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交往的思想及其现代性启示

2020-09-12党佳美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交往分工生产

党佳美

摘要:交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透过马克思的独特视角剖析交往思想,发现了生产与交往的内在联系:生产和交往互为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交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交往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三者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内涵显示,交往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一种力量——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力量。他的交往思想给予我们当今时代的启示是,(一)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生产力;(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坚持以合作促共赢。

关键词:交往;生产;分工;现代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15-0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本书写于1845年到1846年,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的同时,阐发了自身的唯物史观。第二卷主要是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所盛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无情地批判,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社会主义的虚假面貌。交往的思想贯穿于

《形态》整本书中,尤其在第一卷深有体现。笔者通过学习专著,有针对性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以期为现今中国外交思想提供借鉴。

一、生产与交往的内在联系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1]31据此可知,生产范畴和交往范畴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意义重大。

(一)生产和交往互为前提

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个个人不是“纯粹的”个人,而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而个人在从事任何政治或精神文化活动之前,都必须先满足自身肉体组织的生存需要,那就要求个体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将自身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对象化。[2]然而,由于个人力量发挥的有限性以及人与自然力量的天然差别,外在的压力促使人们相互交往,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实现自然为人类个体所用,以此首先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就说明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在《形态》中,马恩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提出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在两者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物质交往就没有精神交往。现实的个人在发展自己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观念、意识、思想等,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精神交往虽然是物质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对物质交往仍然具有反作用。先进、积极的精神交往可以促进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推动物质交往的发展。

(二)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不同的交往形式。在原始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通过采集、渔猎、耕地等方式进行生产,获得的劳动产品首先用来满足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温饱需要,只有剩余的劳动产品才会拿出来进行交换,这时,人们的交往更多地是以人为中心的交往。在资本主义社会,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高度提升,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之中,商品经济交往构成了社会的普遍力量和支配原则,物与物的关系开始掩盖人之间的关系,原来以人为中心的交往形式逐渐趋向于以物为中心。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切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形式终将被消灭,每个人将迎来更加开放包容的交往,每个人也都会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和交往着,社会中不再存在奴役与压迫、阶级与特权。

所以,正如理论所阐述的那样,“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33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当原有的交往形式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桎梏时,必然会被某种力量推翻。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迈进,人们的交往也必将更加开放,人们的联系也会更加深入。

(三)交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是人们自身的存在方式,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坐标中的无数交错点。[4]总揽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生产取得重大进步或突破,都会促使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展,与此同时,随着交往的边界的扩大,人们会建立更加深入的社会关系,交往的力量也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恩在书中表示,正是随着新大陆的开辟以及前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建立,交往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扩大,进而推动工场手工业和生产运动的发展,手工业的小作坊相互聚集,导致最初形态的城镇诞生,而城镇又促使更大规模的贸易交往。而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范围内殖民活动的扩展,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厂逐渐代替手工业生产小作坊,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因此,生产和交往的交互关系,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充分展现。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1]53生产力若想实现全面发展,普遍交往的社会关系必须得以建立。因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已具有的生产文明会丧失继续发展、进化的动力。马恩两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已洞察到这一点,“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的国家陷入一切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1]53因此,只有当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普遍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相互交融,才能在保持原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分工、交往之間的逻辑关系

在《形态》中,马恩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1]12生产、分工、交往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升,民族内部的分工也会逐渐清晰。正如马恩所分析的那样,分工最开始仅是性行为的分工,而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因素自发地形成分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扩展为社会分工。而也正是由于分工的存在,才使交往的存在具有现实的意义。个人之间必须通过交往才能构建起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促成了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5]所以,分工和交往两者相伴相生。

