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的实施及效果

2020-09-11郑红梅茶本平龚力波

云南科技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区科技人员选派

严 娟,郑红梅,茶本平,龚力波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1)

0 引言

为加快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三区”科技人才计划作为 12 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并由中央组织部等10 个部门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为做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工作,云南省科技厅及各州市相关单位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1.1 精准制订实施方案,确保工作到位

云南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等5 个部门,于2014 年7 月印发了《云南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原则、注意事项及保障措施等,指导我省“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有效实施。各州市以及选派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较为细致的选派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激励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在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以保障选派人员在服务工作中的权益。其中一些受授单位以产业和企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平台条件,为“三区”科技服务团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工作环境。

1.2 针对科技需求“点菜下单”,精准选派服务

在每年的选派工作中,加强工作协调对接,充分发挥受援地的主动性,以受援区域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在科技人才、成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指标,将科技需求与科技人员的服务意愿相匹配。遵照针对一个产业、服务一个企业、引进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通过“点菜下单”的模式,使人员选派和服务更精准,为 “三区”科技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高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1.3 强化管理和激励,保证服务取得实效

通过要求各州市及时组织选派人员及其派出单位与受授单位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计划及服务效果等,加强对各单位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每年均对实施成效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分配指标的参考依据。此外,省科技厅还将服务“三区”的科技人员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以督促和指导各单位全面支持选派人员的服务工作,并及时将“三区”科技人员经费下拨至选派单位,为选派人员的经费及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1.4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根据“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相关要求,云南省针对“三区”89 个县开展科技人员培养工作,每年为各县培养2 名科技人员。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培训承办单位通过调研,结合“三区”科技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殖和种植培训,并将每次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岗位实践及论文指导3 个阶段。通过集中培训与具体工作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学员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还加强了实践锻炼,切实培养了一批适合“三区”的本土科技人才。

2 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实施效果

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实施以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效果明显,逐渐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在设计思路上,以人才为科技扶贫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管理机制方面,较好激活科技部门对科技人员的统筹职能,为县级科技部门找准了工作抓手;在工作任务上,以人才培养为重心,把服务“三区”与培养“三区”本土科技人才相结合;在社会效益方面,满足了“三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必定为“三区”消除贫困注入生机和活力。

2.1 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2018 年,全省共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 538人次,涉及全省44 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及农业、畜牧业等,服务范围覆盖 89 个“三区”县,涉及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其中,服务415 个行政村或者自然村,439 个专业合作社,589 家企业,143 家家庭农场,60 家种养大户,服务带动农户7 690 余户;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社会机构310 余个,为受援单位建立示范基地923 个,引进新品种2 122 个(份),推广新技术2 743 个(份);为受援地引进项目351 个,引进资金5 324 万元;为服务单位举办2 103 余次培训,累计培训量达50 941 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4 720 人(位);帮助受援对象增收21 994 万元。

2019 年,全省共选派“三区”科技人员945 人次,涉及全省26 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及农业、畜牧业等,服务范围覆盖 89 个“三区”县,服务255个行政村或者自然村,270 个专业合作社,362 家企业,88 家家庭农场,37 家种养大户,服务带动农户4 750 余户,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190 个,为受援单位建立示范基地567 个,引进新品种1 303 个(份),推广新技术1 685 个(份);为受援地引进项目216 个,引进资金3 272 万元;为服务单位举办1 292 余次培训,培训农民31 304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 900 人(位);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3 514 万元。

2.2 广泛带动服务农户

2019 年,全省选派“三区”科技人员服务带动农户7 690 余户,人均带动5 户以上,其中带动6-20户的占34.88%,21-50 户的占21.24%,51-100 户的占11.63%,100 户以上的占10.08%。表明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带动农户能力强大,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户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解决了部分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

表1 “三区”科技人才带动服务农户情况

2.3 培养培训了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民

2019 年三区科技人才为服务单位举办培训1 292 次,累计培训31 304 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 900 人。在受援单位培养基层技术骨干方面,培养1-2 人占36.12%,3-5 人占29.61%,6-10 人占9.15%,10 人以上占7.91%。三区科技人才超过80%的均能够为受援单位培养基层技术骨干,注入发展潜能,符合为“三区”培养本土科技人才的形式和内容。三区科技人才2019 年为受援单位举办培训1 期占37.67%,2 期占25.12%,3 期占7.6%,4期以上占6.51%。说明三区科技人才多数能够完成科技培训的任务,整体提高受援单位人员科技文化素质。三区科技人才2019 年为受援单位培训农民人次,10 人次以下占21.24%,10-50 人次占31.63%,50-100 人次占15.5%,100 人次以上占(不含100 人次)占11.47%。三区科技人次近百分之八十能够为受援单位培训农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素质教育问题,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加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

2.4 引进推广新品种

2018 年三区科技人才为支援单位引进新品种2 122 个(份),2019 年引进新品种1 303 个(份),其中2019 年引进新品种1-2 个(份)的三区人才占30.23%,3-5 种占10.7%,6-10 种占55.04%。从数据来看,部分三区科技人才单位引进新品种方面具有很大建树,体现了三区科技人才服务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凸显出许多能力较高的科技人才。

2.5 有效推广了新技术

2019 年,全省选派“三区”科技人员推广新技术1 685 个(份),人均1.78 个(份),有66.05%的三区科技人才推广1-2 项新技术,有10.23%的推广3-5 项,推广6-10 项的,占0.47%。三区科技推广人才大部分均能为支援单位带来新的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三区科技人员到“三区”市县提供科技扶贫、科技服务的目标任务。

表2 “三区”科技人才推广新技术情况

2.6 示范基地建设

2019 年三区科技人才为受援单位建立示范基地数量,皆能够为受援单位建立示范基地。有36.28%的三区科技人员为受援单位建立了1 个基地,有7.13%为受援单位建立了1 个基地,1.71%的建立了3 个基地,这些基地为当地。

表3 “三区”科技人才建立示范基地情况

2.7 受援对象增收明显

2019 年三区科技人才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3 514万元,人均为受援对象增收13.91 万元,其中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0 万元以下的三区人才占48.06%,10-50 万元占23.72%,50-100 万元占4.65%,100万元以上占2.48%。近80%的三区科技人才2019年为受援对象增收,以直观的增收效果,展示了三区科技人才服务政策的效益,体现了政策的实用性。

2.8 受援单位满意度高

受援单位对2019 年945 位三区科技人才评价中,仅有0.16%持不满意态度,非常满意占44.5%,很满意占46.98%,很满意率超过90%,说明受援单位,受援贫困户对我省三区人才的认可度非常高,也是对这一政策的充分肯定。

表4 受援单位对三区科技人才满意度情况

猜你喜欢

三区科技人员选派
声 明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简 讯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