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精神——浅论英雄

2020-09-10王一美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战斗英雄

王一美

摘要:武生华,生产中的劳动英雄,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八路军的模范。“不论干什么,上级给了任务,只要有信心有决心,一定完得成!”是他的人生信条,他也一直这样做着、坚持着。他的名字因为“神手”“特等劳动英雄”成为所属部队全体指战员和当地老百姓中无人不晓的响亮存在。

关键词:武生华;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大生产;双重英雄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财政亏空、边区负担重、国民党停发军饷和断邮的不利局面,领导解放区军民率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相继颁发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鼓励各机关、部队及全边区人民自力更生,“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由此拉开了大生产运动全面展开的序幕。而武生华就是在大生产运动全面展开后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

一、武生华其人

武生华,出生日期不详。但根据资料记载“一九三三年他跟他的舅舅一起参加了陕北红军游击队”“他那时在‘先锋队’才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鬼”,1943年边区英雄代表大会上获得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时,“他是一个才二十五岁的青年”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武生华出生于1918年。假使再将当时人有虚一两岁的习惯作为参考,武生华应该是在1918年以后出生的。

关于他的身世,一说是“宁夏盐池县籍人,从小被吴子山收养,住在盐池县惠安堡镇狼布掌村”受吴子山这名地下党员的耳濡目染,很早就在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一说是“他的老家在山西万泉,父亲在甘肃做生意”,是与舅舅一起参加的陕北红军游击队。笔者认为,不论他是宁夏盐池人还是山西万泉人,他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了解了革命,成为了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

他当战士时,英勇战斗;当班长时,冲锋在前,同战士共甘苦,他们班从没有一个人逃跑过。他平时喜欢说说笑笑,爱唱爱拉(胡琴),能和战士打成一片,关心战士的生活,肯帮助别人。1943年,他当了特等劳动英雄,得奖金三万元(边币),他主动拿出了一万元,不仅购买了十几本字典,带回连队给全连每个班送了一本;还购买了许多乐器(胡琴等)和娱乐工具,全部送给本连的俱乐部。他说:“这种光荣应该是大家的,我不能独自享受!”

他也是当地老百姓心中乐于助人、平易近人的“神手”。他到哪里,就和哪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他肯帮助老百姓,老百姓也肯帮助他,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武生华请假回家探亲,亲手将他所得的奖状交给家人保存,随后毅然返回前线。后来他又给家里来过两封信,向家人说明他的生产、学习和作战情况。但在解放战争后期,便和家中失去了联系。建国后,家人曾多方打问武生华的去向,但迄今尚无下落。

二、劳动英雄武生华

大生产运动伊始,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农村各界人士,都积极投身到了火热的大生產运动中。刘东社和刘全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对当时边区紧张、忙碌、热烈的景象,作了如是描述:“这时的边区,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黎明时分,东方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成群结队的人们,已荷锄扛攫上山了。登高一望,到处是挥汗如雨的垦荒者。山坡上,沟道里,红旗招展,攫锄飞舞;歌声、笑声、口号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引得群山共鸣,飘向远方。夜晚,沸腾的群山安静了下来,一孔孔窑洞的灯火却亮了起来,万家灯火与点点繁星交相辉映。‘白天生产,夜晚工作’,几乎成了所有机关单位的常规;紧张、忙碌,是边区各部门的共同作风”。这不仅是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时的生动描述,也是当时军队生产最为真实的写照。

而武生华所在的八路军三五八旅大生产,虽没有大生产运动中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名号响亮,但也屡创佳绩,武生华则是杰出代表之一。

1939年根据陕甘宁边区党委、边区政府、边区抗敌会、保安司令部联合发出《关于发展生产运动的紧急通知》的精神,武生华所在部队,坚决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广泛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积极组织人员挖甘草,武生华同志主动加入,大显身手,挖得又快又多,被称为挖甘草的模范;背沙蒿柴时,他一个人背的能顶上三个人,在全连无人能敌。

1940年,部队组织打盐,他不怕苦、不怕累,总是冲到最前面,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也因为他打的盐比别人多,也比别人好,受到上级嘉奖。“有一次打盐挖井,是十月的天气,塞上的风真是冷得太,别人不敢下井,犹豫的说:‘冷的吧?’可是武生华却毫不犹豫,把衣服一脱就下到井里去了,这样别的同志也跟着下了井。”

他热心生产,有担当的精神是一贯的。不论是用沙蒿柴圈井时,他能够办到别人所不能办到的——一天圈两个;还是他为了提早完成任务,圈井一直圈到半夜;亦或是1943年开荒伊始,连里开荒的情绪提不起来,连长和指导员提议组织一个突击小组,武生华第一个报名参加,勇于站在最前头,作为突击组的组长,埋头苦干、积极探索。

起初,突击组每天每人开四五分地,虽比一般的成绩好些,但比起当时南泥湾有人一天开一亩五的成绩,还略有差距。为此,武生华提议跟南泥湾竞赛,他对突击组的人们说:“他能挖一亩五,咱们也是人,毬也不少,为啥不能?明天试试看!”