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这一过程表现为交往形式的不断演进。《形态》中,马恩两人根据分工和所有制,划分了四种交往形式。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中的交往形式,在这种交往形式中,分工只限于家庭之间原有的自然分工,家庭内部的奴隶制成为交往形式的萌芽。第二种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中的交往形式,这里的出发点是城市,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私有制的出现以及较为发达的分工的实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会使旧式的社会结构走向衰落,分工促使工业劳动、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进而促使代表不同利益的国家之间出现对立,对立必然产生战争,因此战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交往形式。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中的交往形式。在中世纪时期,各个封建的野蛮王国使得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分工沦为了地域性的农业,小块的土地经营重新普遍化发展,这促使中世纪的起点是乡村,分工呈现出萎缩的发展态势。而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人阶层的出现,生产力在各方面利益因素的驱动下继续发展,各地区、城市间的交往联系进一步密切,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初期所形成的地域局限性开始消失,并且形成了不同城市负责不同分工的局面,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的交往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大工业及大资本投注的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大工业体系下,竞争加剧,资本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抢占原料产地和市场。同时,分工也极为发达。交往也不再是局限于区域性的交往,而是向国际范围内扩展。

三、交往的内涵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马克思交往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交往是一种行为。在《形态》中,马恩将人的总体行为划分为两类,即生产和交往。人的生產活动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即生产个体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那部分生产,与此相对应的是个体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另一种是精神生产,即表现为某一民族的道德、法律、政治等的符号中的生产,是经过人的意识主观加工的活动,与其相对应的是人与人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精神交往。马恩认为,“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17所以,物质生产交往活动与精神生产交往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在经济科技愈加发达的今天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交往是一种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上也就表现为一种关系。在以符号为媒介所进行的精神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交往活动就表现为精神关系交往,在经济领域进行交往会发展出各种经济交往关系,在文化领域中进行交往会建立相对应的文化交往关系等等。比如分工的进一步扩展促使商人阶层的形成,商人之间的交往促使通商的扩大,促使城市间建立联系,商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获取原料和商品消费市场,无形中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经济交往关系。

最后,交往是一种力量,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力量。人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希望人能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6]515也就是在说,人与人之间以共同活动的方式处于社会交往过程中,并且只有在交往活动中,作为社会的人的发展才有可能。[7]人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交往的发展程度。生产力对交往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会不断推动交往形式适应生产自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交往的不断扩展,为人们发展出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提供条件,人也能更全面的发展。而对于社会而言,原来强制的分工会造成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通过国家和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来调节。[8]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分工会逐渐走向自由化直至最终被消灭,人们之间将会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原来用来调和矛盾的国家也将发展为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交往思想的现代性启示

(一)大力发展本国生产力

中国要深刻认识生产和交往的辩证关系,以生产力的发展来提升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向世界寻求发展。要善于抓紧历史发展的机遇,不断提升和发展本国生产力,做好战略储备,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扩大交往,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发展成果,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我国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承担起维护世界稳定和探索人类进程的责任,扮演好大国角色,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越性。

(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利用交往思想提出的生动理论,也是中国为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在如今,积极全球化不可逆转,各个国家的交往联系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面对外部形势,各个国家只有齐力合作才是人间正道。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这个共同体不是纯粹的共同体,而是现实的共同体,其发挥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如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发展形势严峻,各国在中国最需要援助的时候纷纷慷慨解囊,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而中国在本国疫情稳定的第一时间,也是尽举国之力,为世界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实,全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不分国家民族携手抗疫,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三)坚持以合作促共赢

《形态》中这样解释世界历史,“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33如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形势滚滚向前,信息革命和先进技术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以在这个时代,人类的普遍化交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紧密,世界交往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交往把每个国家都纳入了一体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谁也不能拒绝,更是谁也不能离开。面对越来越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中国必须与各个民族国家团结起来,跟每个国家都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以诚心的合作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高哲.马克思的交往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郝淑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5]陈映霞.从“生产”到“交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再探[J].长白学刊,2019(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田雨晴,田海舰.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

[8]彭萍萍.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猜你喜欢

交往分工生产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