义对策分析

3.1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一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和提高上,科技成果僅仅是其副产品,要以人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可采用各种方式或依托各类社团采用宣传,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其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动手能力,勇于实践;塑造其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提出独立见解。而这些能力和精神只能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不断完善项目(竞赛)解决方案以及反复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过度的干涉会使学生沦为科技创新活动工具,不光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平性,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削弱了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而协作与进取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最后,在科技创新活动的衡量和评价上,主要考查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是否养成和提高,而不应过度关注科技创新活动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作为制度保障

3.2.1 注重整体效能发挥,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一是正确评价机制导向。确立“以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评价导向,将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与育人相结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最本质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注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二是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有形指标”和“隐形指标”两手一起抓。现行的评价体系偏重于论文、科研成果、效益转化等有形评价指标,轻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能力素质养成方面的隐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间的平衡。因此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除了把教师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主要考评内容,还应该把教师的师德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养成所起的作用(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否善于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方法并付诸实践)。纳入考评内容;可以把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满意度成为衡量教师是否贯彻“以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为教师进行反思提供依据。学校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时可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也可通过对学生对活动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师生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三是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摸索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评价的路子。科技创新活动的劳动对象主要是高深知识和创新性创造性的实践,科研工作的结果未知性以及过程复杂性,决定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对科技创新活动评价时除了要考虑到论文的发表、论文的收录和引用、科技成果、竞赛获奖级别、专利和成果等定量指标。还要融入定性因素,包括学术思想、学术创新、治学态度、研究能力、在该领域的地位等,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折中,防止定性考评的主观化和定量考评的纯数量化。

3.2.2 强化学术法律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法律意识。目前大部分师生学术道德意识薄弱,科研法制观念淡薄。高校应做好学术道德教育,全面普及相关法律条文使教师和学生能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管理和过程考核。成立专门组织,加强对基层工作指导,推进工作开展,定期组织会议讨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各学院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项检查制度;指导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为保证项目指导质量,规定指导教师队伍必须要有合理的专业背景和年级结构分布,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科技活动指导工作,限定每名教师所能指导的项目最大数量,项目团队要根据结项目标合理安排进度,完成项目。三是严格执行科技创新活动奖惩制度。在科研论文、科研著作、科研成果评审时严格履行科研查新、成果公示等流程,明确规定一旦发生学术造假行为,必须严惩,而且要根据情节的轻重制定具体的惩处标准。

3.2.3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建设一流育人环境

一是教学管理上,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活动组织上,举办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大学生科技周和科技创新成果展,依托各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资助学生参加全国高水平比赛,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和评审、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织毕业论文创新评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崇尚科技、崇尚创新的校园学习风气;三是价值导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科研风气建设,秉承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倡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讲究学术诚信,杜绝学术失范,纯正科研学术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科研学术氛围,以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在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中自觉锻炼成才。

3.3 打牢理想信念之基作为思想引领

3.3.1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一直以來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江泽民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大会对全国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为己任。”习近平主席也对广大教师提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尺”。教师的思想和品格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具体到科技创新活动上表现为加强指导教师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责任意识,无私奉献,同时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引领他们成长,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发展。

3.3.2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觉、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高校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坚持思想性原则,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对其价值观的教育,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将集体主义原则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代的多元化价值体系相结合,提高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自觉摒弃各种消极的错误的价值观,以更加科学和积极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人生实践。

4 结论

高等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以“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作为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措施为制度保障,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去功利化”,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效、持续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新世纪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创造性 [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2 ]陈志权.创新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匡正 [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2).

[3 ]王文彦.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论析 [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6).

[4 ]全洪兵,张绍荣,李彦,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5 ]蒋晓霞.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反思 [J ].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 ]王朝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J ].轻工科技,2012,(6).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功利主义科技创新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