于是,他的突击组十三个人,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很快就完成了一天挖十七亩地的惊人成绩。之后,逐日增加到一日挖二十五亩、三十一亩多,最快的一人一天平均挖二亩五。这一惊人的成绩,很快轰动了全团,别的营别的连纷纷向他们发出了挑战。因此,在5月3日这天,团里特意举行了一次劳动英雄大竞赛。全团参加比赛者共十四人,其中有七人是武生华他们连的。武生华以四亩二分的成绩荣获冠军,他的名字、他的四亩二分的光荣记录,就“像一声春雷似的,立刻鬨动起‘勇敢’部全体指战员,也鬨动起当地的老百姓。”5月4日,“勇敢”部最高首长通令全军,嘉奖武生华等同志的劳动精神与惊人成绩,并号召全体同志向劳动英雄武生华等看齐。同时,当地政府也组织老百姓开大会,向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保卫边区,自己开荒的八路军学习,尤其是向一天开四亩二分地的劳动英雄武生华。一时间,“学习劳动英雄武生华!”的口号和“啊!一个武生华,能顶上两条半牛!”的赞语响彻了边区的每个角落,大大提高了军队开荒的热情,当地老百姓亲切地赠给了武生华一个“神手”的名字。

在武生华他们突击组的带领下,参加生产的36人和4头牛,在完成全连开七百亩地计划的基础上,还多开了一千亩地,并全部种上糜子等谷物。其中,“种糜子六百亩,谷子六十亩,蔴子豆子四百亩,芸苔一百五十亩,洋芋白菜四百五十多亩。”他们种的糜子长势特别好,有的可达七尺高。最终,在秋收时节,超额完成了四十五石细粮的任务。他们还主动帮助老百姓:锄草六十亩,收割八十亩。

武生华同志不但对生产十分积极,干活时总是比别人走得快、到得早、干得多,而且对学习也一刻不放松。开荒期间,他和别人的竞赛条件中就有一条:保证利用开荒的休息时间,每天认识三个生字,他把生字写在纸条上,带到地里去认。

同时,他还是一个极为谦逊和有胆识的人。1943年,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当张治国同志向大家挑战,提出学习和冬季整训的计划时,武生华便立即、率先站起来,跟张治国应战,谦虚的说:“我愿意学习张治国同志的个人学习计划和冬训中的学习计划!”

三、战斗英雄武生华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党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从群众中、工厂中、部队中、机关学校中选举出来的男女劳动英雄,以及在生产中的模范工作者会上作《组织起来》的报告。他说“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这既是对过去大生产中人民军队的总结和赞许,也是他们未来继续奋斗的方向。武生华作为这支军队的一员,可以说是上得了战场,下得了田的模范代表之一。

在他还是“先锋队”的小鬼时,打起仗来就十分凶猛。1936年甘肃山城堡战斗中,他十分勇敢,在和敌人冲杀时,右脚受了伤。1939年年底,他们一个连在洪德城(环县属)附近和土匪赵老五遭遇,当时赵老五有六七百人,而他们只有几十人。面对敌兵力远胜于他们的不利局面,营协理员机动的带着一个班迂回到敌人的侧翼去,一排长带一个班,时任一排二班班长的带着自己的班,相互配合、出敌不意、猛打猛冲,把敌人拦腰切断,用手榴弹和刺刀消灭了敌人一半以上,打垮了土匪。武生华也因为坚决执行命令,表現了特有的勇敢精神,受到了上级的奖励。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双重英雄”“八路军的模范”。笔者认为他之所以被称为“双重英雄”还在于武生华同志于1944年12月22日至1945年1月14日,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第二次当选为劳动英雄。

综上,关于“双重英雄”武生华的记载虽然极为简单,但他的事迹却是大生产运动中人民军队全体指战员的真实缩影,而他不怕苦、不怕累,有担当、有责任的“勇敢”精神并不会因为文献对他的简单描写和记载而褪色或者缺失。毛泽东曾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所说的:你们是带头人,你们是骨干,你们是桥梁。你们也是人民的领袖,“希望你们回到关中去,回到陇中去,回到三边去,回到绥德去,回到延属各县去,回到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去,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既是毛泽东对当时诸如武生华的一个个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期许,也是武生华等人对自己的人生要求,他说“不论干什么,上级给了任务,只要有信心有决心,一定完得成!”

“读史以明志”,当我们翻开当年的报纸,翻开一本本时人对劳动英雄和大生产运动的记载,默读他们的事迹,一个“东山上、西山下,军民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信天游、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的激情燃烧岁月,一个依靠双手、克服困难、创新生活的热烈景象便会跃然纸上。反观我们当下过着的富足安康、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精彩纷呈的生活,惟有铭记、感激和奋发向上,才足以实现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裕。

参考文献:

[1]《一九四三年的劳动英雄(第四分册)》收录的《双重英雄武生华》

[2]留守兵团政治部编:《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丛书:双重英雄武生华》,1944年4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5]刘东社、刘全娥著:《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6]米晓蓉、刘卫平主编:《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4月

[7]树林:《大生产时期的劳动英雄 武生华》,《宁夏画报》1996年。

猜你喜欢

战斗英雄
周文江:彭德怀主动邀请他合影
杨根思曾是人民日报通讯员
给叶燕奶奶的一封信
“渡江第一人”默默务农50年
“渡江第一人”默默务农50年
海军战斗英雄
“战斗英雄”养成记
入朝抗美帝
英男子冒充战斗英雄骗娇妻
美国又现假战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