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族舞蹈《母亲》的艺术特征

2020-09-10王宝玲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王宝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累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民族舞蹈艺术则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民族特色、民族性格以及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民间舞蹈会受到生产劳作、宗教礼仪、年节聚会、祭祖祁神、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民族舞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人们用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在劳作小憩或劳动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藏族舞蹈文化

一个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延续。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的形成是藏族人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藏族人民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继承了优秀藏族舞蹈艺术。藏族舞蹈的发展符合了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同样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藏族舞蹈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目前各种旅游节、文化村、艺术节以及文化节等形式,为藏族舞蹈以及各民族舞蹈与中外民间舞蹈的吸收,交流提供了非常的契机。藏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不仅是藏族民间舞蹈,包括所有的舞种在创作上都是一手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另一手融合了现代舞的编创手法,使其呈现出当今中国舞蹈的崭新风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拒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藏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迎接挑战和表现主体个性的过程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这种现代审美意识,正是藏族民间舞蹈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前提。

二、藏族舞蹈动作风格特点

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由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自身总是以一种很松弛并略带前倾的体态。在藏族舞蹈的动律上膝盖部分有种小而快的、连续不断、并且有弹性的连续的颤动以及连绵不断的柔韧的屈伸。而有屈伸或颤动的步法形成的移动重心,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藏族舞蹈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不能有一丝的主动。藏族舞蹈下肢步伐十分丰富“吸”、“跨”、“扭”、“点”、“掖”、“蹭”、“拖”、“踏”、“刨”、“蹉”、“踹”、“踢”等动作。藏族舞蹈上肢动作可以概括为七种手势“推”、“拉”、“升”、“甩”、“悠”、“绕”、“扬”等。屈伸类动作:悠踢步、七下转身步、第三基本步,悠滑步、嘀嗒步、七下退踏步等。藏舞中主要运用的技巧是:转、翻身、跳等。“开、绕、顺、颤、左、”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后撤前踏”、““三步一变”、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根据该一般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三、藏族舞蹈《母亲》的介绍

一个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延续。《母亲》是由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创作,著名舞蹈家卓玛表演的藏族舞蹈精品,该作品以鲜明的主题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演员精准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该舞蹈主要采用西藏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及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位藏族老阿妈的生命旅程。藏族舞蹈作品《母亲》的出现对创作型的舞台藏族舞产生深远的影响。编导张继钢巧妙地运用了演员卓玛的体态特点——塌腰翘臀塑造了一个长年劳作背负着生活重负的母亲的形象。“前倾弯腰”“塌腰翘臀”是构成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用“塌腰翘臀”的动作,塑造了一个长年劳作,背负着生活重担的藏族母亲形象,用“前倾弯腰”的动作,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淳朴和慈祥。这一人物的体态特征从始至终贯穿整个舞蹈。在作品中,母亲因长期劳作而弯下的腰,母亲凝视远方所蕴含的深沉,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藏族母亲形象,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此外,《母亲》这个作品还采用了藏族舞中的弦子,并且通过弦子突出手臂和脚的变化,以其外化的形态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藏族母亲特有的曲、弯、扭的形象。

四、舞蹈情感方面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情感的产物,以情带动、情动交融才可以创造出舞蹈独有的风情与内涵。舞蹈同样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从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抒情性。作品从开始到结尾,弯曲动作贯穿始终。母亲那驼背的身影,默默地顶起生活的重担。母亲的身体像一条河,像一座山峦,像阳光下波澜起伏的青稞麦。整个舞蹈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紧紧地抓住了舞蹈的情感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舞者在舞蹈动作体态中所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要从内心去感受这个民族的特点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坚忍悠长的心灵历程。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情景交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五、服装和音乐方面的审美特征

从舞蹈艺术的展现方式特点来看,综合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性之一。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音乐、诗歌、戏剧等因素,这些同样是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在服装运用上没有使用华丽的服饰,而是采用一件破旧的棉袄,一方面说明了母亲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为传达和衬托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其次,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态,作品中音乐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音乐恰到好处地为描绘人物鲜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与舞蹈共同完成了塑造藏族母亲艺术形象的作用。从整个作品的音乐贯穿來看,音乐显得十分凝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曲调为母亲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入也增色不少。从创作角度上看编导的手法无疑是成功的。作品中最典型的动作莫过于演员向前屈膝弯腰并且塌腰翘臀同时左脚向右后方点地右手捂口目光深情地望向右前方。这一姿势使演员躯干的线条尽可能地延长并给予观众一种恬长舒展的视觉效果而修长舒展之感是在个相对铰低的空间随着演员的目光委婉地向远延伸。

六、从舞蹈《母亲》看藏族舞蹈发展变化

藏族舞蹈《母亲》有着鲜明的主题思想,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情感意蕴是舞蹈编导最重要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情感表达。民间舞蹈生存繁衍的空间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不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握住机遇学会继承和借鉴不断的学习文化。创作出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并且要求提高舞蹈艺术的适应能力和自身价值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是 当前的一股文明潮流,起势头将越来越猛。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藏族舞蹈的发展呈复杂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即藏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藏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藏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90年代初,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懾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七、总结

处于多元化环境中的我国藏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味、高立意、高水平的民间舞蹈作品;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桂迎.赵丹丹 编著,舞蹈欣赏与创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2] 彭永春.房磊.吴丹等民族舞健身操-民歌串烧跳不停(VCD) /VCD

[3] 马云霞.民族舞蹈技术技巧[D],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0-01版

[4]李北达.论舞台藏族舞蹈与原生藏族舞蹈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张翠萍 .浅析如何表现藏族舞蹈《母亲》中的人物形象,大众文艺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舞蹈课
《演变》《藏族少女》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